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幅提升航空發動機性能!為這支西工大團隊點讚
2020-05-21 12:36:22來源:中國日報網編輯:王菲責編:石麗敏

  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學院劉東教授團隊經過20年的艱苦攻關,先後突破近10項關鍵技術,解決了航空發動機發展的重要技術難題。2020年1月,團隊負責人劉東教授在人民大會堂,從國家領導人手中,接過了沉甸甸的獲獎證書。

大幅提升航空發動機性能!為這支西工大團隊點讚

  來自中國西部高校的科研團隊,啃下困擾全世界科學家的硬骨頭

  航空發動機性能提升,是世界工業史上的經典問題,而這個“經典”卻並不是褒義詞。“經典問題,就是長期以來都沒能很好解決的問題。換句話説就是老大難。”而來自中國西部地區的這只團隊,就是要啃下困擾了全世界科學家幾十年的硬骨頭。

  上世紀八十年代,劉東考入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學院,深受學校“三航”氛圍的影響,他報考了羅子健教授的研究生——羅老師當時正是國內航空發動機領域的知名專家。

  當時我國的航空工業才剛剛起步,尤其是在發動機這一領域,相關的技術積累幾乎為零。然而,老一輩的航空人和科學家,在自主研發的道路上白手起家,開創了航空工業發展的中國道路。

  研究生學習期間,劉東便跟隨羅子健老師從事航空發動機相關問題的探索。老一輩西工大人不僅為學校從事該領域研究打下了深厚的技術基礎,也為祖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可以説,國內相關企業的技術人員,很大一部分都是西工大培養的。”劉東介紹。

  本世紀初,32歲的劉東就成為這個課題組的負責人,沿著前輩的道路繼續前行。經過近20年的攻關,終於讓發動機性能有了大幅度提升。

  這是一支困難壓不倒的“鐵軍”

  2020年1月1日,課題組的幾位老師分別在陜西、四川、貴州進入新的一年。上一次大家在一起跨年是什麼時候?他們早已經沒有印象。

  2020年3月中旬,新冠疫情的影響仍未完全退去,航空企業已陸續復工。在疫情影響之下,高校還沒有開學,而團隊老師們便收拾起行囊,奔赴研發一線。多少年來,長期身在生産一線早已成為他們的日常。“特別是幾位青年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情況下,一年有1/3的時間在外地。”劉東説。

  團隊青年教師王建國説,只要任務能夠順利完成,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最害怕在交付時間節點前,出現突發狀況。”

  多年前,團隊與企業共同攻關的一項技術,其測試性能已經超過了任務要求。而由於組件製造技術調整,需要將産品性能指標進一步提升20%,而此時,離産品交付時間還剩不足一年。

  劉東坦言,團隊一度陷入了“至暗時刻”。“非常非常煎熬。本來,能做到要求的綜合性能已經很不易,如果還要在短期內再增加20%,當時覺得完全不可能。”

  然而,他們沒有退縮,一輪新的攻關迅速展開了。經過無數個不眠之夜,在最終定型交付前,團隊如期達到了要求,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責任、責任,還是責任!

  面對超出尋常的艱苦和付出,團隊老師説:“我們這項工作的‘獲得感’很強。”每當看到自己參研的産品將飛機平安送上藍天,打內心深處生發的感動、驕傲和自豪,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更無法用金錢來衡量。

  不管多麼困難,都要完成、都要成功!——歸根到底是出於一種責任。這種責任,讓人不需要任何鞭策,都會拼命去完成任務。

  十幾年來,團隊所有的研究都是基於我國航空發動機在現實中遇到的問題。在不斷的合作、摸索中,團隊與國內主要航空企業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從企業反映問題,到學校提出解決方案,再到雙方共同實施,在實際中不斷調整完善方案、試驗論證、解決問題、報告總結的良性合作機制。真正做到了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團隊的凝聚力為何這麼強?“到一線去!”

  如果沒有一支團結堅定、戰鬥力強的隊伍,科研突破便無從談起。

  多年來,儘管團隊成員很難聚在一起開一個“完整”的會,儘管項目壓力大、工作強度高,但是團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卻始終強大。

  “我們沒有刻意營造團隊文化,如果有,那就只有一條——‘到一線去’!”劉東説。他認為,團隊的凝聚力是每個成員心中源源不斷的、自發的動力,團隊每一個人都會發揮自己的特長,向著目標前進。“在這種格局下,個人的利益得失,一下就放下了。”

  這一優良傳統,讓團隊每一個人在項目中都鉚足了勁兒向前衝,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肩上扛起的不僅是西工大人的擔當,更是守衛祖國藍天的責任。

  這種擔當和責任,換來了合作方的高度認可。十幾年來,從最開始的懷疑,到現在的認可、讚譽、尊敬,合作方對西工大這支團隊給與了高度評價,對擁有專業知識、基礎理論,又有實踐經驗的“書生們”尊敬有加。

  “在行業內,團隊的幾位青年老師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獲得了業內的尊重。”劉東自豪地説。

  對於學生的培養,團隊也遵從著這條原則——實踐育人,讓學生“到一線去”。團隊老師認為,對研究生來説,要敢於給他們壓擔子,讓研究生在解決實際技術難題中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

  “團隊培養學生的核心,是要讓他們自己找到並堅定自己的事業發展目標。在培養過程中,與寫出漂亮的文章相比,我們更希望他們能實實在在地解決實際技術問題。”團隊青年教師楊艷慧副教授説。

  十幾年來,伴隨著項目的攻關,團隊培養的青年才俊也生生不息、不斷涌現,大部分學生畢業後都主動選擇到科研和生産一線工作,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經成長為相關企業、研究所的(副)總工程師、(副)總經理等骨幹力量。

  看著自己培養的一屆屆學生茁壯成長,紛紛挑起起祖國航空事業的重擔,劉東滿面笑容地説:“某種意義上説,這比看著自己參研的飛機翱翔藍天,更有獲得感。”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