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詩云:“挂冠尋竹渭南村,那識無人與有人。但怪此心籠不住,時時飛上華山雲。”
華山腳下、渭水河畔,詩中所言景象仍在眼前、歷久彌新。
空中俯瞰,渭南是一塊綠色福地:華山、少華山國家森林公園鬱鬱蔥蔥,水墨丹青般的清新淡雅,既彰顯北方的豪邁氣勢,又譜寫出中華之魂的大氣凜然;
走進探訪,這兒又是一片紅色故里:渭華起義舊址、渭北革命根據地舊址等紅色文化資源,鐫刻下共産黨奮鬥的足跡,愛國主義精神在這裡世代傳揚;
細細品味,這裡又是一方文化沃土:詩經文化、沙苑文化等一本本厚重的經典,記載著華夏文明悠久的歷史。史聖司馬遷、字聖倉頡、酒聖杜康在華夏文明史的大舞臺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文化,讓渭南這塊土地久負盛名,讓500余萬秦東百姓挺直了精神脊梁。黨的十九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乘著全國文化改革發展的春風,坐擁歷史厚贈的渭南堅持打好“文化牌”,始終堅持把文化強市建設作為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促進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緊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戰略機遇,將文化和旅遊作為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契合點,致力於整合優質文化旅遊資源,加快打造國際華山、旅遊城市、帝陵文化、紅色愛國教育等文旅融合旅遊品牌,做好黃河文化旅遊大文章,推動全市文化旅遊産業高品質發展。
渭南市先後被文化部、財政部評為“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地區”“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為“文明渭南”的魅力名片添上了一抹亮麗色彩。與此同時,美麗渭南豐富的旅遊資源也成為國內外遊客心中的“詩和遠方”,厚積薄發的文化旅遊産業令這片古老的土地煥發出新的光彩。
全域佈局統籌規劃 構建黃河文化旅遊新格局
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
在世界發展進入“旅遊時代”的當下,文化旅遊産業已成為拉動經濟發展、培育發展新動能的生力軍。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渭南走文旅融合的發展新路提供了根本指引和遵循。
渭南境內從韓城到潼關,形成150公里長、10公里寬的秦晉黃河大峽谷,上演了鯉魚跳龍門、岳瀆相望、女媧造人等美麗的傳説故事。
如何做好文旅融合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這篇大文章,市委、市政府堅持在改革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準確把握政策導向,大力推進渭南“黃河文化旅遊”整體品牌建設,打造國家級黃河文化旅遊廊道,做足黃河華夏京畿道文化、東府民俗風情和黃河濕地旅遊大文章。
展開近年來的政府工作報告,我市文化産業發展的“路線圖”和“任務書”一目了然,文旅融合成為提及頻率最多的“關鍵詞”之一。以文化為靈魂、旅遊為載體的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已成為我市經濟轉型發展的強力引擎。
渭南市委、市政府先後出臺了《關於加快建設文化強市的決定》《關於支持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政策》《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快推進文化與旅遊科技金融融合發展的意見》《關於加快渭南文化産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文化産業發展政策。
“我們將深度整合黃河渭南段文化和旅遊資源,確立體現新發展理念和滿足新時代市場需求的發展思路,出臺相關激勵鼓勵政策,實現渭南沿黃區域旅遊一體化産業集聚發展,在全國呈現‘陜西黃河,獨秀渭南’的生態特色,亮出‘登西嶽華山,觀最美黃河’的渭南文化旅遊名片。同時,以沿黃觀光公路為紐帶,加強黃河文化遺産保護,深度挖掘渭南段黃河文化精髓,鑄就渭南文化旅遊産業高品質發展之‘魂’。”在去年我市舉辦的高品質發展論壇會上,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常偉如是説。
各地還不斷創新工作機制,例如,韓城創新促進旅遊業突破發展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設立1億元的旅遊産業發展基金,用於支持重點項目建設、旅遊創新和旅遊創業。白水組建文化旅遊發展總公司,用靈活優惠的政策,吸引本地資本參與項目建設,活用債券、信託等多種融資方式,用全社會的資金投入白水旅遊。
文藝精品展魅力 文化惠民為幸福“加碼”
放以來,文化創作精品迭出,也使渭南文化品牌在全國贏得了聲譽。
翻開近年來渭南市的藝術精品篇章,全市創作的藝術精品獲得讚譽無數:
秦腔現代戲《家園》參加了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開幕式演出,並榮獲特別貢獻獎;大型秦腔現代戲《玫瑰花開》、線腔現代戲《洽川人家》同時榮獲第七屆陜西省藝術節“優秀劇目獎”;《金果夢》榮獲“劇目獎”;《玫瑰花開》榮獲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特別貢獻獎、第七屆中國西北五省區秦腔藝術節“優秀劇目獎”,提升了渭南文化的對外影響力。大型秦腔歷史劇《關中往事》、線腔現代戲《洽川人家》、電影劇本《清風碑》、廣播劇《大學生村官》《永遠的老腔》《遲開的野山菊》榮獲陜西省“五個一工程獎”。
“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是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職責。在市委、市政府的政策鼓勵引導下,我們創作了《洽川人家》《關中往事》《情暖石頭灣》等30多部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時代精神、弘揚社會主旋律、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具有渭南特色的好劇本,希望通過現代秦腔戲給大家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同時讓大家認識民間藝術,在傳承創新中保護髮展。”市文化旅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此外,渭南市還深入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讓廣大群眾真正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增強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
近年來,渭南市委、市政府將文化惠民列為全市重要的民生工程,公共文化事業建設投入逐年增加,城鄉文化設施全面升級。全市22個縣級文化館、圖書館中有5個文化館和6個圖書館已達到部頒三級以上標準。現已建成鄉鎮文化站143個,重點鎮綜合文體中心25個,行政村文化活動室2774個,社區文化活動室123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16個,鄉鎮電子閱覽室143個,社區電子閱覽室123個,為16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201個社區、1969個行政村配送了文化活動器材,推動了農村文化的繁榮。
非遺文化添活力 做優做精特色旅遊品牌
蒲城麥稈畫、華陰老腔、華州皮影、富平柿餅、潼關醬菜、澄城水盆、合陽提線木偶……這些豐富多樣、具有濃郁秦東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近年來相繼登上了全國手工藝品交易、央視春晚、博鰲論壇等越來越大的舞臺,被越來越多人熟知、了解,也讓大眾近距離感受到了渭南非遺文化的迷人魅力。
目前,我市共有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15項,傳承人9人,省級項目96項,傳承人70人,市級項目253項,傳承人501人,基本形成了以市縣級項目為基礎,省級項目為重點,國家級項目為骨幹的四級保護體系。
為進一步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2016年我市新建成的西北首家數字化展館——渭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傳習館,將一個個曾經發生、發展並延續至今的“秦東故事”,通過圖文並茂、虛實相間的展覽,訴説出渭南人民千百年來的情感累積與文化積澱。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渭南故事”,成為一座記錄和還原秦東五千年曆史與文化發展的“活”的文化場館,渭南非遺傳習館已經接待10萬人次參觀。
我市還積極舉辦“正月裏·新春文化大廟會”主題非遺活動,既為廣大市民打造了一個熱鬧的新春佳節,也留住了傳統年味。組織黃河金三角面花大賽,三省五市千余件作品同場競技,現場觀眾上萬人次,活動信息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出。“匠心遺韻非常精彩”的非遺網絡直播,單日點擊量突破3萬人次,更是為非物質文化遺産注入新活力。承辦喜迎黨的十九大“華山風骨·渭水襟懷”工藝性剪紙全國邀請展,來自全國21個省市,368名剪紙藝術家的600多幅作品參加了該活動,也讓全國人民見識了渭南剪紙的獨特魅力。
利用民俗文化拓展鄉村旅遊內涵,依託農業公園,現代農業園等發展觀光遊、採摘遊、休閒遊,推出鞦韆節、酥梨節、槐花節、桃花節、杏花節、棗花節、荷花節、油菜花節等農事節慶活動和各類古廟會活動,其中,潼關河壩會、華陰登山節、大荔下寨棗花節、合陽福山祈福節、洽川觀鳥節等特色節慶活動吸引了大批遊客。
“賞盡天地人和美,最是秦東四季天。但效霞客烏蒙行,閱盡錦繡在人間。”如今,在這片先祖創造燦爛文明的土地上,文化再次煥發新的活力。我們相信,隨著我市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積蓄千百年的“文化之魂”必將在渭南大地氤氳成大格局、大手筆、大氣象,書寫出我市文化旅遊産業發展的全新篇章。(記者 程瑾)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