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之聲 “聲”生不息丨當外國人遇上周至秦腔
2023-05-22 15:36:43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趙浚喆責編:高崗

  鏗鏘秦音,頃刻間吼出千軍萬馬的氣魄。嘹亮的唱腔,方寸地描摹萬里江河的風骨……八百里秦川,三千萬兒女,底蘊深厚的秦之聲在時代更迭中醞釀出更灑脫的豪情。

  作為陜西的文化符號,秦腔的起源眾説不一。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是,明代最早的秦腔班社是周至人所創辦的華慶班(又稱張家班)。自該班社誕生後,上至耄耋老者,下至垂髫孩童,無一不心醉神迷,秦腔也深深紮根在這片熱土上,歷經五百餘年歲月煙雲。

  1935年,以“張家班”為根底的周至縣劇團成立,依託藝術家們的滿腔熱忱,在三秦大地上又一次響起了那份專屬的慷慨激昂。

  大秦正腔,綿延至今。世世代代的周至人以發揚和傳承秦腔藝術為先,在舞臺上用豪言詞曲唱響韆鞦事業,在舞臺之下為秦腔謀劃“百年大計”。

  在周至藝校,匯聚了一批批熱愛秦腔的學生們,形體、樂器、唱腔……對於技藝的研習足以形成影響他們一生的秦腔記憶。在廟會、節日演出等慶祝現場上,秦腔演員臺上一聲吼,台下眾人歡聲雷動。在這千千萬萬聲共鳴中,周至秦腔愈演愈烈,融進三秦大地的傳承血脈中,鐫刻在三秦兒女的文化基因裏。

  近日,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埃及小夥劉正曦和俄羅斯詩人唐曦蘭為了探究秦腔的魅力,不遠千里來到陜西周至縣拜師學藝,沉浸式體驗從場下準備到場上表演的全過程。沒有任何秦腔基礎的他們,能圓滿完成這次任務嗎?(文 余楠)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