原標題:拆掉圍墻,幹部下樓百姓進門
12月12日上午,浦東新區召開全區會議,圍繞鄉村振興戰略,部署推進300多個村“家門口”服務中心建設,打造“四站一室”(黨建服務站、市民事項受理服務站、文化服務站、聯勤聯動站、衛生室)功能載體。這標誌著浦東推進“家門口”服務體系再次出發。
把村委會佈置得像家一樣
在老百姓的印象中,去村委會辦事,村幹部們通常“一人一座一電腦”,要想找對人辦事,往往得跑好多個辦公室。不僅如此,連同村委會的沙發、座椅、桌子,也有點機關化、行政化的味道。今年,這樣的現象,正在浦東8個村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川沙新鎮界龍村,是浦東有名的全國文明村,村委會是一幢500平方米的兩層獨棟小樓。如今,村兩委班子所有同志,已經全部搬遷至界龍大道上一間門面房。這裡原本是村裏出租給民宿公司的接待辦公室,現在改造成為新的“市民事項受理服務站”。
服務站分為事項受理、自助服務、休息等候三個區域,村兩委幹部都集中在80平方米不到的事項受理區域接待服務村民,沒有任何獨立的辦公區域,工作面積僅有原來的19%。界龍村黨委書記馬鳳英向記者介紹,所有同志下樓辦公、開門辦公,老百姓進門,想找誰就可以找到誰。
與此同時,原來這幢500平方米的辦公樓,將建設成為家庭醫生診所。像界龍村這樣,最大程度騰出村幹部的辦公室,讓位村民活動和服務,這都源於浦東“家門口”服務的“辦公空間最小化服務空間最大化”要求。
目前,除了界龍村,還有川沙新鎮七灶村、祝橋鎮鄧三村、張江鎮環東中心村、周浦鎮界浜村、新場鎮新南村、泥城鎮彭廟村、書院鎮塘北村,這8個村全部實現“趨零化辦公”,村兩委班子下樓辦公,通過共享空間、共享工位、共享電腦,改變了以往“一人一座一電腦”的辦公模式,以更加公開透明、開門服務的新氣象,呈現在村民面前。
來辦事的村民反映,以往村幹部坐在紅木傢具後面頭也不抬,總感覺隔了一層,現在把村委會佈置得像家一樣溫馨,進門就能找到所有的人。下一步,浦東300多個村都將落實“趨零化辦公”,去除村委會行政化、機關化,回歸自治組織本質。
“家門口”服務體系提質增能
騰出了村兩委班子的辦公空間,如何用好用足,使其真正符合村民實際需求,把服務做到村民心坎上,浦東新區拿出了一攬子工作計劃和方案。
9月以來,浦東成立了“家門口”服務體系提質增能工作領導小組、推進小組,組織、宣傳、地區、政法、民政、衛生、城運等部門,深入8個村調研40多次,與各鎮、各村現場研究村民需求,並通過給支撐、給資源、給保障,切實為村“家門口”服務中心建設注入活力。
今年5月,浦東發佈了“家門口”服務體系建設的員工手冊《家門口服務規範》,並在全區推廣實施。此次,浦東立足把新的基層實踐轉化為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再次形成了“家門口”服務體系提質增能工作方案、村“家門口”服務體系提質增能工作方案,以及村“家門口”服務中心“四站一室”建設標準,作為區級標準的細化和深化,更為系統、全面的明確底板要求、穩定服務品質。
比如,周浦鎮界浜村在空間上動足了腦筋,在北區建設黨建服務站、市民事項受理服務站、聯勤聯動站,南區建設文化服務站、衛生室,並打掉了村委會原來的圍墻,通過德和廣場、懷信步道連接南北兩區。界浜村黨總支書記姚輝説:“以前有圍墻,村委會下班後村民就進不來,現在圍墻拆掉了,村民隨時隨地都能走進家門口。”
目前,浦東8個村完成了“家門口”服務中心建設,做實了“四站一室”功能載體,下一步,這一攬子工作計劃和方案,將在全區300多個村推廣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