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樂學院“炎黃·絲路”交響音樂會7月2日晚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舉行。指揮家林大葉執棒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演繹了交響幻想曲《炎黃頌》和交響樂《絲路追夢》兩部原創作品。兩部作品凝聚了上海音樂學院作曲家的集體智慧,讓人看到上音在教學、科研之外蓬勃的藝術創造力。這場音樂會進入了文化和旅遊部主辦的2019年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也是上海音樂學院獻給新中國70華誕的一份禮物。
交響幻想曲《炎黃頌》首演于去年“上海之春”閉幕音樂會,講述了華夏始祖炎黃二帝的傳奇。作品分為四個樂章,由周湘林、趙光、張旭儒、尹明五四位作曲家分別完成。四個樂章各具特色,但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起承轉合,渾然一體,這得益於四位作曲家長年累月的緊密合作形成的默契。交響樂《絲路追夢》則是四位作曲家聯合葉國輝共同創作的。作品分為序曲、隨想曲、狂想曲、幻想曲、暢想曲五個部分,2016年9月在第三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首演。
作曲家周湘林認為,一個創作者最難突破的就是自己的個性和習慣,集體創作的優勢在於,觀眾可以在一台音樂會上,感受到多元的風格。然而,集體創作也有其弊端。首都師範大學教授楊青指出,藝術家們往往有著極強的個性,在不少集體創作的作品中,常常出現不顧大局,只管自己的情況,造成作品處處都是轟炸、處處都是高潮。但《絲路追夢》張弛有序,起承轉合十分流暢,這離不開幾位作曲家對藝術品質的共同追求。
交響樂《絲路追夢》的五位作曲家登臺與指揮林大葉一同謝幕。
要讓不同的創作者連成一條心,形成強大的創作合力,離不開創作之初具有全局意識的整體策劃。《炎黃頌》和《絲路追夢》都由上海音樂學院黨委書記林在勇出品,院長廖昌永擔任藝術總監。而上音科研處處長錢仁平,則為作曲家的創作提供了必要的理論支撐和文本基礎,起到了“粘合劑”的作用。充分的前期工作,讓作曲家們提前達成了共識,讓樂章之間緊密相連。
《炎黃頌》獲得了2019年度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臺劇和作品的資助,今年5月從西安出發,開啟了國內巡演。而《絲路追夢》自2016年9月在第三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首演以來,已先後登台中國藝術節、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舞臺,迄今已演出14場。
“炎黃·絲路”交響音樂會海報。
無論是《炎黃頌》還是《絲路追夢》,都從中國傳統文化裏汲取養分,展現出充分的文化自信。但它們不僅僅是對傳統的回歸,而是將古典交響樂傳統、中國乃至世界民族民間藝術與當代音樂創作理念進行了有機結合,邁出了創新的腳步。更重要的是,兩部作品不僅在藝術上得到專家的肯定,也在一場接一場的演出中收穫了觀眾的掌聲。作曲家張旭儒説:“我們雖然都是學院派,但我們達成了一個共識,就是一切形式都要為內容服務,我們的作品要接地氣,要讓普通老百姓也能欣賞。”
上海音樂學院近年來集中創作力量,推出了一系列原創力作,除了《炎黃頌》和《絲路追夢》,還有歌劇《湯顯祖》《賀綠汀》,音樂劇《海上音》等。這些作品正在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舞臺,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