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響樂團走出音樂廳,于山川大地間奏響與自然萬物合而為一的樂章。陜西大劇院供圖
歌劇《圖蘭朵》劇照。陜西大劇院供圖
杜達梅爾與柏林愛樂樂團交響音樂會現場。陜西大劇院供圖
西安交響樂團在華山之巔奏響與自然萬物合而為一的優美樂章。陜西大劇院供圖
以一部自製歌劇《圖蘭朵》作為開幕演出,為觀眾拉開世界藝術殿堂的大幕;先後引進戲劇《寶島一村》《戰馬》,舞劇《吉賽爾》《永不消逝的電波》,音樂劇《貓》《巴黎聖母院》等一大批國內外優秀劇目;持續舉辦西安國際音樂節、西安戲劇節、西安國際舞蹈節三大藝術節,打造自有文化品牌……自2017年建立至今,陜西大劇院在一場場視聽盛宴中開啟了向世界一流劇院邁進的征程。
從引進國際知名演出到自製優質劇目走向世界舞臺,從地標性建築到城市文化名片,從2萬餘位在這裡表演的藝術家到56萬名在這裡觀演的觀眾,從送藝術到老百姓身邊到越來越多市民群眾自覺走進劇院……5年間,陜西大劇院敞開了藝術的大門,陪伴觀眾在多元的藝術世界中徜徉,讓走進劇院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讓觀眾以藝術為眼,欣賞世界的精彩。5年間,這座劇院經歷了怎樣的蛻變,給城市又帶來了怎樣的改變?讓我們一起聆聽它的故事。
為城市藝術發展培育土壤
“一座劇院存在的社會價值和意義是什麼?只有想明白這個問題,這座劇院才有正確的方向和持續發展的動力。”當午後的陽光照射進陜西大劇院運營部的辦公室,陜西大劇院副總經理羅敏緩緩地説,“讓更多市民能通過陜西大劇院、西安音樂廳的平臺,接觸和分享藝術之美,就是我們所有人矢志前行的方向和動力。”
2017年,從歌劇《圖蘭朵》(陜西大劇院版)在這座全新的舞臺上完美綻放,為觀眾帶來高雅藝術享受之時起,陜西大劇院便逐漸成為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和連接世界藝術的窗口。
與國內外著名歌劇院跨國製作經典歌劇《卡門》《弄臣》,聯合製作演出《茶花女》《托斯卡》,陜西大劇院在藝術生産、舞臺技術、舞美製作、市場運作等方面走在國內前列,成為擁有完全自製歌劇能力的劇院。具有陜西地域特色的長·安——唐詩交響吟誦音樂會、多媒體戲劇《封存的皮影寶盒》等原創作品,以極具想像力的跨界創造為中國傳統文化找到了走向世界的藝術表達。從杜達梅爾與柏林愛樂樂團交響音樂會、捷傑耶夫與慕尼黑愛樂樂團交響音樂會到伊萬·費舍爾與布達佩斯節日管弦樂團交響音樂會、普萊特涅夫與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交響音樂會,一台臺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演出為觀眾開啟了走進音樂藝術的通道。持續舉辦的西安國際音樂節、西安戲劇節、西安國際舞蹈節用頂級的藝術作品聯通世界,形成城市文化品牌,讓城市體現出更多的人文關懷,彰顯了這座煥發新生的古城國際化的胸襟。同時,為了更好地向青年群體進行藝術欣賞普及,陜西大劇院和西安音樂廳持續推出最低50元、最高不超過100元的學生票、公益票,開通“最後一小時學生通道”,在開場前還有餘座的情況下讓學生觀眾只花70元錢就可觀看世界頂級演出。
“陜西大劇院所取得的成績和發展都離不開觀眾的支持。觀眾給予我們支持和信任,也更堅定了我們的信念和初心。我們不斷嘗試,持續開展公共藝術普及活動,比如舉辦歌劇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系列活動,開設戲劇賞析的大師課及音樂鑒賞、舞蹈體驗的公開課等。無論是每年100場的公益活動,還是每年舉辦的大雁塔戶外公演,我們所做的這些事情都是想讓這座城市更多的老百姓有機會接觸舞臺藝術和表演藝術。”羅敏説。觀照藝術的城市是有溫度的。以豐富、多元化的節目滿足市民的文化需求,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綻放光彩,為一座城市未來的藝術發展奠基培土。陜西大劇院發展的5年,讓人們看到了它作為社會藝術機構的責任與擔當,也讓人們看到了一座城文藝氣質日新月異的改變。
用音樂點亮文化生活
9月10日晚,以“奏響新征程”為主題的2022西安交響樂團大雁塔戶外公演在《紅旗頌》的曲調中拉開帷幕,高昂激越的歌聲響徹古都西安的夜空,悠揚婉轉的曲調在雲端與海內外樂迷相遇。這臺國內唯一的大型戶外交響樂公演用音樂回應著萬千觀眾的期待。當晚,線上演出觀看量達1211萬人次。
自2013年首演至今,西安交響樂團大雁塔戶外公演已經走過10個年頭,成為西安獨特的文化品牌。作為陜西大劇院、西安音樂廳的駐廳樂團,西安交響樂團也在10年近700場演出中,用音樂滋養城市文化空間,為西安注入時代氣息。“交響樂團之於音樂廳,如同書籍之於圖書館。西安交響樂團的存在對於促進城市藝術人口數量的增長和藝術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西安交響樂團品牌總監曹繼文説。
多年來,西安交響樂團始終堅持以音樂季的形式進行藝術呈現,不斷參與西安國際音樂節、歐亞經濟論壇文旅分會、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等國際性藝術活動的演出和文化交流,先後赴多個國家巡迴演出,向世界展示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音樂文化實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西安交響樂團將演出搬到線上,用音樂撫慰人心、鼓舞士氣,堅定人們齊心協力迎向美好未來的信心。
從一舉成為2020年音樂年鑒中國交響樂十大感人畫面之一的首場“彈幕音樂會”,到現場實況照片入選“iDaily·每日環球視野”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專場音樂會;從在多地巡演並掀起唐詩吟唱熱潮的長·安——唐詩交響吟誦音樂會,到展現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偉大歷程的江山如此多嬌——建黨百年詩詞交響合唱音樂會,西安交響樂團通過創新的古典音樂推廣,培養著城市的文藝生態,共同塑造著這座城市精彩的當下和美好的未來。
“作為肩負文化傳承與交流、藝術普及與美育教育推廣使命的市立交響樂團,西安交響樂團始終致力於用創新的方式發掘、守護、展現、傳遞中華文明瑰寶在新時代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曹繼文表示,目前正在創作的原創作品《道德經》交響合唱音樂會,便是這一發展理念的實踐,“以‘交響樂、合唱+典藏著作’的形式展示中國經典傳統文學作品,是西安交響樂團在‘中國聲音、世界表達’道路上的一次突破與發聲,也是慶祝西安交響樂團成立10週年最好的禮物。”
讓年輕人愛上高雅藝術
“2018年和2019年,兩個劇院每年能演出550場,2020年和2021年,每年拼盡全力也達不到300場。以前世界經典劇目佔每年固定邀約演出份額的三分之一,如今許多談好的國外劇目卻無法上演。疫情給劇院經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同時也促成了許多創新與探索。”危機亦是生機,在羅敏看來,受疫情的影響,陜西大劇院、西安音樂廳的藝術跨界和“雲上演出”從技術到內容都得到了長足發展。
2020年4月,雲上國寶音樂會首場線上演出在陜西歷史博物館奏響,一場西方古典音樂與東方歷史文物的交融互動,一次靜態展示與動態演奏的相互成就,驚艷了眾多音樂愛好者,也讓更多網友感受到了不同文化和藝術的魅力。隨後,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館、西安博物院、西安城墻上演的雲上國寶音樂會系列,讓西安交響樂團收穫逾2000萬網絡點擊觀看量。西安交響樂團在找到疫情之下新的發展路徑的同時,也踐行了初心——讓更多人接觸和分享表演藝術之美。
自此,“雲上”系列演出成為常態。牛背樑上杜鵑花海的絢爛、瀛湖之畔水天一色的瀲艷、華山之巔雲卷雲舒的壯闊、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中天和核心艙升空時的轟鳴與震撼,皆與交響樂一起入鏡、入心。當交響樂走出音樂廳,于山川大地間奏響與自然萬物合而為一的樂章時,“雲端”之上,中國在世界的亮相又多了一種表情。
“10年前,西安音樂廳剛剛開始運營之時,我們僅有幾百名註冊會員,演出時常常是臺上演員比台下觀眾多。如今,大劇院和音樂廳已有了34萬名註冊會員,越來越多90後、00後觀眾逐漸參與進來。觀眾群體的變化、群眾文化需求的變化和時代發展的趨勢都決定了我們必須改變。”羅敏説,“深耕本土特色文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助力本土藝術發展,以‘一院一品’的專業水準要求自己,是大劇院和音樂廳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是我們運營團隊——西安愛樂劇院管理有限公司的發展理念。”
2023年,由西安愛樂劇院管理有限公司運營的西安大劇院等劇院將投入使用,更多具有陜西特色的藝術佳作將在這座城市上演,更多彰顯中國傳統文化魅力的文藝精品將從這裡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舞臺。(陜西日報記者 柏樺)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