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劇場戲曲節落幕 上演7個劇種8部作品

2018-12-19 17:41:48|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上海小劇場戲曲節落幕

上海小劇場戲曲節落幕 上演7個劇種8部作品

圖片説明:實驗越劇《再生·緣》吸引觀眾紛紛拿起相機。祖忠人攝

  “我們努力推進小劇場戲曲節成為全國戲曲人才與佳作競相呈現的碼頭,給青年戲曲人舞臺實踐的機會,幫助戲曲藝術開拓本體,大膽創新。”4年來,上海小劇場戲曲節共收到11個劇種126部劇目,上演35台風格各異的作品,體現出多劇種、多題材、多風格、多形式、多格局的發展趨勢。在近日落幕的2018第四屆“戲曲—呼吸”上海小劇場戲曲節上,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總裁谷好好透露,明年準備推動小劇場戲曲節走出去。

  今年共有京劇、昆劇、越劇、淮劇、甌劇、黃梅戲、梨園戲等7個劇種8部作品入選上海小劇場戲曲節。中國戲劇家協會秘書長崔偉表示,“小劇場戲曲節推動戲曲風尚革新、煥發古老藝術生氣,吸引青年觀眾。”

  成年輕戲曲人實驗基地

  “‘怪怪’內容用‘乖乖’形式,‘乖乖’內容用‘怪怪’形式。”上海市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胡曉軍這樣概括今年小劇場內容與形式的反差。當內容顛覆傳統經典時,創作團隊往往選用克制的表現手段;而內容是傳統故事延伸時,表現手法跨界融合、臺詞引入網絡用語等不勝枚舉。梨園戲《陳仲子》用簡約克制的手法刻畫“迂腐而又荒誕”的仕子陳仲子的形象。來自浙江溫州的甌劇《傷抉》改編自蘭陵王故事。江蘇南京越劇團《僧繇》主創多為90後,用傳統戲曲的表演形式講述符合當代觀眾審美的“不忘初心”故事。《新烏盆記》是京淮合演的跨界劇目,劇中演員跨老生、醜、青衣三個行當演繹不同的角色。在中國戲曲協會常務副會長賡續華看來,小劇場投入少、效果佳,給年輕戲曲人找到了一塊實驗的基地。

  實驗越劇《再生·緣》從觀眾熟悉的戲曲角色孟麗君視角進行再創作,對現代女性的自身命運和價值觀進行探討。新編京劇《青絲恨2018》嘗試用倒敘手法,重新解構敫桂英與王魁的故事,探討的不再是負心漢該受到何等懲罰,而是反思一切因何而起,又因何導致了結局。

  紮實的劇本決定成敗

  “當主創人員有了理念、追求、夢想之後,通過一個紮實的故事和劇本,去實現夢想和追求是非常重要的。”上海戲曲藝術中心藝術委員會主任李莉建議創作者們要更重視劇本。她的想法與上海京昆藝術諮詢委員會主任馬博敏不謀而合。馬博敏直言,“劇本的成熟度是一個大問題,不能劇本還沒有完全到位,就搬上小劇場的舞臺。”在她看來,小劇場必須講究劇本,同時清醒地意識到為誰而作,提高劇目存活度,不做劇場一日遊。上海劇協副主席沈偉民建議,小劇場題材可以不拘泥傳統,年輕的創作團隊多關注現實題材,“內容是現實的,但是呈現的方式可以是戲曲傳統手段。”

  小劇場概念最早來自話劇。胡曉軍強調,在發揮小劇場創作、觀演優勢同時,要避免重蹈話劇覆轍,“中國話劇進入小劇場後,一開始是思想、藝術、形式的實驗,但沒過多少年,就很快被解壓、放鬆的娛樂題材佔領,異化為或清新、或油膩小資文化。小劇場戲曲要避開這種取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