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開市三年成“硬科技”上市首選地

2022-07-22 18:03:23|來源:解放日報|編輯:趙春曉 |責編:李勝蘭

  原標題:不斷推進做市商等制度創新,更國際化吸引配置全球資源,這塊“試驗田”作用不斷凸顯 科創板開市三年成“硬科技”上市首選地 IPO募資逾6000億元,已有439家企業上市,總市值超5萬億元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010722_p16

  製圖:王晨

  最近,很多券商都在全力以赴地準備一項工作——成為科創板的做市商。這是科創板最新落地的交易制度,在整個A股也是頭一遭。這一制度不僅將進一步提升科創板股票的流動性,也將為A股其他板塊提供參考和借鑒。

  7月22日,科創板迎來開市3週年。類似做市商這樣的制度升級,對科創板而言,在過去3年已是家常便飯。

  升級不間斷

  海通證券投資銀行部,一家科創板擬上市企業即將進入發行階段。為了安排企業與投資機構的路演,大家都忙得不可開交。一位工作人員坦言:“以前投資機構對路演沒那麼重視,有些機構甚至沒有意願參與路演,但現在不一樣了。”

  科創板新股發行採用市場化定價,一些機構為提高報價入圍概率,傾向於“走捷徑”,依據圈子裏的信息“抱團壓價”,讓一些雄心勃勃的企業在科創板的募資不及預期。

  針對這種新問題,科創板主動升級。2021年9月,科創板優化了新股詢價機制,把最高報價剔除比例由“不低於10%”調整為“不超過3%”,並強化報價行為監管。

  隨著這一新規的推出,最終入圍的投資機構增多,報價博弈也更加充分,發行人還可以根據情況進行調價。由於低於最終定價的價格,屬於無效報價,無法參與後續申購,這就使得機構們需要在報價前和企業近距離溝通研究,報出一個更加合理的價格。於是,小範圍、更精準的路演,成了香餑餑。一些熱門公司的路演一齣來,就被預約一空。

  從新規推出截至2022年7月8日,科創板共有90家科創板公司完成發行上市,發行市盈率中位數79倍。而在2021年新規調整前,完成定價的129家公司發行市盈率中位數只有26倍。從報價情況看,90家公司有效報價區間寬度進一步擴大,中位數33%,最高達到187%,而新規之前,入圍報價的最高價和最低價有時僅幾分錢之差,區間寬度不足1%。

  新規之下,前期階段性的“抱團壓價”問題基本解決,新股定價效率明顯回升。企業募資不足現象大幅改善,進一步體現出“一企一價”“優質優價”。對於擬上市的科創企業而言,更為合理的新股價格能為他們籌集更多的資金,使得他們上市後的發展更為順暢。

  這種有的放矢的制度升級,是科創板三年來的持之以恒。發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資、並購重組、股權激勵、股份減持、信息披露……科創板3年來不斷在各個方面持續推進制度創新,很多經驗已成功複製到創業板、北交所,這塊“試驗田”的作用不斷凸顯。

  更加國際化

  截至2022年6月底,已經有12隻科創板50指數基金産品在世界各地上市,管理規模約31億元人民幣,國際影響力與認可度逐步提升。

  3年來,境外投資者參與科創板的渠道進一步豐富。MSCI、富時、標普三大國際指數不斷納入越來越多的科創板優質股票,超過50隻科創板股票也納入了滬股通標的範圍。

  境外投資者還可以通過QFII/RQFII機制全面參與科創板。截至7月8日,科創板已上市的435家公司中,共35家QFII參與新股詢價並獲配,獲配股數共4533萬股,獲配金額9.59億元。從獲配比例看,QFII資金(B類投資者)獲配比例中位數0.043%,與公募産品、社保基金、養老金、企業年金、保險資金等A類投資者獲配比例0.048%接近,高於私募基金等其他C類投資者0.032%的獲配比例。

  戰略配售參與方面,新加坡政府投資有限公司、阿布達比投資局等4家QFII先後參與了7家科創板公司戰略配售,共獲配1.58億股,對應獲配金額45.3億元。

  更加國際化的科創板,正在吸引和配置全球資源。3年來,境外投資者對科創板從好奇到熟悉再到關注,從外資機構在科創板的活躍度逐年上升可見一斑。今年以來,科創板外資機構交易佔比9%,較2020年、2021年分別上升7個、2個百分點。目前流通市值持倉金額超過1000億元,佔比近5%,較2020年底上升1.6個百分點。

  聚焦硬科技

  夏日炎炎的上海,和元生物臨港産業基地的項目工地仍然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這一基地作為和元生物戰略落地的重要載體,將推動其基因治療項目的大發展,而科創板成功上市為這一項目建設提供了重要的資金支撐。

  截至2022年7月22日,已有439家企業在科創板上市,IPO募集了超過6000億元的資金,總市值超過5萬億元。這一堅持“硬科技”定位的板塊,已成為我國“硬科技”企業上市的首選地。

  科創板的“硬”,體現在科創領域的集聚性。從行業分佈看,科創板上市企業高度集中于高新技術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截至2022年6月底,科創板積體電路領域公司數量達61家,佔A股積體電路上市公司的半壁江山,上中下游全産業鏈覆蓋,同時兼具半導體材料和設備製造等支撐環節,持續深耕創新鏈、完善供應鏈。 下轉 8版(上接第1版)生物醫藥領域上市公司總數93家,治療領域涵蓋癌症、艾滋病、乙肝、丙肝、水痘等多種疾病。此外,光伏、動力電池、工業機器人等産業鏈上下游企業也陸續登陸科創板,在面向科技前沿的多個“硬科技”領域,中芯國際、晶科能源、君實生物等一批關鍵技術攻關者,借力資本市場實現創新鏈、産業鏈、人才鏈、政策鏈、資金鏈深度融合。

  科創板的“硬”,體現在發明專利的自主性。截至目前,科創板平均每家公司擁有108項專利數,創新成果不斷涌現。2021年,科創板公司合計新增發明專利7800余項,66家次公司牽頭或者參與的項目曾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等重大獎項。其中,安集科技化學機械拋光液産品、天岳先進半絕緣型碳化矽襯底材料等,打破國外壟斷局面,為相關産業鏈自主可控提供有力支撐。在抗擊新冠疫情的過程中,科創板公司及時開展應急攻堅,以君實生物和康希諾為代表的創新藥企業,推動新冠特效藥、疫苗、快速檢測試劑等加快落地。

  科創板的“硬”,體現在研發投入的持續性。2021年科創板公司研發投入金額合計達到883.51億元,同比增長31%,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平均為13%。其中,百濟神州、翱捷科技等39家公司的研發投入佔比超過30%。2021年底,科創板已匯聚了一支超過14萬人的科研隊伍,平均每家公司超過330人,佔公司員工總數的比例接近三成,中芯國際、中國通號等17家公司研發團隊規模更在千人以上。

  幫助和培育這樣的“硬科技”,正是科創板3年來始終堅守的板塊定位和建設初心,也是這一資本市場“試驗田”未來做強做優做大的不竭動力。(解放日報記者 張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