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蒲城瓜農闖“南洋”
2020-07-07 11:28:59來源:陜西日報編輯:王菲責編:石麗敏

  渭南蒲城農民王向豫已經15年沒在家裏過年了。

  俗話説,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一個農民,大過年的不回家忙啥呢?回答是:緬甸種瓜。

  事實上,自2006年至今,每年9月至次年3月,他都是在緬甸度過的。

  今年53歲的王向豫,是蒲城縣最早種植西甜瓜的農民之一。早在1987年,他就開始從事這項“甜蜜事業”。後來,他的種植技術越來越好,種植西甜瓜的面積越來越大,日子也越過越紅火,成了遠近聞名的“種瓜大王”。

  “2006年,有一個交往多年的江蘇客商想在緬甸種西甜瓜,但當地缺技術人員,所以就邀請我去給他幫忙。”6月29日,在蒲城縣龍池鎮金星村,記者見到了返鄉不久的王向豫。由於疫情影響,今年他回到蒲城時間比往年晚了不少。

  初到緬甸,作為技術員,王向豫主要負責帶領當地農民種植西甜瓜,面積有500畝,一年工資在12萬元左右。“剛去,吃住都不習慣,蚊子多得能把人吃了。不過這些都好説,最大的問題是溝通,走到哪都必須帶著翻譯,要不根本就沒辦法指導當地農民生産。後來,時間長了,我就慢慢學會了緬甸語,現在已經能和當地人拉家常了。”王向豫回憶道。

  在緬甸待到第6個年頭的時候,不再滿足於當技術員、拿死工資的王向豫,成為國內一家公司在緬甸的合夥人,所負責的西甜瓜種植面積也擴大到了1200畝。他告訴記者,緬甸西甜瓜的上市時間是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主要銷往中國市場,因為是反季節水果,所以價格較高,一畝西甜瓜純收入能達到6000元左右。“去年,公司給我分紅140多萬元。”王向豫美滋滋地説。

  和王向豫一樣,蒲城縣龍池鎮東社村村民代崇化每年也都會去緬甸,只不過他不會停留那麼久。身為陜西康田慧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他主要向緬甸西甜瓜種植企業銷售種子並提供技術服務。

  “蒲城的大棚西瓜最早就是我在1993年引進種植的,後來我開始專做西甜瓜代辦生意。2001年,我又轉型成為安徽安生種子公司‘甜王’西瓜種子的全國總代理,將這個優良品種推廣到了全國,目前種植面積超過50萬畝。”説起自己的創業經歷,代崇化喜不自禁。

  2013年,通過一家雲南企業,代崇化首次讓“甜王”西瓜種子在緬甸扎了根。之後,越來越多的緬甸種植公司開始購買他的西瓜種子。“為了提供最好的技術服務,我們和一所高校合作開發了‘農掌門’科技惠農服務平臺,會聚了全國100多位西甜瓜産業體系的農業專家學者。在為國內客戶做好服務的同時,每年我們還會帶領一批專家到緬甸去現場指導、解決農業生産問題。”代崇化説,如今他已經在緬甸推廣種植“甜王”西瓜近30萬畝。

  不只是在緬甸,在老撾、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也都活躍著蒲城瓜農的身影。他們或是當老闆,或是做技術員,通過辛勤的勞動,把蒲城人民吃苦耐勞、敢闖敢拼的精氣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記者 姚志偉 武丹)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