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體育強市 讓西安成為運動之城活力之城
2021-05-11 09:04:57來源:西安晚報編輯:王菲責編:趙瀅溪

【中首  陜西  圖】加快建設體育強市 讓西安成為運動之城活力之城

  4月17日,參加“西馬”的跑友們跑過鐘樓盤道,形成一條彩色的河流。(資料圖片) 首席記者 王健 攝

  西安市將搶抓承辦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的歷史機遇,加快建設體育強市。到2025年,我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5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達到全市人口的53%以上,到2035年,全面建成世界賽事名城,體育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

  2035年全面建成

  世界賽事名城

  5月10日,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同意《關於加快建設體育強市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實施方案》劃分2025年和2035年兩個時間階段,明確了體育強市建設要達到的具體目標。

  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日趨完善,體育健身人人參與、健身服務人人享有,全民身體素養和健康水準持續提高。全市社區、街(鎮)和行政村基本公共體育設施實現全覆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5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達到全市人口的53%以上,城鄉居民《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人數比例超過90%;競技體育綜合實力全面提升,參加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和培養輸送的運動員在國際國內大賽上取得優異成績;著力打造世界賽事名城體系,體育産業在實現高品質發展上取得階段性進展;體育文化影響力不斷提高;辦好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和2023年第十八屆亞足聯亞洲盃西安賽區足球賽,進一步提升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建成與體育強市相適應的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

  到2035年,體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逐步完善,形成政府主導有力、社會規範有序、市場充滿活力、人民積極參與、社會組織健康發展、公共服務完善的體育發展新格局,實現體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體育設施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的明顯標識,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達到全市人口的55%以上,城鄉居民《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人數比例超過92%,社會體育指導員比例達到3.5‰;競技體育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奧運會成績位列西部前列,優勢項目群實現可持續發展;全面建成世界賽事名城,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賽事活動深入開展,體育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産業總産值達到全國中上水準,建成國際體育消費城市;體育文化傳播力、影響力明顯提升。

  每年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

  不少於1000名

  《實施方案》著重從加快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大力開展全民健身、全面提高競技體育水準、持續提升體育産業品質、擴大體育文化影響力等5個方面17項具體工作對我市體育強市建設任務進行了分解和細化,明確責任分工。

  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公共設施,打通社區體育設施“最後一公里”。到2025年,全市各區縣、開發區全面建成“四個一”,即一個公共體育場、一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一片室外運動場地、一個國民體質監測和科學健身指導站。將西安奧體中心、西安市體育訓練中心、西安市國際足球中心打造成為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的現代化體育訓練基地。

  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大力發展群眾喜聞樂見的全民健身運動,鼓勵開發適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點的特色運動,扶持推廣太極拳、中華武術、健身氣功等傳統非遺運動項目。同時,加強全民健身人才隊伍建設,全面提升各級社會體育組指導員專項化健身技能培訓,每年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不少於1000名。深化體教融合,發現和培養體育後備人才。每年舉辦市級各類青少年體育賽事不少於50項次,參賽人數不少於2萬餘人次。

  讓西安成為

  運動之城 活力之城

  《實施方案》提出,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發展思路,申辦、承辦、引進一批市場前景廣、知名度高、影響力強的國際國內頂級體育賽事。優化賽事舉辦環境和賽事舉辦承辦流程,鼓勵支持各區縣、開發區、運動項目俱樂部(協會)和社會力量主辦、承辦各類高水準競技體育賽事和形式多樣的全民健身賽事活動,讓西安成為運動之城、活力之城。

  培育體育産業新業態。開啟夜間體育、假日體育新模式,培育新的體育消費增長點。籌建西安市體育産業集團有限公司和西安市體育産業協會,統籌資源力量,推動我市體育産業向現代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弘揚優秀體育文化,建設西安市體育博物館,加強後全運時代西安體育發展研究,發揮好體育文化重要載體作用。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體育文化産品,加強體育文化交流,打造“一帶一路”體育旅遊賽事和線路,展示人民群眾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展現千年古都追趕超越、打造世界賽事名城、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的新形象。( 記者 文艷)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