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腳下的生態衛士——探尋保護牛背梁背後的故事
2020-05-25 09:31:52來源:陜西日報編輯:王菲責編:石麗敏

【中首  陜西  圖】秦嶺腳下的生態衛士——探尋保護牛背梁背後的故事

晴天下的牛背梁自然保護區。記者 趙晨攝

  在秦嶺東段,長安、柞水、寧陜三縣(區)交界處,有一顆閃亮的綠色“明珠”。它佔地1.6萬餘公頃,地處長江、黃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是西安和陜南的重要水源涵養地,是秦嶺保存相對完好的天然林區之一,更是動植物的天然基因庫。

  它,便是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在這裡,無數巡護員年復一年,守護著這漫山的生靈;在這裡,獵人放下武器,加入守護者的隊伍;在這裡,人們將守護與發展結合,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在這裡,人類的一點點善舉,都被時光雕刻進大自然;在這裡,隨時隨地都演繹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故事。

  20餘年的老巡護員——

  解振峰:“要尊重愛護大自然的生靈”

  1999年就來到牛背梁自然保護區當巡護員的解振峰,已經在這裡工作了21年。 “我們的工作職責就是保護好這裡的生靈,防止人類過分貪婪地去破壞侵佔它們的家園。這份工作看似枯燥,其實卻有許多有意思的事。”5月3日,解振峰笑著説。

  讓解振峰印象最深的,莫過於與黑熊邂逅的故事。

【中首  陜西  圖】秦嶺腳下的生態衛士——探尋保護牛背梁背後的故事

解振峰在叢林中記錄羚牛糞便。

  17年前,解振峰正在牛背梁自然保護區的深山裏開展羚牛集群調查。“那時正值9月,秋天的連綿小雨下個不停。我們調查人員在泥濘的路上深一腳淺一腳地走著。忽然,我發現一個黑影從不遠處的冷杉樹上躥了下來,我當時心裏一驚,仔細一想,壞了,這肯定不是熊就是豹子了。”解振峰回憶説。

  這時,同事們紛紛聽見身後竹葉晃動的唰唰聲,偶爾還有很粗的出氣聲。“是黑熊!”隊伍中有人驚呼。

  就在大家驚魂未定的時候,黑熊居然沒有朝調查人員衝去,反而順著旁邊的一個溝槽進去了。“這讓當時的我們非常驚訝。多年以後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我才明白,黑熊的追蹤,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追蹤,也不是想傷害我們,而是有的調查人員在走路時不小心侵佔了它的專用道,引起它的不滿。看到我們並非有意侵犯,它也就放心離去了。”解振峰説。

  與黑熊的邂逅,讓解振峰明白了尊重自然的重要性,自那之後工作的近20年中,他也時常用自己的故事教育周邊人要尊重自然、保護自然。

  今年5月1日,一群“驢友”在休假期間,為了滿足好奇心,無意中闖入了保護區中非遊客進入的區域。“我們碰到時,他們正拍照,其中一個手裏還捏著幾朵野花。”解振峰回憶説。

  看到“驢友們”向保護區深處不斷邁進,解振峰連忙上去勸返,“請迅速從這裡撤回!這個位置隨時有野獸出沒,非常危險。我曾在這附近被黑熊追蹤過。野獸一旦撲過來,你們躲都躲不掉,這可不是危言聳聽。更何況,這裡是保護區,你們的舉動,有可能破壞這裡的環境,傷害到小生靈。比如你們隨身攜帶的礦泉水瓶,瓶蓋一旦掉落就很可能被動物誤食。我們要尊重生命、保護自然,才能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解振峰的話讓 “驢友們”既害怕又羞愧,連忙求助解振峰將他們迅速帶離。然而他們所處的區域,雖然距離安全區域只有七八里的路,但因全靠步行,還要不時警惕野獸,最終走了近3個鐘頭才到。“好在那天沒遇到野獸,不然後果真是不堪設想。”現在想起來,解振峰仍覺得十分僥倖。

  “這麼多年工作經驗告訴我,保護自然,要尊重愛護大自然的生靈。”解振峰表示。

  從獵人到護林員——

  石邦安:“吃山更要養山”

  5月6日,當記者走進柞水縣老林鄉一座古樸的農戶院落時,一位精神抖擻、面帶笑容的老人迎面而來——他就是石邦安。

  石邦安今年已是93歲高齡,一生都居住在牛背梁自然保護區周邊。談起牛背梁,他有説不完的話。

  牛背梁曾是他的獵場。“當時父親在家門口種莊稼,熊和野豬經常來糟蹋。熊下地裏,一蹭一大塊,把莊稼苗全壓垮了;野豬經常成群結隊地來,用嘴拱莊稼,連洋芋都能拱出來吃。”石邦安回憶説,“在這種情況下,山裏人就經常打獵。我14歲就隨父親開始打獵了,打獵的範圍非常廣,方圓200里都是獵場,野豬、熊、野雞都是獵物。”

  後來,牛背梁成立了自然保護區。時任牛背梁籌建處副主任的李振斌十分重視培養周邊居民的環保意識,經常跟大家宣傳保護自然的重要性。“剛開始他來宣傳時,我們還很不耐煩。”石邦安説,“有一次,我隨他一起上山調研,幫他們指路。在半山腰上,他盯著不遠處出了神,喃喃道‘過去這裡不是這樣啊’。隨著他的目光望去,我才發現,那裏的植被已經非常稀疏。曾經賴以生存的牛背梁,被我們親手破壞了。”

【中首  陜西  圖】秦嶺腳下的生態衛士——探尋保護牛背梁背後的故事

石邦安平時在家時不時翻看以前做獵人和護林員時期的相冊,回憶過去的日子。

  在山腰看到的那一幕,對石邦安觸動很大。下山後,他決定不再打獵,不僅上交了獵槍,還主動到保護區當護林員。

  當上護林員後,讓石邦安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一群外地人,來牛背梁偷伐樹木。“當時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和公安民警對地形不熟,不敢貿然上山。”石邦安説。

  從小在牛背梁長大的石邦安,自告奮勇帶領大家上山。“我就裝扮成挖藥材的,帶著他們上山去偵查。”石邦安回憶説,“後來,相關部門組織3個縣的力量,兩邊圍堵,一下把那幫傢夥給逮住了。”

  如今的石邦安,雖然年事已高,但在守護牛背梁這件事上,卻從未停歇。他經常對村民説:“吃山更要養山。山裏的樹林不保護,今年砍,明年砍,年年如此,就會變成光頭山。咱們要為後輩兒孫著想,為他們積德積福。”

  從貧困戶到脫貧戶——

  王賢鳳:“守護也是發展”

  “來,裏面坐,我們的農家小吃物美價廉!”5月3日,記者在柞水縣營盤鎮朱家灣村奉賢農家樂的門前,見到正忙著招攬客人的王賢鳳。

  “現在是旅遊旺季,收入高時一天就有近3000元!”談起如今的生活,奉賢農家樂的經營者王賢鳳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

  誰能料想到,5年前,王賢鳳還在為生活發愁不已。王賢鳳的丈夫多年前就因一場意外而癱瘓,全家的生活重擔全壓在她一個人身上。“那時我覺得天都塌了,既要照顧殘疾的丈夫,又要撫養正上學的孩子,生活一度十分困難。”

  轉機是在2015年。“憑藉保護區工作人員的努力,牛背梁自然保護區環境越來越優美,被群眾稱為‘天然氧吧’,每年都會吸引不少遊客前來休閒度假。得益於這裡的環境和便利的交通,周邊的村子開始發展鄉村旅遊,朱家灣村就是其中之一。”柞水縣委宣傳部朱恢軍介紹,“王賢鳳當時在村幹部的動員下,率先開辦了農家樂。如今她已經脫了貧,全家人的日子也越過越好。”

【中首  陜西  圖】秦嶺腳下的生態衛士——探尋保護牛背梁背後的故事

王賢鳳趁下午閒暇時間,趕緊打掃農家樂,準備迎接前來吃晚餐的客人。

  “朱家灣村中有一個村組挨著牛背梁自然保護區北溝保護站,20世紀80年代,這個組的村民大多都想搬出去,靠在外務工討一個好生活。”朱家灣村黨支部原書記嚴成學説,“現在情況反過來了,當初搬出去的那些村民又陸續搬回來了,在家鄉發展旅遊,日子過得十分滋潤。”

  “如今,山清水秀的牛背梁成為當地群眾的‘聚寶盆’,他們通過發展農家樂集群,辦家庭客棧、旅館,開展紀念品銷售等,實現穩定脫貧。‘守家門,發家財’也成了他們的致富之道。” 柞水縣委副書記、縣長崔孝栓説。記者 郭詩夢文/圖

  記者手記

  每個人都應當好生態衛士

  郭詩夢

  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如今的牛背梁自然保護區,山更青,水更綠,天更藍了,這裡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生態環境建設是一場涉及生産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綠色革命性變革,它不只是工作人員和周邊群眾的事,更需我們每一個人親力親為。

  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共同為“環境減負”、為“生態增容”,全力當好生態衛士,為“藍天、碧水、凈土、青山”建設貢獻出一份力量。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