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險促交融 “鑿空”開絲路 ——探訪城固縣張騫紀念館
2021-03-09 09:38:58來源:陜西日報編輯:王菲責編:趙瀅溪

探險促交融 “鑿空”開絲路 ——探訪城固縣張騫紀念館_fororder_b8cac65e-7517-4487-8950-d15160c78a30

  張騫紀念館外景。 本報通訊員 洪維攝

探險促交融 “鑿空”開絲路 ——探訪城固縣張騫紀念館_fororder_160347e5-64f7-4cbe-8902-8cf2c2d78436

  張騫紀念館內張騫與胡妻及匈奴人嚮導甘父的塑像。

探險促交融 “鑿空”開絲路 ——探訪城固縣張騫紀念館_fororder_0824e872-e308-4499-bbdf-43a9dcec14ff

  2月20日,遊客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參觀張騫墓。

探險促交融 “鑿空”開絲路 ——探訪城固縣張騫紀念館_fororder_7d0606fb-4d14-43fd-9ec5-132eefe5794e

  記述西北聯大師生發掘清理張騫墓過程的“增修漢博望侯張公騫墓道碑”。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為本報記者李宛嶸攝

  2月18日至22日,以弘揚“一帶一路”精神為主旨的古裝史詩大片《鑿空者》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電影頻道播出。電影以“鑿空西域”第一人張騫破題,再現了那一段艱難跋涉卻意義重大的歷史。

  鑿,開也;空,通也。語出《史記》的“鑿空”二字,是司馬遷對張騫的高度評價,更是張騫精神與張騫文化的形象寫照。

  2000多年前,張騫歷經千難萬險“鑿空西域”、開闢絲路,為中原和西域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傑出貢獻,在世界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2月20日,記者來到張騫故鄉城固縣。走進位於博望街道饒家營村的張騫紀念館,參天古柏掩映之下,婆娑竹影搖曳之中,一對造型古樸的石虎相對而臥,守護著功勳卓著的墓主人——“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

  1 兩通西域拓絲路 “鑿空”萬里惠東西

  紀念館大殿內,張騫和胡妻以及嚮導甘父的銅質雕像巍然矗立,接受著後人的祭拜。三人如出一轍的堅定目光和飄逸身姿,把我們帶回到2000多年前那段艱難而輝煌的歷史時期。

  漢初,匈奴的迅速崛起嚴重威脅漢王朝西北邊陲的鞏固和安定。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漢王朝國力得到極大提升。建元三年(西元前138年),漢武帝招募有識之士出使西域,欲聯合與匈奴有仇的大月氏夾擊匈奴,胸懷抱負的張騫毅然應募。

  同年,張騫率領100多個隨從從長安出發,由匈奴人甘父做嚮導,經隴西進入河西走廊,途中被匈奴俘獲,扣留了10年有餘。在此期間,匈奴單於為了軟化、拉攏張騫,讓他娶妻生子,但他始終“持漢節不失”。

  元光六年(西元前129年),張騫一行趁機逃走,繼續向西進發,他們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到達大月氏新領地媯水(今阿姆河一帶),那裏土地肥沃、物産豐富,人民安居樂業,因此大月氏無心再與匈奴為敵。於是,張騫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後,決定返回。元朔三年(西元前126年)初,張騫一行終於回到長安,出發時隨從100多人,回來只剩下胡妻和甘父兩人。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雖未完成聯絡大月氏的任務,卻帶回了有關我國古代新疆和西南亞地區的豐富知識與見聞,使漢王朝統治者拓寬了視野,進一步確立了抗擊匈奴、經營西域的重大戰略。後張騫還因隨衛青出擊匈奴立功,被封“博望侯”。

  元狩四年(西元前119年),張騫再次奉命出使西域,以期與烏孫國結盟夾擊匈奴。這一次,他率隨從副使300余人,攜帶大量的金幣、絲綢和萬頭(只)牛羊出使烏孫。但當時正值烏孫國內亂,烏孫王無心與匈奴作戰,張騫便將副使派往西域諸國後,返回漢朝。

  元鼎三年(西元前114年),張騫走完了他波瀾壯闊的人生之路,永遠安息在家鄉城固的綠野平疇中。

  張騫去世後,他派出的副使陸續攜西域各國使節返回長安,從此,漢王朝與西域諸國的關係日益密切。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親自走過帕米爾高原以東沿天山南麓的“南道”和以西由大宛經康居、大月氏而至大夏的路線。他的副使又進一步把西行之路延伸到安息、身毒等國。此後這條道路不斷向西延伸,一直通到地中海沿岸國家,這就是譽滿全球的“絲綢之路”。

  沿著“絲綢之路”,漢朝名貴的絲綢源源不斷流向西方,先進的冶鐵技術和井渠法等也對西域一帶的生産起了推動作用;盛産于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大蒜和駱駝等在內地安家落戶,西方琵琶等樂器及繪畫、雕刻、雜技等極大豐富了漢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

  這許多“殊方異物”的交往流通,都與張騫的“鑿空”之舉密切相關,正所謂:“不是張騫通異域,安得佳種自西來?”

  2 古冢巍然埋忠魂 民族危亡傳精神

  沿著碧綠草坪間的石板路穿行,一個覆鬥形墓冢赫然入目。墓前右側兩棵大柏樹間,有一通題為“增修漢博望侯張公騫墓道碑記”的石碑,碑文記述了1938年國立西北聯合大學(以下簡稱西北聯大)師生對張騫墓的發掘增修始末。

  雖然有部分史料記載,但是直到20世紀30年代,史學界對張騫墓的位置仍無考古證據支撐。抗日戰爭開始後,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由平津遷至漢中,在城固組成了西北聯大。1938年5月,西北聯大歷史系成立考古委員會,提出研究漢中地區部分文化遺跡的計劃,張騫墓位列其中。

  1938年5月21日,西北聯大歷史系百餘名師生開始對張騫墓進行詳查。調查人員在墓地周圍的麥田及附近村莊採集到大量繩紋殘磚、殘瓦及花紋陶片等漢代遺物。

  7月,專家教授帶領學生開始對張騫墓進行發掘。後由於經費困難,也怕引起地方人士誤會,他們最終停止了發掘,僅增修了墓道,併發掘了墓前石虎。

  石虎位於張騫墓南的水田中。因石獸體積不大、入土不深,發掘工作一日而畢。

  紀念館內張騫生平展室,一枚小小的封泥被保存在玻璃展櫃裏(複製品,原件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正是這枚封泥的原件,讓張騫墓的真偽有了定論。

  西北聯大師生在增修墓道過程中,除在墓道中發現漢代陶片、五銖錢等物外,還發掘出一塊有漢隸字體“博望”的封泥,這與《史記》《漢書》所載吻合,由此確定此墓為張騫原墓。

  次年,西北聯大考古委員會在墓前立碑,詳細記敘了此次增修墓道過程。1939年4月6日,當時的民族掃墓節之際,為弘揚民族精神,西北聯大全校師生1400余人整隊赴張騫墓,舉行祭掃活動。

  西北聯大師生對張騫墓的增修,是對城固最重要的貢獻,不僅驗證了張騫墓是真,還為後來的“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在日寇入侵、民族危亡之時,西北聯大對張騫墓進行整修,由此而體會到的張騫精神,對學校實施戰時思想教育及辦學理念産生了重大影響。學校更以張騫矢志不渝、不辱使命的氣節,激勵師生積極投入到抗戰救亡運動中,在當時起到了喚醒國人民族精神、增強民族意識的作用。

  3 張騫故里産業興 絲路精神代代傳

  張騫的事跡至今仍在他的故鄉城固縣流傳。

  城固縣博望街道博望村,目前還生活著500多位張騫後裔。村中的張騫祠堂香火不斷。“2000多年來,我們祖祖輩輩在這裡守護先祖之墓。到我這一代,已經是第67代。”張騫後裔張利軍説。

  “我們每年都會在這裡舉行大型祭祀活動。”走在張騫紀念館內大殿前的廣場上,張騫紀念館館長崔紀軍告訴記者。

  現在,祭祀張騫,已成為城固當地一年一度的盛典。每年清明節,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學者專家、遊客以及張騫後裔、城固當地幹部群眾等上千人齊聚張騫紀念館,舉辦隆重的民間祭祀活動,拜謁先賢,感知張騫精神和絲路文化。

  當地政府對張騫墓的保護也從未停止。1983年,為更好地保護和管理張騫墓,城固縣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張騫墓文管所,後更名為張騫紀念館;1992年4月,陜西省人民政府公佈了張騫墓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2009年,漢中市人民政府頒布了《張騫墓保護管理辦法》;2013年,《張騫墓管理規劃(2012—2018)》《張騫墓保護規劃(2012—2030)》等也相繼出臺。

  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産大會上,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項目“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正式通過世界遺産大會審議表決,張騫墓也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今天,對於城固縣來説,張騫是一張名片、一個符號,更是一種精神。

  2015年,城固縣委、縣政府樹立“南茶北果”的優先發展戰略,全力宣傳打造城固茶葉品牌,提出“張騫故里·絲路茶鄉”的功能定位,指導茶葉龍頭企業深耕品牌建設。

  現在,城固縣集旅遊、文化、生態、城市功能于一體的文化創意旅遊新市鎮和大型産城融合綜合項目張騫文化園也正在積極規劃中。“園區以世界文化遺産張騫墓為依託,以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為目標,建成後將進一步助力城固經濟高品質發展。”城固縣文化旅遊局副局長汪蛟説。

  據了解,《鑿空者》影片在拍攝期間,還曾到城固縣取景。最美油菜花海、世界灌溉工程遺産五門堰、世界文化遺産張騫墓等漢中元素在影片中一一呈現。

  “忠貞不渝、勇於擔當、敢為人先、奮發有為的張騫精神,對我們來説是一筆寶貴財富。”張騫文化研究會主席趙佳倪説,“我們將繼續傳播張騫文化、弘揚張騫精神,進一步擴大世界文化遺産張騫墓的影響力,讓它成為我們社會發展的文化源泉、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載體和經濟建設的亮麗品牌。”

  記者手記

  文化資源“變身”發展優勢

  作為“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鄉,近年來,城固縣不斷豐富“張騫文化”內涵,將其引入了城市建設、産業發展、經貿交流等方方面面。“張騫”這一歷史文化資源,已成為城固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獨特優勢和重要推動力量。

  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強文化資源的利用。近年來,城固張騫紀念館、張騫文化廣場、張騫雕像、張騫古城展廳等標誌性建築相繼建成;張騫學術研究會、張騫書畫院、張騫文武學校等團體機構先後成立;一年一度的張騫文化藝術節和祭祀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大典,吸引大量全國各地知名學者專家齊聚城固。借助這些節慶,城固與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

  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城市品牌的打造不可或缺。作為城固最獨特的文化標識和精神標識,“張騫”已成為城固第一大品牌。圍繞“張騫故里·絲路茶鄉”定位,“張騫牌”漢中仙毫已經成為漢中高品質發展的代表性品牌。張騫郵票、張騫禮酒、張騫絲綢等産品也紛紛面世,深受消費者喜愛。

  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更要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圍繞忠貞不渝、勇於擔當、敢為人先、奮發有為的張騫精神創作的舞臺劇、戲曲、書畫等各類藝術作品,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城固的城市風貌和一代代藝術人才。

  為發展注入文化之魂,不僅是地方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當務之急,更是大勢所趨。城固將優秀的歷史文化資源轉變成社會經濟發展的“真金白銀”,是這一理念的生動實踐。(記者 李宛嶸)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