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報道(柳洪華):9月17日,延安市舉行“決勝脫貧攻堅 實現全面小康”系列發佈會第三場,延安市安塞區委書記任高飛表示,全區在冊建檔立卡人口4655戶13688人,已穩定脫貧4124戶12621人,55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9.2%下降到2019年底的0.67%。2017年以來,安塞區連續3年在全省脫貧攻堅考核中被評為“綜合評價好的縣區”。
發佈會現場 攝影 劉君慧
安塞區壓緊夯實區、鎮、村“三級組織”“三級書記”抓脫貧的政治責任、主體責任,建立區級領導包鎮街、部門包村,工作隊到村、黨員幹部到戶、第一書記到崗的“兩包三到”幫扶機制,選派117名科級後備幹部擔任117個村第一書記、256名幹部擔任駐村工作隊員,2948名幹部(其中60%為黨員幹部)幫扶4655戶貧困群眾,整合各級、各行、各業幫扶資源,構建産業、行業、專項和社會“四位一體”扶貧格局。
安塞區落實“對象識別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位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六個精準”要求,紮實落地“八個一批”精準措施,確保實現全面脫貧、高品質脫貧。按照“産業扶長遠、就業幫眼下”原則,安塞區堅持“長短産業結合”,推行“代建代管”模式,確定蘋果産業抓整理、蔬菜産業抓行銷、畜草産業抓規模、養殖産業調結構、有機雜糧創品牌、特色産業促旅遊“三抓一調一創一促”發展思路,選派264名産業指導員、30名科技特派員,常態長效指導服務群眾産業發展,著力實現貧困群眾每戶長短兩項産業全覆蓋、117個村主導産業全覆蓋、無産業的建檔立卡戶果園代建代管全覆蓋。截至2019年底,全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636元,産業收入佔47%、務工收入佔38%、轉移性收入佔15%;其中,貧困群眾人均收入達到8700元,較2014年提高2.7倍,産業收入佔比超過60%。預計到2020年底,全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將達到13700元,貧困群眾人均收入將超過1萬元。
安塞區全面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建立公共服務管理機制,系統改善農村生産生活環境。五年來,安塞區累計整合各類項目資金8.7億元,實施通村道路硬化、安全飲水鞏固提升、電網升級改造、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四大基礎設施工程”,完成農村公路建設項目104個、687公里,實現建制村100%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車,鎮街通三級以上等級公路;新建改造安全飲水工程295處,實現水質水量達標全覆蓋,創新推行農村飲水工程“量化賦權”改革,116個村成立農村供水協會,千人以上集中供水水費收繳率達到95%以上;全區戶戶通電、村村通動力電均達到100%,移動信號和鎮街4G網絡實現全覆蓋;全域推進人居環境整治,通過集體經濟留成、上級資金爭取、互助資金支持,組建56家村級公共服務管理公司,管理運營農村安全飲水、污水、垃圾和電力、道路設施。
安塞區大力培育村級集體經濟,圍繞一村一規、一村一品、一村一企、一套機制“四個一”目標,即“一個村一個人居環境規劃,一個村至少一項主導産業,一個村至少一個集體經濟組織、規模不低於200萬元,一個村有一套鞏固脫貧成果的長效機制”,按照“支部引領、企業帶動、合作經營、黨員示範、群眾參與”思路,切實加強村級黨組織和黨支部書記發展集體經濟工作成效考核,推行支部書記既是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法人、又是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領辦人工作制度;積極探索推行“飛地模式”,大力發展設施種植等實體經濟,建立“貧困戶+合作社+企業”收益連結機制,將貧困群眾嵌入産業鏈。截至目前,55個貧困村集體全部建成40千瓦村級光伏電站、興辦2項以上生産經營項目,117個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均超過10萬元、總收入達4200萬元,資産總量達3.06億元,較2017年增長2.2倍。預計到2020年底,117個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全部超過20萬元。
安塞區同步推進幹部作風和文明鄉風建設,強化作風建設助力脫貧攻堅,圍繞“扶貧幫困黨員做、脫貧成效群眾説”,推行脫貧攻堅“問題墻”,開設作風監督、廉政執紀、好人好事、脫貧成效四個“公開欄”,成立兩個脫貧攻堅專項督查組,從嚴執紀、精準問責,全面加強作風建設;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紮實開展“三樹三帶·志智雙扶三到家”主題活動和“扶志向強動力、扶技能強後勁、扶文明強精神”專項行動,評選表彰創業標兵、産業大戶、脫貧之星,用身邊人和事打動、激勵貧困群眾發揮主體作用;切實加強鄉風文明建設,紮實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全面推行《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規定和失德、失信、失孝負面清單制度,堅決糾正和治理農村基層存在的歪風亂象,切實加強文明鄉風建設。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