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消息(吳明玲):青雲教綰頭上髻,明月與作耳邊珰。8月22日晚,“情滿七夕 渭博相伴”——渭南市博物館2023年七夕之夜活動開啟,渭南市博物館以三件館藏耳飾為媒,推出“清悅華光 明月作珰”手作耳飾活動,引導觀眾發現博物館裏的配飾之美。活動現場,數十位觀眾利用館方提供的手工材料包,動手設計製作屬於自己的精美耳飾,邊做邊評,笑意盈盈。
講解員正在給前來體驗的群眾講解製作要領 攝影 黨驍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穿梭千年 ‘布’‘七’而遇”現場,觀眾在“原始”織機上穿經梭緯,配比織就不同色彩紋樣的布藝作品。根據參與者的織布速度、品質以及圖案的美觀程度,活動現場還對優秀的作品進行品評展示。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智慧的先民們就已經開始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參與“‘七’染今宵 鵲夢千年”七夕植物捶染的觀眾用石頭輕輕均勻敲擊樹葉或花瓣,布藝包上便顯示出色彩繽紛的圖樣。參與的大人和小孩不約而同地拍照分享,留下自己的七夕渭博印記。
市民余凱迎正在畫畫 攝影 吳明玲
“因為我媽媽是志願者,所以博物館只要有活動,我就來參加,今天我畫的是一個鵲橋,上面是牛郎織女相會的畫面,也是希望世上有情人終成眷屬。”參加博物館活動的市民余凱迎説道。
小朋友展示自己製作的耳飾 攝影 吳明玲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團扇作為一種傳統工藝品,是七夕必不可少的氛圍點綴。參與“乞巧繪輕羅”手繪團扇活動的觀眾們在繪製團扇之前,走進渭南市博物館基本陳列《與華相宜——渭南故事》展廳,尋找那些包含美好寓意的成對文物或紋飾,同時帶著靈感,用巧手繪製文物或紋樣到團扇上,感受文物的吉祥寓意和細節之美。
在渭南市博物館東三樓展廳展示有兩件清代粉彩瓷盤,圖案細膩、精美,色調清新淡雅。依託這兩件藏品開展的“瓷上丹青”手繪瓷盤畫體驗活動吸引了不少觀眾。觀眾們在展廳觀察文物紋樣、色彩等,又在體驗桌案前精心繪製,創作屬於自己的瓷盤畫。
“這是我和媽媽、阿姨一起畫的畫,今天我真的太開心了。”4歲的小梧桐,一邊拿著瓷盤畫,一邊開心地説道。
小梧桐展示自己畫的瓷盤畫 攝影 吳明玲
“投箭入壺 ‘七’遇今宵”活動體驗區人頭攢動,歡聲笑語不斷。參與投壺的觀眾們獲取木箭後,通過投壺體驗雙向奔赴,用時最短者獲得博物館文創獎勵。
“乞巧星河 共築鵲橋”設置在東三樓露天連廊旁,參與的家長與兒童合力搭建好木橋後,走上連廊仰望晴朗夜空與漫天繁星,尋找銀河上的鵲橋。
認真體驗錘染的母女 攝影 吳明玲
近年來,渭南市博物館堅持以“我們的節日”為契機,以“讓文物活起來”為目標,利用文物文化資源,寓教于樂,組織開展系列社會教育活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市民的文化自信和文明素養。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