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行區圖書館重拾傳統徵集簽名本 吸引429人參與

2018-12-18 09:08:01|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閔行區圖書館重拾傳統徵集簽名本 吸引429人參與

  由閔行區圖書館發起的曬書活動從農曆七夕開始,全國一半省市的愛書人及海外應徵者參與,涌現出不少罕見簽名本。曬書獎項日前揭曉,所有獲獎簽名本均以圖文並茂的展板形式進行展覽,並將以此為內容出版《撫卷憶昔》一書。作為評委的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陳子善感慨,中國人有愛書藏書的傳統,藏書愛好者曬出的好書,反映了改革開放40年來知識越來越受到尊重和珍視。而互聯網的發展,也讓愛書者有條件和渠道進行收藏、進行交流。

  簽名本意義在於文獻價值

  七夕,被稱為中國情人節,其實在古代還有七夕曬書的傳統。據《宋會要》記載,宋朝儀制以七月七日為“曝書日”,當天三省六部以下,各由皇帝賜錢開筵舉宴,成為學人聚會的盛事,曝書宴亦成為文人士大夫切磋學問的雅集。今天,重拾七夕曬書的傳統,能曬出些什麼時代意味?

  在上海圖書館研究員、藏書家張偉和陳子善等人商議下,逐漸聚焦于曬簽名本。“你認為自己收藏的簽名本裏,哪一本最有意思?”閔行區圖書館製作了多期微信推文介紹徵集來的優秀簽名本,在書友中引起很大反響,又促使新的“寶貝”不斷涌現。活動最終吸引429位藏家參與,分享了1675部簽名本。

  “簽名本,其實是個舶來品。”陳子善介紹,簽名本在中國的歷史並不算特別長久,從現有資料來看,興起于晚清,很可能是當時的留學生從海外帶來的習俗。新文學運動以後,在魯迅、胡適、周作人等作家中,簽名贈書作為以文會友的一種方式逐漸流行開來,同學、同好、同道之間都可以簽名贈書。到了當代,簽名本逐漸成為一種銷售手段,每年上海書展上,不少讀者就是衝著簽名本而去。相比商業流水線形式的簽名,有上款、有時間地點和贈書人的鈐印,才是較有收藏價值的標準簽名本。

  在陳子善看來,簽名本的意義不僅在於其經濟價值,更在於它背後的文獻價值和文化內涵。從簽名本題跋上顯示的受贈雙方,往往能推斷出文學史上的一段交往、一個故事,甚至能引發對於更大問題的研究。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言:“簽名本必有上款,又可以考究受書者何以不能保存,以至傳到舊書鋪,此亦掌故也。”對研究者來説,簽名本可能是觸發新思路的“開關”。對普通愛好者來説,也能從簽名本中了解更多作者和作品的信息,引起對文學史更大的興趣。

  版本稀有程度才是價值關鍵

  這次曬書活動徵集到的不少簽名本,讓專家評委頗感驚喜。比如獲得一等獎的《印光法師嘉言錄》,為線裝、民國17年2月初版,弘一法師題贈胡宅梵(胡維銓),這本初版本的書本身就不常見,何況還有大段題跋,並鈐一印。另一本葉聖陶的《倪煥之》精裝,初版本,開明書店1929年8月初版,葉聖陶題贈孔海珠,同樣是罕見的初版本,又有葉聖陶的大段題跋,記錄了書背後的來龍去脈。

  近年來,簽名本逐漸成為讀書界、藏書界的一個熱點,特別是每當有名作家去世,他的簽名本價格就會飆升。經濟效益也催生了簽名本的倣冒贗品。陳子善坦言,簽名本要鑒別真偽不容易,除了請教方家以外,收藏者還需特別注意,勿要“唯簽名本上”。也就是説,書本身的版本稀有程度以及作家作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才是決定這本書價值的關鍵,簽名本往往是錦上添花的因素。這次評選中,專家們也比較重視特殊版本,這本身代表了一種引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