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興平(左二)在三十里鋪村和群眾交流,詢問今年的果園防凍情況。 記者 劉印 攝
蜿蜒在座座大山之間的賀鄭公路,全長17公里,惠及沿途1.3萬名群眾的生産生活,串聯起一個個致富夢。
“改建為三級公路後,車輛通行更方便了。群眾發展産業,心裏有底了,更有底氣了。”4月14日,子長市南溝岔鎮鎮長白學軍對子長市委書記雷興平説,這條路自去年8月建成通車後,目前全鎮已有100多人回鄉創業。這大片的中草藥基地就是返鄉能人帶頭種的。
除了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外,子長還不斷提升各項公共服務能力。“去年年底,撤縣設市後,子長步入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針對城區空間的拓展、能級的提升和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們確定了一系列新思路新目標新做法。”作為子長市首任市委書記,已經在子長工作14年的雷興平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
子長是延安市確定的北部副中心城市。雷興平考慮更多的是:全市188個行政村如何與城區同步進入從“縣”到“市”的發展快車道,用工業的思路繪就農業發展的美好前景,讓全市73%的農業人口享受到城市般的生活。
以城帶鄉
打通貧困地區發展動脈
4月14日,澗峪岔鎮黃米山村,炬豐農業科技開發公司小雜糧加工車間,4台石碾在機器的牽引下緩緩運轉,一粒粒金黃色的小米漸漸露出“真容”。
澗峪岔鎮是子長位置最偏遠、條件最艱苦的鄉鎮。土地貧瘠、自然條件惡劣的黃米山村,更是貧中之貧。
這裡,雷興平來得最勤,惦記得最深。
去年10月,經過近一年施工,通往黃米山村的柏油路全線貫通,開啟了這一窮鄉僻壤的致富之路。
“目前工廠産能怎麼樣,1萬畝小雜糧‘吃得消’嗎?”雷興平問。
“去年,加工廠以高於市價0.25元的保護價,‘吃’下了附近村組的5600畝小雜糧。”加工廠負責人白延生説。
“再加把勁兒,擴大生産,鼓勵群眾增加種植面積。”雷興平説,你們有困難及時反映,咱們一起想辦法解決。
“以前一畝地産量200多斤,産值不到500元。現在畝産六七百斤穀子,在加工廠能賣2000元!”貧困群眾高俊國高興不已。
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返鄉創業的南志章也有“大計劃”。他流轉300多畝土地種雜糧,去年收入60多萬元。“今年再買些農機,全部進行機械化種植!”南志章早已做好了規劃。
在雷興平看來,公路設施建設是群眾受益面最廣、社會效益最好的民心工程。5年來,子長市新建、改造近800公里農村道路,全市村村通了柏油路。
“路通了,農資能進來,農産品能出去。”雷興平説,一條條公路讓農村的土地資源高效利用、運轉起來,有效帶動了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
以工助農
拓寬農特産業增值空間
澗峪岔鎮南家峁村,一片片矮化密植桑樹漸吐新芽。
在子長市蠶桑開發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68歲的南憲蓮和工友正在縫製蠶絲被。前幾年,她家因病致貧,政府就安排南憲蓮到企業務工。
“除了務工收入1萬多元,公司還免費給我提供蠶種、蠶藥、蠶具。如今我家有4畝桑樹,養6張蠶種,一年能掙1.2萬元。”南憲蓮高興地説,她家2018年就脫貧了。
“南家峁村貧困群眾有蠶桑産業基礎,但缺少關鍵技術,我們就把最先進的技術送到群眾家門口。”雷興平説,2017年,政府投資1500萬元在這裡建成省級蠶桑現代農業園區,引導蠶桑産業向多元立體循環模式轉型發展。
“我們為農戶免費提供14天育齡的幼蠶,在幼蠶結繭後,全部回收。貧困戶還能享受企業高於市價3元的保護收購價格。”子長市蠶桑開發有限公司經理溫建如説,目前,每畝桑園産值達6000元以上,戶均增收4000元。
“産業扶貧是一項基礎性、系統性和長期性的工作,需要久久為功、持續用力。”雷興平説,要結合當地實際,完善貧困地區産業幫扶政策,落實好資金支持、土地供給、技術指導,拓寬農特産品增值空間,讓貧困戶吃下“定心丸”,一心一意謀産業謀發展。
以業富民
提升貧困群眾幸福指數
4月14日下午,記者來到安定鎮廖公橋村時,村民都還在院裏田間忙活。
49歲的賈小娣正在院裏給菜園澆水,清泉汩汩滋潤著幼苗。用不了太久,這些菜將“走上”子長市民的餐桌。
廖公橋村是遠近聞名的蔬菜産業村。近幾年,安定鎮啟動廖公橋村安全飲水工程,村民飲水灌溉都用上了泉水。
好水養好菜,也澆灌出賈小娣一家的好日子。
“去年收入怎麼樣?銷售有沒有受疫情影響?”雷興平問。
“蔬菜掙了3000多元,養豬掙了2萬多元。村幹部忙前忙後幫著銷售,菜賣得順利。”曾經貧困的家庭,在政府部門幫扶下養豬,目前存欄19頭。“今年豬肉行情好,能賣個好價錢。”賈小娣説。
在15公里外的三十里鋪村山地蘋果園,角落的燒煙桶上還留有火燒的痕跡。幾天前,幹群齊上陣,在這裡打了一場漂亮的全民“護花戰”。
“果上山,菜到川,畜進溝,鎮旅遊。”安定鎮鎮長張金虎説,産業已經和群眾緊密結合在一起。
三十里鋪村是一個典型的拐溝村,山大溝深,産業發展滯後。近年來,子長確定了長短産業結合的立體産業模式,村上發展了3982畝山地蘋果,徹底扭轉了産業發展“空心”“乏力”的局面。
“要讓貧困群眾脫得穩、富得實,必須扎紮實實做好産業富民的文章。只有提高貧困村的自我發展能力和‘造血’能力,才能保證脫貧效果的可持續性,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雷興平説。 (記者 齊小英 劉印)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