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泥船“新海旭”號將加入“一帶一路”港口建設

2018-12-28 09:37:05|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一條船一天可把足球場堆高18米

  “可以想像一下,一條船一天的挖掘、輸送量,能夠把一個足球場堆高約18米。”為了量化這個“大力士”在疏浚航道、吹填造陸、碼頭建設中的“吞吐能力”,上海交通大學海洋水下工程科學研究院院長楊啟打了個比方。在日前公佈的2018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榜單上,由上海交通大學牽頭負責、6家單位合作的“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的自主研發與産業化”項目,成為滬上高校牽頭的唯一上榜項目。

  記者27日獲悉,作為由56艘大船組成的“挖泥船世家”最新成員,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世界最大非自航絞吸裝備“新海旭”號,明年春天將開赴非洲遠海,加入“一帶一路”港口建設。

  從整船進口到自主設計建造

  如果從甲午戰爭之後海河工程局(現中交天津航道局前身)成立的1897年算起,中國現代疏浚業已駛過“雙甲子”的風雨征程。百餘年來,作為疏浚業的核心利器,中國疏浚裝備經歷了從整船進口到國內自主設計建造的蝶變。

  如今,從海岸向內陸輻射,中國年疏浚量已超16億立方米,是少數幾個能夠自主開展大規模吹填造陸和航道疏浚工程的國家之一。其中,上海交大就成功設計出56艘各種大型挖泥船,從洋山深水港工程、長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到環渤海經濟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些船在祖國江河湖海的疏浚量佔全國總量60%。

  事實上,作為特種工程船,全球挖泥船設計和建造市場曾長期被歐洲船廠主導,世界上絕大多數的絞吸挖泥船主要集中在四大疏浚公司,荷蘭、比利時等企業擁有龐大挖泥船團隊,長期壟斷亞非疏浚市場。1966年,中交天津航道局從荷蘭引進自航耙吸船“津航浚102”輪時,花費的“天價”可折合4噸黃金。然而,半個世紀之後,中國商務部發佈公告:為維護國家安全,對大型挖泥船實施出口管制,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對外出口。這則“小公告”,恰恰是中國大型疏浚裝備從“全靠進口”到“限制出口”的歷史跨越。

  2年讓小島擴大100平方公里

  今年交付的“新海旭”大型絞吸挖泥船,總長138米,總裝機功率2.61萬千瓦,標準疏浚能力每小時6500立方米。楊啟説,如果每天按16小時工作量計算,由“新海旭”挖掘細粉沙,一天就可以疏浚10萬到12萬立方米沙土,在相當於足球場的面積上堆起6層樓房高。

  針對遠海快速成島等國家戰略需求,上海交大科研團隊聯合國內各方力量,經過多年探索實踐,攻克4項關鍵技術問題:海底高強度岩礁快速挖掘技術——挖得快;順應式鋼樁臺車定位技術——定得穩;大通道高效疏浚輸送技術——排得遠;多複雜系統優化集成技術——效率高。比如,首鋼搬遷曹妃甸過程中,交大設計的數十艘挖泥船同時在渤海灣的曹妃甸海邊“大兵團作戰”,最遠取沙距離超過10公里,卻在短短2年間讓這個小島擴大了100平方公里,如期迎來一座鋼鐵新城。

  “走出去”服務國際疏浚市場

  “不僅是中國沿海,世界各地哪有需求,我們的船就去哪。”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擁有數十條挖泥船,董事長侯曉明告訴記者,當下正是“走出去”服務國際疏浚市場的機遇期。

  乘著“一帶一路”東風,上海交大研製的海上大型絞吸挖泥疏浚裝備成果已應用於伊朗、新加坡、巴基斯坦、蘇丹、緬甸等17個國家的103項工程,遍及亞洲、非洲、南美洲等。在沙特吉讚人工島疏浚項目中,它加速了吉讚經濟城的整體施工進度;在馬來西亞關丹深水港項目中,它推動了馬來西亞東海岸建設及當地經濟發展;而阿爾及利亞舍爾沙勒新港口項目,建成後將成為地中海最大的海上運輸中心,也被稱作“通往亞洲之門”……

  從國內首艘自主設計和建造的大型絞吸挖泥船“航絞2001”,到與“中國天眼”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等一起摘得“中國好設計”金獎的“天鯨”號絞吸式挖泥船,新世紀以來“上海交大牌”56條絞吸挖泥船的相關項目,已形成國家標準5項,獲授權發明專利34項、軟體著作權33項,發表科技論文112篇。作為2018船舶設計大師8人之一,上海交大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所所長何炎平説,“所裏的每個人,這十幾年加班不計其數,寒暑假也幾乎沒有休息。因為每天4小時做教學、4小時做科研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不僅想完成任務,更想做到最好,自己推著自己不斷往前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