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淩蘸水面
4月8日上午9:30,2023楊淩農科城馬拉松蘸水面大賽暨品鑒活動將在楊淩國際會展中心南廣場舉辦。
一根蘸水面,一部種業史,地道的楊淩蘸水面不是“做”出來的,而是“種”出來的。
在農科城楊淩,這是一道的地方特色美食,是用優質強筋小麥麵粉做成的佳品。楊淩蘸水面由産自楊淩兩所高校選育的優質強筋小麥品種,經多道工序精製而成。
市場對它的第一印象就是“麵條好,勁道,彈”。而這碗“好面”的得來依靠于蘸水面多年以來的原料意識:“第一車間在農田”“好麥出好面”。
小麥品種好不好,對於愛吃麵的“老陜”來説,衡量它的標準就是看做的麵條是否筋道?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吃得健康,小麥育種專家也為此進行了不懈努力。
1985年,“小偃6號”獲得國家發明一等獎。這個品種已成為我國小麥育種的重要骨幹親本,衍生出50多個品種,包括大名鼎鼎的“陜農229”“西農979”“西農511”等。
優質、多抗的西農小麥深入人心,如今,陜西農村依舊流傳著“要吃麵,種小偃”“西農979,誰種誰富有”的諺語。
在科技的支撐下,楊淩走出了一條主食産業化特色發展之路。除了“咥飽,咥美”還要“咥安全”。蘸水面用的是上好的麥麵,楊淩小麥品種磨成的麥麵最為優秀。
“我們要致力於楊淩優質麥菜品種的利用、地道製作技藝的傳承、優秀飲食文化的弘揚,凸顯楊淩特色、形成楊淩品牌,讓楊淩蘸水面走出楊淩、走向全國、推向世界”。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館長、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樊志民説。
“中國碗端中國糧”。黃淮麥區六次小麥品種更新換代,其中有四次出自農科城楊淩——這張小麥育種“進程圖”,詮釋著糧食産業高品質發展背後的科技力量。
據悉,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西農良種就在黃淮麥區廣泛種植——趙洪璋院士主持培育的“碧螞1號”“豐産3號”“矮豐3號”“西農881”,李振聲院士主持培育的“小偃6號”,寧琨研究員主持培育的“陜農7859”“陜農229”,接力成為50年代至90年代不同時期的主栽品種,在黃淮麥區小麥品種更新換代中起了主導作用。
近年來,楊淩示範區依託自有人才隊伍和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深受農民和市場歡迎的本土優良品種。時至今日,通過國審的“西農979”“西農511”“武農981”“武農988”等優良品種,再次將國人的目光拉向楊淩這個“農科城”。
“好麥出好粉,好粉出好面”“地道的楊淩蘸水面既是‘産’出來,歸根結底則是‘種’出來的。”(楊淩發佈)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