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手藝好品質沒落 陜西文物復仿製亟需突破現狀

2016-12-23 11:48:47|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菲|責編:張琳瑞

  青釉提梁倒注瓷壺(左)和根據青釉提梁倒注瓷壺研發的茶杯(右)。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楊舒曼):12月中旬,國際在線陜西頻道來到了建在耀州窯遺址上的銅川耀州窯文物複製廠。這裡早已沒有“十里窯場”的盛景,取而代之的是一絲絲蕭條。

  “做一個小件的文物複製品,就像青釉提梁倒注瓷壺的複製品,現在放到西安街市上去賣,一件能賣個20元左右,而且買的人越來越少,基本都賣不動。”一個燒窯工人無奈的説道,“可是連我們的工藝都不止20元啊!”

  從高潮到低谷 陜西文物復仿製如一潭死水

  “兵馬俑要不要?兵馬俑要不要?一盒10塊,送親戚好友都可以。”去過兵馬俑的遊客,似乎都遇見過這樣的情況。在景區周圍,有許多中年婦女提著所謂的仿製兵馬俑在售賣,通常的標配是四個人俑再加上一個馬俑。沒人買怎麼辦?降價!5元一套、甚至2元一套都是常事。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在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文物復仿製品剛剛興起,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復仿製一個原大的兵馬俑可以在市場上售賣到4-5萬元,現在賣5000元都少有人問津。

  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青釉提梁倒注瓷壺,典型的耀州窯出品。2000年前後,復仿製的原大倒注壺能賣600元一個,現在賣20元都沒有人買。

  再説説讓西安人引以為豪的唐三彩。20世紀90年代,唐三彩幾乎是每個家庭必備的家庭裝飾品,用現在比較通俗的話來説“誰家還沒有個唐三彩的馬和駱駝。”。據了解,現在的唐三彩馬和駱駝絕大多數都陳列在博物館商店裏,可是仔細問問産地,都是河南洛陽出品,早已和西安沒有關係。

  這些年,陜西的文物復仿製可以説經歷了一個“興起-高潮-低谷”的時期,而現在就處於低谷時期。為什麼會造成今天這樣的局面,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採訪了陜西歷史博物館文化部副部長邱剛。在採訪中他説道,文物復仿製品是文創産品的一部分,剛剛興起的時候它賣的是獨一性和精湛的手藝。80年代改革開放初開始,文物復仿製的主體是軍工企業、國企及個別集體企業,有許可證才能從事文物復仿製行業;90年代隨著價格放開,準入放開,文物復仿製最終取消了許可制度,走向了空前發展的時期,大大小小的手工作坊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後因為工藝、價格、品質參差不齊等走向混亂,並2010年後走向低谷。低價、低質産品過剩、惡性競爭,使兵馬俑、青銅器、三彩俑、耀州瓷四個大項目,先後走向低谷。惡性的價格競爭不僅讓許多正規廠家倒閉了,好手藝好品質也逐漸沒落。

  保護傳統手藝 博物館首當其衝責無旁貸

  “市場化後文博單位內設的複製修復部門和復仿製企業被撤並和倒閉,這是文博單位重大的損失,它直接帶來的就是工匠流失、工藝無法傳承。現階段博物館更應重視這個問題,拯救文物復倣修復工藝,培養傳承人,是每一個博物館的職責。”邱剛誠懇地説道。

  從2016年初《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網絡走紅,到最近搬上大螢幕,多少觀眾被文物修復師們“擇一事、終一生”的精神所感動。文物復仿製品最先做起來就是靠博物館裏這樣的師傅,他們常年和文物打交道,熟悉文物的屬性、材料和工藝。遺憾的是,目前陜西很多從事文保且技術精湛的師傅都是上世紀80年代的年輕學徒,他們擁有專業的技藝,卻沒有高學歷,這樣的人在博物館體制內沒有生存空間,如果作為臨聘人員,他們工資少的連生存都是問題。邱剛説,現在最迫切的問題就是留住手藝人,將傳統手藝保護在博物館裏,讓文化得以傳承,而不是在我們這一代失傳。

  故宮博物院可以説是全國各地博物館的楷模,他們採用師傅帶徒弟的方式,讓年輕人靜下心來觀賞文物、觸摸文物,與文物對話,培養他們和文物感情。據了解,在故宮博物院從事文物修復的年輕學徒,選擇從事某項修復工作,後期是不能改變的。作為一名新學徒,在三年內只能欣賞,不能用手觸摸文物;同時,作為徒弟要幫助師傅整理文案,記錄修復流程。邱剛説這種方式不僅能磨煉人的心性,同時也能傳授經驗。這樣學習十年,難道還培養不出一個匠人?手藝自然也不愁傳承。

  此外,他還提到,文物復仿製品市場對産品的品質和價格一直沒有規範。作為博物館,也應該在這方面下足功夫。例如青釉提梁倒注瓷壺,作為陜西歷史博物館的文物,陜歷博首先就應該對青釉提梁倒注瓷壺的復仿製品制定品質標準和價格,當有其他廠家製作青釉提梁倒注瓷壺的復仿製品並推向市場時,它的品質和價格就會以博物館的要求為標準上下浮動,只有這樣,才利於文物復仿製品市場的正規化,而不是濫竽充數、粗製濫造,毀了陜西文物復仿製品的名聲。

  結合現代審美趨勢 為文物復仿製品添新動力

  陜西文物復仿製品如今跌入谷底,難道真的沒有出路了?邱剛説,現在的情況反而是一件好事。行業的低迷對於從事文物復仿製品的企業而言是一次全新的洗牌,首先淘汰的就是品質不過關的作坊,留下的是技術精湛、精益求精的大中型復仿製廠;其次,對留下的企業是一種機遇和挑戰,是繼續生産文物復仿製品,還是結合現代審美趨勢,生産生活化實用性的創意産品?可以説,復仿製市場同樣面臨供給側改革,轉型升級。只有傳承文明、傳播文化,保護傳統工藝,體現工匠精神,用文化創意方式,結合時尚、現代審美等因素重新研發,才是未來的趨勢。

  邱剛最近淘來了一個茶杯,這個茶杯就是根據青釉提梁倒注瓷壺研發而來,讓人一看就十分喜愛。茶杯通體使用的是倒注瓷壺的花紋,將原有的獅子造型重新設計到杯蓋上,保留了原有的青色,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是耀州窯的風格。邱剛説,這就是一個由單純的文物復仿製品向文創産品過度的表現。它既保留了倒注瓷壺原有的氣質,同時更貼近現代人生活的需求,這就是文化創意的體現。這也是如今許多垂死掙扎的文物復仿製廠應該轉型和升級的方向。

  眾所週知,2015年故宮博物院文創産品銷售額近10億,創造了國內業界的神話。“賣萌”“逗逼”“腦洞”“網紅”,自從2008年故宮招了一批“有毒”的設計師後,近600歲的故宮畫風也開始改變。尤其是故宮淘寶玩的是互聯網專屬“萌文化”,一邊賣貨一邊賣萌,廣告軟文是段子手寫法,接地氣到讓600歲的故宮和00後三次元人類沒有代溝。

  縱觀陜西的各大博物館,也有做的不錯的文創産品。例如早期的兵馬俑創意衫,陜歷博近兩年根據唐三彩研發的女性服飾周邊等等,受到了遊客的喜愛和歡迎。可是僅有這些産品是不夠的,時代在變化,人們的生活需求在變化,只有保持不竭的創意,熟悉市場規律,才能研發出符合未來趨勢的産品,同時也不能忘記賦予文創産品文化的傳承,這樣的産品才會經久不衰。

  陜西的文物寶貝們數以萬計,只有真正找對了路子,才能讓文物凸顯其價值和意義。希望陜西的博物館和文物復仿製廠能儘快找到出路,對於未來的陜西文創市場,也許是可以期待的。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