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首個全覆蓋街道 程家橋模式跑出垃圾分類“加速度”

2018-12-13 10:52:16|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程家橋模式跑出垃圾分類“加速度”

  在程家橋街道7.6平方公里的轄區地圖上,3天前,當黨工委書記張源將小紅旗插到“虹橋中園”後,街道42個居民小區真正實現100%生活垃圾分類。同時,程家橋也成為申城第一個實現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全覆蓋的街道。

  歷時14個月,回顧申城首批試點垃圾分類的6個區,程家橋街道確實跑出了“加速度”。但在推廣過程中,面臨的難急愁問題不言而喻,也無法回避。是什麼讓轄區居民、沿街商鋪、商務樓宇從“要我分”變成了“我要分”?昨天,記者帶著疑問一探究竟,聽聽100%背後的故事。

  ◆上航居民區:31本台賬講述垃圾的故事

  昨天9點剛過,上航新村329弄302室的門開了,73歲的夏老伯裹著羽絨服,一手提著2個塑膠袋,下樓朝小區垃圾廂房走去。他刷了刷卡,垃圾廂房的濕垃圾門開了,夏老伯先將一隻袋子裏的餐廚垃圾倒入桶裏,在確保塑膠袋抖空後,隨即將其和另一包垃圾一起扔到幹垃圾回收桶裏。

  422天之前,夏老伯居住的小區成為申城首個推廣居民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的試點小區。如今,小區所在的程家橋街道已經有42個小區3萬人參與到垃圾分類之中,日均回收乾濕垃圾30噸。這個定時、定點、定類、定人、定制度的“五定樣本”在全市被多次提及,力爭推廣。

  住戶一星期不倒垃圾?

  “不容易,確實不容易。”談到這400多天,居民區書記朱雪菊並不避諱經歷的種種不易,她將這些和垃圾有關的故事都記錄在臺賬裏,足足31本。

  思想不統一、作息時間不固定、房屋性質多樣,成為小區推廣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的三大阻力。在“6”號賬本裏,每一頁上都有朱書記畫的“正”字,記錄著每一天小區的投放量,10月26日144次、27日145次、28日166次……在“2”號賬本裏,則通過對轄區內住戶上門走訪,依次標注其每天投放垃圾的時間。

  在推廣的頭兩個月,朱雪菊從臺賬裏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怎麼有些住戶連著一個星期都不出門扔垃圾?一打聽,答案讓人詫異。原來,因為嫌分類太麻煩,一些居民竟然把垃圾直接帶出小區,扔在了馬路上。

  “其實,很多居民內心不是不願意分,有些是有抵觸情緒,有些確實不知道怎麼分。”為此,小區發動了80名志願者,以婆媳檔、姑嫂檔、夫妻檔甚至是祖孫檔形式,相互幫助。為了能更好地讓居民簡單直接地了解分類方法,每天上午7點-10點,晚上5點-8點,都會有志願者在垃圾廂房旁邊值守,對居民投放的垃圾進行初檢,現場手把手教他們。“人心都是肉長的,時間久了,大家慢慢都接受了。”朱雪菊説。隨著習慣養成,志願者們現在早就撤離了。

  溫馨提示比批評更有效

  在31本台賬裏,“4”號賬本最特別。打開一看,裏面貼的全是一張張外賣單、快遞標簽,而且全是用過的。原來,這些都是志願者們從分類投放不合格的垃圾堆裏翻出來的。“上面的張先生、王小姐都是住在小區的住戶。”志願者張夏萍告訴記者,順著這些蛛絲馬跡,大家草擬了一份份與眾不同的“溫馨提示”。

  很快,這些提示“精準”地張貼到了住戶相對應的樓棟底樓大門口。和指名道姓批評不同的是,上面對於究竟是誰沒有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只字不提,只是客氣地説:“希望相關住戶能夠引起注意,按時投放。”

  “其實,這樣的提醒更容易引起當事人關注。”朱雪菊一語道出原委,“因為只有做錯的人才知道這是在説自己啊。”

  參與執行率從20%到100%

  一本本台賬,記錄的是小區垃圾分類工作的進展,也是居委會建章立制的見證,更是朱雪菊和志願者們破解難題關鍵所在。

  隨著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深入,原本擋在推廣路上的三個阻力正在逐漸消失,賬本上投放量的數字和準確率也在與日俱增。從2018年4月開始,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執行率從最初的20%達到了100%,張貼在大門口的“溫馨提示”慢慢消失了。

  臺賬還在一頁頁記錄著,在垃圾分類推廣的道路上或許還會有新難題出現。新住戶的搬入,宣傳的腳步還得繼續跟上;100%全覆蓋之後,如何避免“回潮”的現象;分類時破袋率是否還能進一步提升……

  ◆194處沿街商鋪:“路長”邊逛馬路邊看問題

  下午3點不到,鄧建德正在劍河路上的奶茶鋪裏忙著製作熱飲和炸雞。遠處,一曲輕快的《Seeyouagain》飄來,隨著聲音逐漸響亮,老鄧加快了手裏的活。調完這一杯後,他擦了擦手,將腳邊一個黑色大塑膠袋口紮緊,拎起後緩緩走出了店舖。10秒不到,一輛人力三輪車停靠在店舖門前,黑色大塑膠袋穩穩地被拋進了車。

  “沒啥問題,分得挺好。”回收人員老劉解開袋口翻抖了幾下,確認幹垃圾沒有混入其他異物。老鄧轉身鑽回了商鋪,洗乾淨手繼續調起了奶茶。如今,每一天鄧建德都能和轄區裏的194戶商鋪享受到生活垃圾分類上門收集的服務,每一天,這首《Seeyouagain》就是他們的“街頭暗號”。

  中年男領導愛上“逛馬路”

  變化發生在半年前,此前商戶大多是將乾濕垃圾混裝一袋,拎去附近居民小區的垃圾廂房,又或是往掃街環衛工人的垃圾車裏一扔。

  作為轄區分管市容市貌的副總路長,程家橋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王宜勤在這段日子開啟了每週一次的“逛街”模式。和普通人逛馬路不同的是,王宜勤走在轄區11條馬路上,盯著看的都是沿街商鋪,因為這裡實行了商鋪垃圾分類上門收集全覆蓋,194家沿街店舖到底執行得如何,全都得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前兩天,他逛著逛著在一家水果店門口停了下來。原來,按照分類規定,甘蔗皮屬於濕垃圾,應該收集後由人員回收。而水果店小工刨皮時大多為了省力,直接將甘蔗皮削在地上,如此一來,很容易將果皮積壓,忘記定時投放。發現問題後,王路長便督促職能部門對水果店負責人進行約談,同時不忘叮囑上門回收人員放慢腳步,多看一眼。

  決策制定不能太理想化

  “沒想到,一把年紀反而喜歡上逛馬路了。”老王憨笑著説。在推廣垃圾分類這點這段日子裏,他深有感觸,“坐在辦公室裏,有時想的一些舉措就特別理想化,實際操作起來未必能行。”

  原來,起初沿街商鋪在實施垃圾分類後,街道安排運輸公司上門回收2-3次,而每天首次的時間確定為早晨7點-8點。可執行了一星期,回收量寥寥無幾。

  對商鋪來説,明明扔垃圾更方便了,怎麼反而沒人扔了?在走訪過程中,不少店舖吐露了心聲:“這個時段還沒開門”、“這個時段,早餐生意特別忙,沒空管”……這些話實實在在“扎”進了老王腦海裏。

  既然發現了問題,那就迅速調整,很快,根據商鋪實際情況,上面回收的時間變更為了“9時-10時、14時—15時、18時到19時30分”,完美避開了商鋪做生意的“黃金時段”。“一個門面一年租金不便宜,既然要讓大家心服口服地把垃圾分到位,我們的政策肯定也要接地氣。”王宜勤説。

  明年力爭分類全覆蓋

  據市綠化市容局公佈的數據,截至今年11月底,全程分類體系建設取得明顯進展:源頭分類實效模式更加明晰,定時定點模式得到基本認可,全市濕垃圾分出量已達4400噸/日。

  今年9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草案)》現已通過市人大常委會二審,計劃本月下旬三審,明年1月下旬提交市人代會審議表決。

  下一步,本市將根據全程分類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全面提質增速,加快末端設施建設,完善全程社會參與性監督,力爭2019年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實現全市生活垃圾分類服務全覆蓋,並於2020年全面達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