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邊,一座鑲嵌在毛烏素沙漠南緣的塞外邊城,全縣生態環境逐年變好、縣域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城市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城市品位逐年提升。
紅柳路區間道路
打通“斷頭路” 實現路路通
2023年,靖邊縣持續加大城市建設投資力度,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一批群眾關心、社會關注,多年未能打通的“斷頭路”被一一打通。
“長城路南段終於打通了!”這是靖邊縣市民群眾在2023年11月份奔相走告的第一句話。長城路南段南北1公里黑色道路猶如一條筆直的黑色緞帶連成一體的畫面,印證了群眾二十多年的期待。長城路是靖邊縣城中心城區內最核心的一條城市南北大通道,從2000年起開始開發建設,直至2013年完成了北段3.5公里的道路建設。而長城路南段剩餘的最後1公里,由於多年來受到當地群眾徵收補償工作的阻滯,道路一直未能打通。2022年起,靖邊縣委、縣政府組成工作專班,下定決心打通群眾多年期盼的“斷頭路”,通過積極引導失房群眾集中安置、鼓勵失地群眾開發自建等措施,保障了146戶失地群眾的後續生活問題,解決了84戶失房群眾的安置居住問題,長城路南段順利打通,並於2023年順利開工,結束了多年來城南、城北群眾繞路走的歷史。
法院連接線開通、紅柳路南段開通、紅柳路區間道路開通、濱河路文化路北段向北開通、西環路中段地下管線建設開工……2023年,讓靖邊人民高興的事接踵而至。
改善河道水質 提升生態環境
蘆河,靖邊人民的母親河,從南向北穿城而過。近年來,由於上游水庫蓄水量下降,沒有固定的水源補給,蘆河河道成為縣城排污納垢的“理想”場所。雨季淌雨水、平時流污水,蘆河水質不斷惡化,成為城區“著名”的臭水河。從2019年起,靖邊縣委、縣政府開始策劃蘆河水環境治理項目,2020年正式開工建設,但是受疫情和融資等因素影響,工程建設進度緩慢。從2023年起,靖邊縣按照“縣級包抓、部門聯動、專班推進、定期調度”的辦法,不斷加大協調力度,推動工程項目進度提檔升級,完成工程建設總投資近7億元,年度完成投資近3億元,完成了工程總量的80%以上。
蘆河水環境綜合治理
目前,蘆河河道內碧水盪漾、清澈見底;生態濕地主體工程全部完成,成為凈化蘆河水質的利器;宣教中心裝修工程基本完工,成為整個蘆河水質監測、補水控制、防洪安全預警的控制性中樞;蘆河河道兩側綠化種植、景觀步道、智慧停車、健身廣場等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的休閒廊道建設,成為靖邊又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改造老舊小區 推進民生保障
靖邊的老舊小區建設年代長、體量小,群眾對於改造的積極性不高。在多次調查摸底工作中,大部分符合改造條件的老舊小區,在調查摸底階段調查的結果都是同意改造,但是在項目申報完成、上級補助資金下達後,部分小區改造意願出現反復,一部分群眾不願意改造,導致改造工作無法推進。
蓬勃發展的靖邊縣西新區
為了查清原因、摸清底子,靖邊縣通過組織召開改造小區群眾代表座談會,多次深入基層,入戶走訪,全面了解群眾的心聲、傾聽群眾的訴求。工作人員通過走訪調查,了解到群眾覺得上級補助資金太少,群眾自籌比例較大,一部分經濟狀況不好的群眾覺得經濟負擔較重;部分群眾對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心存疑慮,擔心自籌部分的資金能否100%使用在老舊小區改造上。在了解到群眾的顧慮之後,靖邊縣政府確立了老舊小區改造“領導包抓機制、群眾為主機制、共同決策機制、資金統籌機制”的四個工作機制。建立縣級領導牽頭,部門班子成員包抓的領導班子包抓機制,具體由負責老舊小區改造的縣住建局一名班子成員包抓,縣住房保障中心一名班子成員具體負責,組成一個包抓責任主體,共同包抓一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確保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有人抓、品質有人管、責任有人負。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在老舊小區改造前,為了順利推進前期工作,在充分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在前期設計、改造意願、改造模式、改造內容等問題上,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充分考慮和徵求群眾的意見和建議,讓群眾成為老舊小區改造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對於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材料的選擇、立面的色彩、改造的標準、資金的使用,由包抓領導小組、業主委員會成員、業主代表共同決策、共同採購;建立了多元的資金籌集渠道,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補助資金,按比例發行地方專項債券,建立縣財政補貼機制,不足部分由群眾按比例分攤,按照上述四種籌資機制,建設資金籌集得到保證,資金籌措使用完全透明,不僅大大減輕了群眾負擔,更有力促進了老舊小區改造進度。
2023年,納入靖邊縣老舊小區改造的國稅局、政府辦等6個老舊小區改造主體工程全面開工,4個小區完成了外墻保溫和真石漆施工,2個小區加裝電梯22部,極大地改善了群眾居住環境,方便了群眾生産生活,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增強。(文/圖 白淩燕 高耀軍)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