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延安市富縣:水稻種植助力農戶奔小康
2020-06-18 17:59:48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王菲責編:石麗敏

【A】陜西省延安市富縣:水稻種植助力農戶奔小康

 延安市富縣直羅鎮村民種植水稻

  國際在線陜西消息:地處黃土高原腹地,歷經千年風華,陜西省延安市富縣從曾經的粗放式生産,到運用新發展理念進行生産,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拉起了水稻産業興盛的一面大旗。

  眼下,富縣水稻面積已達1.5萬畝,年産值4310萬元,帶動2000余戶農戶從解決溫飽走向致富小康,富縣直羅貢米成為國家地理標誌産品,水稻種植日趨成為縣域川道地區的脫貧增收的特色主導産業。

 改變生産方式 促村民增收

  早在隋唐時期,直羅大米就因被列為貢品供皇室禦膳所用而久負盛名,因此得名“直羅貢米”。

  地處子午嶺山脈腹地,洛河、葫蘆河繞川而過——仰賴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上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西川(直羅鎮、張家灣鎮、張村驛鎮)的水稻面積曾發展到萬畝,村民收入穩定,安居樂業,生活相對富足。

  但傳統的水稻種植方式勞動強度大,一畝地最少需要勞作20天,且秧苗入田後不能離人,天旱要放水,天澇要排水,耗時耗力。加之糧食價格持續走低,村民耕作一年,一斤米只能賣到1元多,壓在糧倉裏的陳米一存就是幾擔。重新修渠的代價很大,於是,西川的水田全部改成了旱田,村民開始種植玉米,以水稻種植為主的産業結構瞬間被打破,昔日的“塞上小江南”上多數村莊都因災致貧。

  如何才能探索出一條具有特色的産業發展新路子,成為擺在縣鎮兩級黨委、政府面前亟待破解的一道難題。

  2016年,富縣縣委、縣政府算了一筆賬:一畝玉米最高産量1300斤,純收入700元人民幣。而一畝水稻産量1200斤,出米70%,按市價3.5元每斤算,一畝純收入2940元人民幣,一畝水稻的收入是玉米的4倍多。

  恢復稻田種植勢在必行……

  2016年富縣的稻田不足千畝,2017年增至7500畝,2018年增至9500畝,2019年增至1.25萬畝,2020年增至1.5萬畝,稻田面積逐年遞增。

  “以前種了8畝玉米,一年下來也就收入7000元,吃穿都緊張。”直羅鎮胡家坡村種植42畝稻田的産業大戶劉保鎖説,“去年收入9萬8千元,日子越過越好了。”

  “致富戶越來越多,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就有40戶。”胡家坡村支書趙玉亮説。

 技術革新讓生産事半功倍

  在富縣直羅鎮小河子村5畝水稻試驗示範基地,21個試驗品種整齊排列在各自的品種牌後面。這些水稻試驗品種將在同等生長條件下歷經3年選育,以培育出適合富縣本土的水稻品種。

  “今年在直羅鎮、張家灣鎮種植S19、S32示範田600畝,和現在大面積種植的勤優1號相比,S19和S32抗倒伏能力更強,産量更高,品質更優。”富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藝師王育紅介紹道。

  “去年我家的10畝有機水稻,産米7000斤。”張家灣鎮川莊村貧困戶張青發在水田裏一邊補秧一邊説道,“現在的人都講究健康,有機水稻施的都是有機肥,改善土質的同時還能提高大米品質。”

  在川莊村的水田裏,隨處可見的夜光防蟲燈、誘蟲板守衛著秧苗,而稻護(魚)、鴨(魚)養稻的生態循環系統讓鴨魚稻共生,更為稻田增添了勃勃生機。

  據悉,富縣有機水稻面積達3000畝,産量252萬斤,年産值882萬元人民幣。

  “現在用的稻種大多是稻米收割時留的,經過數代繁育,優良性有所折扣,而培育優良品種最大的好處就是讓我們有了原種來源,年年種,年年新,年年高産。”富縣農藝師賈軍説。

  好種出好苗,而生産技術的革新則會讓生産事半功倍。

  每年穀雨之前,稻田裏遍佈托盤育秧的小拱棚,塑膠薄膜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孕育著稻農們豐收的希望。

  “時間快,育秧22至25天就可以插秧,還能機械化插秧,以前人工一天最多插秧半畝地,現在插秧機一天可以插秧20畝,托盤育秧比傳統育秧先進多了,省時省力!”川莊村稻農王新治種植水稻4年,深有感觸。

  而今年,溫室拱棚成為富縣稻農的新寵。在張家灣鎮王家角村,高3米、面積240平方米的溫室拱棚在廣闊的稻田裏格外顯眼。

  “跟小拱棚相比,溫室拱棚更高、更寬敞,人在裏面育秧很省力。”稻農王國財忙著把秧苗從棚裏往出運。

  “1個大拱棚育的秧能種植50畝,推廣開以後一個村只需幾個大拱棚就可以把全村的秧苗育好,方便宜管理。”農藝師成軍紅介紹道。

  據悉,富縣今年建設小拱棚395個,溫室拱棚23個,大大提高了生産效率。

  這幾天,張村驛鎮廣家寨村的30畝旱稻試驗田格外熱鬧,旱稻秧苗苗齊苗全、長勢喜人,出苗率95%以上——這幅景象吸引了無數前來參觀的人,無不稱奇。

  “旱稻不需育秧,機械化操作能節省不少人力,一個人管護百畝稻田都不成問題。”農藝師趙慧琴肯定地説,“一旦試驗成功,就能在川道大面積種植,助力川道群眾增收致富。”

  4年來,從傳統育秧、小拱棚、溫室拱棚到旱稻試驗,每一次變革都讓生産力更便捷、更高産、更優質。

 “塞上小江南”實至名歸

  在延安綠谷田園有限責任公司的加工車間,機器的轟鳴聲中大米加工井然有序,去雜、去石、拋光、色選、分級選、包裝、入庫,6種不同規格的大米以8元至12元每斤的價格上市。

  “公司在延安、西安、深圳有4個實體店,直羅貢米主要銷往周邊省市,目前年銷量28萬斤,産值226萬元人民幣。”延安綠谷田園有限責任公司經理李小峰説,“下一步公司將銷售陣地逐漸轉移到微店、淘寶店、網紅直播,‘線上+線下’雙向操作,打通銷售渠道。”

  “在直羅貢米的提貨卡上掃描二維碼之後就能在線購買,大米直接送到家,非常方便。”家住西安市未央區的席迎弟説,“來過一次富縣後,全家人就喜歡上這個地方了。這裡的大米熬粥濃稠,蒸米飯香甜,口感特別好,真是好山好水好大米。”

  近年來,直羅鎮胡家坡村乘著“農業+旅遊”的東風打造的田園綜合體,讓水稻不僅能吃,還能看、能玩。胡家坡村田園綜合體夏天碧水泱泱,萬株新荷青翠欲滴;冬天就是一個天然的滑冰場,人們在冰面上嬉戲玩耍,千畝稻田造就了悠然愜意的田園風光。

  2019年第二屆插秧節活動上,慕名而來的遊客擠滿了村莊,有的穿著插秧靴學習插秧,有的在水田競技賽場上吶喊助威,插秧參賽隊員們紛紛亮出看家本領,你追我趕……更讓人驚喜的是,活動現場簽訂“直羅貢米”購銷合同4190萬元人民幣,村民自發開辦美食、玩具等攤鋪,戶均收入達到3000元人民幣以上。

  2019年,胡家坡累計接待遊客7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220萬元人民幣。第三産業的加持,不僅讓直羅貢米聲名鵲起,更讓這裡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塞上小江南”。(供稿 文/圖 富縣融媒體中心 編輯 馮妍)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