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動能強勁的國家創新名城
2022-03-29 09:28:26來源:西安晚報編輯:王菲責編:高崗

(轉載)打造新動能強勁的國家創新名城_fororder_QQ圖片20220329091402

  王安華  記者楊力 李學東 柯希飛 攝

(轉載)打造新動能強勁的國家創新名城_fororder_QQ圖片20220329091406

  王冬霞  記者楊力 李學東 柯希飛 攝

  創新是引領高品質發展的第一動力。

  市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今後五年,我市將打造新動能強勁的國家創新名城。始終把創新放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為引領,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在推動國家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中作出西安貢獻。

  創新之道 唯在得人

  政協委員聚焦秦創原人才驅動

  建設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是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實施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的關鍵之舉。

  3月的西安,春和景明。參加政協西安市第十五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的委員們意氣風發,認真履職,就大家最為關注的秦創原,委員們有話説。

  團市委集體提案建議:

  加強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

  在政協西安市第十五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團市委遞交的集體提案,提出關於加強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助力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的建議。

  靶向引才 聚焦“專精特新”人才

  該提案提出,要編制緊缺人才目錄。堅持靶向引才,聚焦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人才需求,尤其是“專精特新”人才。目錄精細到産業、精確到行業、精準到崗位,為人才招引提供指導。

  要增強引才聚才影響力。加大核心人才支持力度,在市級人才計劃中增設秦創原人才引進專項,明晰“專精特新”人才引進路徑。爭取承辦、參加高層次人才需求對接會、人才交流會等,全方位、多角度推介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

  同時,實施更具吸引力的引進政策。深化“西安英才計劃”等人才政策,加大對從事基礎前沿研究的科技創新人才科研經費支持力度。建議科技、人社、財政等部門進一步創新政策,用良好環境凝聚、吸引人才。

  校企合作 建立“産學研”合作培養模式

  提案建議通過市校共建培養基地、校企合作訂單育人等方式,建立“産學研”合作培養模式,推動人才培養與産業鏈、創新鏈有機結合。實施“人才+項目”培養模式,依託秦創原重大科研項目,通過實踐培養科技創新人才。

  強化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儲備。加大對高校院所青年骨幹科技人才自主選擇研究方向開展創新研究的支持力度。分級分類遴選扶持領軍型(新銳型)青年企業家。

  探索人才流動機制。設立流動崗位吸引具有創新創業實踐經驗的企業家、科技人才兼職。在高校院所和企業雙向實施“産業教授”項目。

  精準扶持 制定高層次人才政策清單

  加快研究制定促進人才開發、人才市場、人才評價、人才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使人才隊伍建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提供資金保障。設立秦創原平臺建設專項貸、科技創新人才創投基金等,為人才創新創業提供定制化服務。引導各類資金投資科技創新人才領辦創辦的企業,助力“專精特新”企業加快發展。

  建立人才服務計劃。針對不同類型人才,實行梯度人才服務。重點突出高層次人才精準扶持,制定高層次人才服務清單和政策清單,提供引進落戶、創辦企業、政策兌現、社保醫療、子女就學等全方位、全過程服務。

  激勵鼓勵 對優秀科技創新人才加大獎勵力度

  改進人才評價體系。把握和尊重科技創新規律是發現使用科技創新人才的前提和基礎,完善科技創新人才評價考核制度,健全以科技創新品質、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

  完善科技創新獎勵制度。綜合運用事業、情感、榮譽、物質等方式,對科技創新人才進行有效激勵。重點對産業技術進步、成果就地轉化和産業化、科技合作與交流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科技創新人才加大獎勵力度。

  加大典型事跡宣傳力度。在各類典型選樹活動中,向科技創新人才傾斜。加大主流媒體通報表揚成果突出、對高品質發展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創新人才的宣傳力度,引導激勵各類人才踴躍投身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

  政協委員張剛建議:

  做好人才“引、育、留、用”四篇文章

  針對人才引留,政協委員張剛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人才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複雜的系統工程,重中之重是做好外引內育文章。引育平臺搭實搭強,服務工作做實做優,全面做好人才的“引、育、留、用”四篇文章,方可加快實現高端人才集聚,打造一支高層次人才集群,加快把創新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為西安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

  精準構築創新創業人才平臺

  目前,秦創原創新人才在西鹹新區範圍內對開展基礎學科研究、科研成果轉化的高校、科研院所均有重點支持,但覆蓋面有限,仍未最大激活高校融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張剛建議,學習北京、武漢、廣州等城市先進經驗,和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建設園區和人才培育基地,精準構築創新創業人才平臺,加速創新成果轉化。

  西安高校科研院所眾多,擁有較強的高校學科和人才優勢,可以背靠本土搭建高校科技園平臺,對促進科教融合、産教融合、協同創新等方方面面都能起到重要作用,同時還能有效促進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和優秀學生實習實訓,客觀上實現優秀儲備人才的落地生根,防範人才外流。

  梯度化補貼政策

  全方位吸引高層次人才

  在引進高層次人才方面歷來激烈競爭。張剛建議在政策補貼等方面搭建人才梯隊,保留現有政策的同時向更多高層次人才傾斜,形成梯度化補貼政策,對取得博士學位且在園區就業的畢業生均給予相應額度的補貼或創業扶持,從大水漫灌到精確扶持、引流。“我相信秦創原可以做得更好,在政策上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入駐”。張剛説。

  政協委員林原建議:

  建設人才創業高地

  “人才是核心競爭力!”市政協委員林原接受記者採訪時説,碑林區《關於省市區聯動建設“大學+”全域人才創新創業平臺實施方案》中對人才引留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到2022年底,力爭引進培養國家級領軍人才和地方級領軍人才50名以上,創新設計人才1000名左右,推動1000名科技人才創新創業。

  林原介紹説,碑林區正在積極建設人才創業高地。以促進校院地合作、加快産城融合,大力引進培育各類人才、形成人才梯次涌現、創新活力迸發的生動局面。

  建立全域“大學+”人才公共服務平臺。以國際化視野、市場化方式對産業要素資源進行有效連結和整合配置,匯集專業服務機構,構建人才服務微生態。組織高校智庫、“國際城市專家西安智庫”等圍繞國家戰略部署、重大工程項目和地方經濟發展需求,開展諮詢服務活動。打通人才信息鏈條,建立省市區統一、開放、共享的科技創新人才數據平臺。與高校共建創新創業學院,實施“設計英才培育計劃”等人才計劃,建立大學生創業基地和人才培訓實習基地,培養“新工科”和硬科技創新創業人才梯隊。建立靈活多樣的社會參與機制,鼓勵發展高端人才獵頭等專業服務機構,積極培育各類人才仲介服務機構,為人才提供個性化和多樣化服務。 記者馬昭 閆珅

  西鹹新區出臺“秦創原創新人才計劃”獎勵支持措施

  作為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的總窗口,西鹹新區本月剛剛出臺“秦創原創新人才計劃”獎勵支持措施。條條幹貨、誠意十足。

  記者了解到,該政策聚焦西鹹新區“6+1”主導産業方向,重點支持在西鹹新區範圍內開展基礎學科研究、科研成果轉化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對新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突出貢獻的“五上企業”和科技型企業。

  在人才獎勵方面,西鹹新區對經認定的人才,連續3年參照上年度個人財政貢獻度予以100%資金獎勵。獲得省級科技領域榮譽獎勵的人才(“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和“青年科技新星”“青年人才托舉計劃”等),一次性給予20萬元的資金獎勵。獲國家、省、市外專部門引才引智項目資助的人才項目,通過股權投資與資金資助相結合的方式予以項目資助(就高原則予以50%配套,最高不超過100萬元)。評審完成“揭榜挂帥”項目的人才,給予省級50萬元、市級30萬元、新區20萬元資金獎勵。

  在人才補貼方面,在西鹹新區購買首套商品住房並簽訂正式購房合同的人才可享受15萬元購房補貼,分3年核發;新區租房居住並簽訂正式租賃合同的人才可享受2000元/月的租賃補貼,補貼3年。新區繳納社保滿一年以上的人才,在新區範圍內的汽車銷售公司新購乘用車給予購車補助(裸車價10%,最高5萬元),每人限補1輛。人才認定期內,通過新區申報認定人才計劃(國家、省級高層次人才計劃和“西安英才計劃”),根據獎勵資金予以50%的資金配套,最高不超過50萬元。

  西鹹新區“秦創原創新人才計劃”獎勵支持措施中涉及的各類政策條款兌現以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為主,規範流程、簡化手續、提高兌現效率。通過西鹹新區申報認定的國家、省級、市級高層次人才及創新團隊,可同等享受“秦創原創新人才計劃”支持政策。

  人大代表王安華:

  創造性開展建築業板塊“科學家+工程師”模式

  創新是引領高品質發展的第一動力。市人大代表、陜西建工機械施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安華表示,“作為國有大型企業,要凸顯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提升城市運營和建築行業的創新能力,為打造新動能強勁的國家創新名城貢獻力量。”

  “我們借助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通過打造‘科學家+工程師’模式,加快將科技成果轉化成生産力,助力實現高品質發展。”王安華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西安是一座具有創新基因、創新資源、創新優勢、創新潛力的城市。作為企業,我們要緊緊抓住這些優勢資源,轉換成生産元素,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一直以來,陜西建工集團與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長安大學、西工大、西交大等名牌高校有著長期戰略深度合作,通過科研團隊和建設管理者有效銜接和結合,大量的專利、QC等科研成果融入建築的施工管理、技術提升等方面,促進了建築業向數字化轉型的步伐。”王安華説,“今年,我們將重點促進裝配式建築發展,此舉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符合建築業轉型升級的新時代要求,不僅節約成本、縮短工期,也減少污染、施工美觀,將為施工板塊科學賦能,助力建築業企業高品質發展,實現建築業綜合水準的整體提升。”

  談到創新中必不可少的人才要素,王安華表示,希望增加産業園帶動農民工技能的轉換,結合培訓,讓傳統的農民工儘快轉化成技工,實現技能綜合的提升。 首席記者 張端

  人大代表王冬霞:

  推進産學研合作創新 打造一批具有引領作用的標杆行業

  産學研合作創新是國家創新體系有效運作的重要環節,可以合理配置各方資源,促進技術創新所需的各種生産要素有效組合。

  市人大代表、西安市博菲特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王冬霞表示,西安市高校雲集,科研院所眾多,是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智力支撐,是科技創新資源和科研人才的重要集聚地。“西安市近年來積極落實國家及省政府的科技創新政策,並結合西安實際情況營造良好的産學研合作環境,出臺了各類科技扶持政策,給企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信心。”

  此次大會上,王冬霞圍繞推進産學研合作創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我建議進一步健全體制機制、完善制度供給,促進人才鏈與産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按學校學科類別分類或高校人才培養的定位,分類實施‘一校一策’或者‘多校一策’,推動以人才引領發展、産業帶動創新發展,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相互協同、相互促進。”

  “首先對科研經費使用、科研評價考核、科技成果轉化、知識産權運用等體制機制進行創新,提升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效率,充分調動科研院所、高校和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其次引導企業積極轉變思想,更新觀念,樹立創新意識,加大研發投入,設立技術創新專項資金,鼓勵企業與高校聯合創立技術創新中心。並積極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激勵作用,改革科技資金扶持方式,採取企業研發經費投入補助政策,給予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等。”

  “在市場實踐中,我們也發現部分成果轉化專業機構的專業化服務水準不高。高校設立的技術轉移機構,主要以合同備案、登記、材料受理及專利申請諮詢服務為主,缺乏技術價值評估、商業談判、資本運作及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服務能力。技術經紀人的市場化選拔、培訓、考核激勵等一系列配套機制仍不健全,高素質人員少等問題仍然存在。”

  王冬霞提出,可以組建高水準的技術轉移服務隊伍,促進成果轉化市場的快速發展。“政府通過培育和發展正規的、專業性強的産學研仲介服務機構。比如制定完善的産學研仲介機構準入條件,對産學研仲介機構加強監督和管理,使仲介機構以及仲介服務在制度框架內良性運行。”

  王冬霞還建議,依託我市資源稟賦、産業基礎、市場承載能力及地方財力等多方面系統謀劃,理性佈局,優先推進重點行業、重點領域深化産學研融合,強化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組織在産學研用改革中的協調推動和公共服務職能,打造一批具有引領作用的産學研改革的標杆行業。” (西安晚報首席記者 張端)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