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要‘破四唯’‘立新標’,完善學科交叉、科技創新體系機制,加大學科交叉團隊、青年科學家及未來領軍人才培育力度,為科研團隊探索破解學科交叉、産教融合難題的創新實踐提供支持,破除障礙阻力。”
11月7日,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盧建軍來到學校電信學部信息與生物醫學交叉團隊,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調研“有組織科研”架構下的學科交叉融合體制機制建設推進情況,以現場辦公方式解決團隊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體制機制問題。
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連日來,陜西高校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到破解高等教育高品質發展、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上。
破解高等教育
高品質發展難題
2016年初,葉凱加入西安交通大學。學校根據他的研究方向量身定制,成立了首個以青年科學家姓名命名的“葉凱青年科學家工作室”,鼓勵團隊進行基因組信息學和生物醫學的前沿交叉研究工作。
信息與生物醫學交叉團隊就是在“葉凱青年科學家工作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目前,葉凱團隊已有60多個人,分別來自自動化、計算機、生物、醫學等多個學科。團隊成立至今,在《科學》《自然》等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一系列重大原創成果,取得了信息與生物醫學交叉領域研究中的多個“首次”。
辦公用房、儀器設備採購、人才招聘政策、跨學科教師考核評價方式……在調研中,盧建軍就團隊發展遇到的具體問題作出部署,要求學校相關部門研究解決落實。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這既是對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巨大鼓舞,也是時代賦予的責任使命。”葉凱表示。
通過總結推廣“葉凱青年科學家工作室”學科交叉科研組織經驗,梳理推動學科交叉的系統邏輯圖,分析問題、優化措施,完善資源配置、考核評價等政策機制,為學校研究決策提供建議方案,是西安交大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舉措之一。
10月17日,西安交大發佈“黨的二十大精神”研究闡釋專項課題,圍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新時代新征程各項目標任務,組織一批有理論説服力、有實踐指導意義、有決策參考價值的研究項目。短短一週時間,學校就徵集了40余個高品質研究課題。目前,各項課題已在全面加速推進。
為加快實現
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作貢獻
“貴單位參與研製的主動隔振單元在整個系統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為總體任務的圓滿成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這是在11月1日,中國空間站夢天實驗艙成功發射的第二天,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發給西北工業大學的感謝信中的部分內容。
西工大航天學院空天飛行技術研究所的微振動與精準控制實驗室團隊在中國空間站夢天實驗艙主動隔振單元研製中承擔了重要工作。在項目指揮岳曉奎教授和項目負責人劉磊教授帶領下,團隊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創造性地解決了時間頻率系統超穩光學參考腔的多自由度容錯主動隔振問題。
育國之棟樑,鑄國之重器。“頂天、立地、育人”是西北工業大學始終堅持的科研價值取向。在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等一系列逐夢空天的探索中,西工大人從未缺席,更有眾多校友隱姓埋名、為國鑄劍。
劉磊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研製過程中,團隊成員發揮載人航天精神,齊心協力,在困難面前不退縮,圓滿完成了任務。”
雪後秦嶺,如墨似畫。在西北工業大學新校區,教授孔傑和團隊成員正在忙碌地進行實驗。不久前,團隊一篇名為《具有環境響應性邏輯門的微型軟抓手》的論文在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
“人工智能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展望未來,孔傑滿懷信心,“這項成果,在生物活檢、超微創血栓清除、藥物靶向控釋等關係到人民生命健康的領域具有重要應用潛力。”
對標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於教育、科技和人才等方面的重大部署,西工大廣泛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宣傳宣講,制定了科技工作高品質發展行動計劃,完善了從強化基礎研究與工程應用雙向互動到強化重點科研任務聯合攻關等一系列措施,主動擔負科技強國使命,打造國之重器,培育國之棟樑。
優勢學科
服務“雙碳”目標
“延安精神是永遠的精神財富。新時代的青年學子要從延安精神中汲取精神動力,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讓理想信念在不懈奮鬥中昇華。”聽完宣講報告後,西安科技大學學生宋倩表示。
11月5日,西安科技大學邀請中國人民大學“延河講師團”共同舉辦“青年共話二十大·深學篤行新征程”主題宣講活動,兩千余名師生在線上共同參加活動。
西安科技大學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成立了由院士、校領導、校黨委委員、院級黨組織書記、思政課教師、輔導員代表、學生黨員代表等組成的宣講團,開展全方位、多形式、“菜單式”宣講,興起了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熱潮。
新時代創造新機遇,新征程注入新動能。“學校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堅持‘固優、強特、重基、扶需、育新’的學科發展思路,著力打造具有行業特色的高品質學科發展體系。”校黨委書記蔣林説。
西安科技大學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把創新資源聚集到陜西能源化工産業高端發展的迫切需求上來。學校引領廣大科研人員走出“舒適區”,大膽攻關,在新能源開發利用、礦區生態保護等優勢學科方面積蓄“新優勢”,為落實“雙碳”目標貢獻新力量。
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西安科技大學承擔橫向科研項目868項,合同經費總額3.1億元,到款額2.4億元;承擔了千萬元以上橫向重大科研項目3項、百萬元以上項目100余項。“一通三防智慧化”“智慧礦井建設”等重大科技成果加速轉移轉化,為破解企業技術難題、促進企業降本增效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一名高校青年科技工作者,我將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甘坐‘冷板凳’的決心和不懼挑戰的勇氣,堅持做原創性、引領性科學研究,著力在礦山安全生産技術保障上下功夫,為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貢獻力量。”該校教師趙鵬翔説。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