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元宵節 滿載生活的情趣
2025-02-12 09:19:23來源:西安日報編輯:吳明玲責編:王菲

浪漫元宵節 滿載生活的情趣

元宵鬧社火,巨龍舞起來。(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尚洪濤 攝)

  元宵佳節,中國大地的圓月之夜一派燈火輝煌。這一天,關於年的狂歡是詩意化的、浪漫化的、狂歡式的,尤其以夜幕降臨時為最。

  在漫長的農耕時代,元宵節意味著春節的尾聲和慶典的最後一個高潮,在被燈謎、花燈、社火和美味元宵環繞的節日,滿載著中國人的生活情趣與鄉愁。

  越夜越美麗

  且看燈火裏的鄉愁

  兩千多年來,無論城市鄉村,正月十五這一天中國大地的萬家燈火璨若星河。

  “正月十五是一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是中國人重要的時間節點,是辭舊迎新的生活節點,元宵節既是獨立節日,也是春節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過大年最高潮部分的壓軸大戲,在傳統春節裏,中國人經歷了第一階段家庭團圓和親戚禮俗往來,由此進入到第二階段整個社會層面的集體互動娛樂狂歡。”著名民俗專家、陜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西安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智指出,燈是元宵文化符號,是中國不忘根脈的文化符號。

  “元宵燈會漢代起源,自隋唐倡導,變成舉國狂歡,不耍燈就不叫過年。”王智表示,陜西以及全國各地的鬧元宵都與燈火、煙火有關係,送燈諧音送丁,寓意添丁加人、人壽年豐、多子多孫。送燈、追燈、打燈、撞燈、燃燈、完燈等習俗又引出各地著名的夜社火、地社火和盛大燈會,如周至的火龍、牛斗虎、夜竹馬、臨潼的龍燈社火,還有安康石泉、旬陽等地蜀河古鎮、神河古鎮的龍燈社火、火獅子、打火仗等,以及耀州火亭子、蒲城火流星、富平打鐵花、安康火獅子翻天印、彬縣燈山會、鳳翔排燈會、陜北火判官、火塔塔等。

  據介紹,花樣繁多的紙扎燈籠在民間如百花爭艷:隴縣有金蟾燈、鳳翔有鬥子燈、安康有竹紗燈、白鹿原有火葫蘆燈、三原縣有兔子麒麟燈、臨潼有竹篾子燈、高陵有蓮花燈、戶縣(鄠邑)有龍頭架子燈、長安有獅子燈、花籃燈、聚寶盆燈、罐罐燈、老虎燈、三足金蟾燈……其中,白鹿原上的火葫蘆長命富貴燈完全保留著舊時的老模樣,代表著最古老最典型的關中鄉村氣息。

  另外,在關中地區還有一件充滿童趣的習俗——專屬於孩子們的燈籠會。依舊俗,舅舅要給外甥從出生起連送12年燈籠,送燈時要配上蠟燭,並配送守燈墜燈的花饃,算作舅舅家給孩子一年一度準備的大禮,也是連結血脈親情的最好方式。每當燈籠會的民謠響起,鄉村裏的孩子們成群結隊地手提花燈,開始進行打燈、賽燈、碰燈、撞燈,燃燈的遊戲,整個流程充滿童真趣味、一氣呵成,最終燃燈寓意辭舊迎新,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這一天不僅是孩子的燈,甚至大人耍的火龍、火獅子最後也要燒掉,寓意新春到來日子紅紅火火,全家吉祥如意。如今,這載著鄉愁的場景已然在城市裏漸行漸遠,成為長者們童年裏的回憶。

  記者了解到,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長安,平日裏晚上是實行宵禁的,但唯獨元宵佳節期間除外,不但集中展示唐朝人最豐富的夜生活,更有最明亮璀璨的城市街景。著名學者于賡哲告訴記者:“為了上街觀燈,長安城前後三天暫停宵禁,萬人空巷,男女雜遊,也是談戀愛的佳期,因此才有了後代文人墨客生發出‘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美好描述。”再往前追溯,《隋書》卷六二《柳彧傳》記載:隋代所有城市在上元節這一天都有狂歡活動,不但通宵達旦,而且火光洞徹夜空,人們還戴上野獸面具,甚至男人穿著女服,歡愉嬉鬧。

  鐵化為水的浪漫

  打出燦若星河的火樹銀花

  歲月斗轉星移,三秦大地元宵活動中還流傳著一幕幕來自鐵與火的浪漫:堅固鐵塊經高溫化為鐵水,黃豆大小的一勺鐵水,用木板等工具可以打出一個似燦璀璨河、火樹銀花的熾熱世界。

  “這是農民最原始的鬧元宵方式,買不起煙花就打鐵水,在七十二行匠人中,只有補鍋匠人因為常常要化鐵水才在無意中生出打鐵水的娛樂,因為高溫極具危險,一般人望而卻步。”王智告訴記者,補鍋匠人也叫箍爐鍋匠人和金火匠人,他們掌握了溫度和火候,發現一滴鐵水進入空中可産生鐵花的秘密,“因為鐵水的溫度很高,流動經過的地方總有少許雜質,鐵水的溫度遠高於這些雜質的燃點,劇烈時就會産生火花。無論是河北、陜西、還是重慶的打鐵水匠人,其祖上都或是補鍋匠人。”

  據王智介紹,打鐵水必須二人配合默契,才可以打出花子。在富平縣,鋦碗匠田斌父子掄桐木板幫著打鐵水。他們將廢舊灰生鐵放入紅酒杯子大小的坩堝中,放入炭火爐子火塘裏,拉著風箱,坩堝上埋上炭火,蓋上“蓋火”,把生鐵化成鐵水,去掉雜質,生鐵由黑變紅,由紅變白,由固態變為液態,坩堝也燒成砂鍋狀態,這時候,拿著蘸水的火鉗,夾住幹土小勺子,如同咖啡勺子一樣的、舀出黃豆大小一小勺鐵水,拋出,旁邊的鋦碗匠田斌掄起一米長短、三寸寬的放在一桶冰水裏的桐木板子,如同擊打棒球一樣用力向前向上擊打出去,剎那間繁星滿天、金花四濺,身臨其境只覺震撼。這點點星火,成就了節日慶典裏最浪漫的場景;這技藝,包含了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的自然規律。

  在白鹿倉景區的銅梁火龍鋼花表演,鋼花藝人用火鉗夾住銅梁特産的竹節“硬頭黃”,用竹節舀起燒化的鐵水拋向空中,另外一個藝人用蘸水的硬木板子向空中擊打出瞬間爆發出萬點繁星,四面八個藝人向場地中央擊打鋼花,而此時,赤膊上陣的舞龍隊在掄著木炭火流星和龍珠的藝人引導下衝入火海,翻滾飛舞,場面無比震撼。

  溯源秦腔

  關中社火各有韆鞦

  秦腔在民間一直擁有一種別具一格的傳承方式,就是每逢春節或大型慶典“鎮場”的社火。源自秦腔題材的社火仿若將各色秦腔人物請出舞臺,站上芯子走進人海,每一台芯子的機關設計之精巧,繁複程度之絕妙堪稱一道奇觀。每當元宵佳節前後,社火巡遊都會成為當地最吸睛、最熱鬧的慶祝活動。

  傳承于西安臨潼的“馬踏青器山”社火包含“馬踏青器山”、秧歌、鑼鼓、竹馬、大頭娃、高蹺等多樣化的民間藝術形式,當地百姓每到元宵佳節都會組成200余人的表演隊伍,浩浩蕩蕩。“馬踏青器山”堪稱社火芯子中最複雜的一種,青花瓷盤環繞成“山”,粧扮成《白蛇傳》《西遊記》人物的幼童們金雞獨立於“山頂”,每台芯子大約綁著上百個瓷器,芯子行進過程中青花盤叮咚作響,碰撞出泉水般清脆的音色,方圓幾十里模樣最周正的幼童們化好戲粧,或站在一柄長槍,或立在一根金箍棒之上,複雜的機關讓觀者只覺分外驚險刺激,這都是鄉村百姓傳承數百年的智慧結晶。

  興于唐代的大白楊社火傳承千年,近年來因為城市化的變遷,使得社火芯子無法年年上演,但因其與秦腔淵源極深,傳説一直在流傳。時代在變遷,社火芯子的表演形式也在不斷革新,從靠人抬的“抬芯子”到馬或拖拉機拉的“車拉芯子”,再到汽車牽引的“巨型芯子”……秦腔人物故事的內核沒有變,但芯子的形式從未落後於時代腳步。大白楊社火最興盛時,三意社、易俗社分別協助東西村裏藝人列成兩隊叫陣,一時間紅透長安。

  《黃鶴陣》《收三肖》《廣成子罵陣》《殺四門》是臨潼卷子村背芯子的保留節目,背芯子不同於一桌一桌抬出來的芯子,是將幼童化粧打扮後,再將整個芯子架和表演者捆綁在大人腰間,非常考驗“底座”背芯子的平衡能力;鄠邑區迎城隍的活動每年總能吸引十余萬觀眾……總之,活躍在關中地區的社火自成一格,各有韆鞦,對於秦腔人物的塑造更是童稚可愛、惟妙惟肖,聲勢浩大的社火民俗活動,載著無數秦人魂牽夢縈的鄉愁,載著父老鄉親們對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期盼,成為民間文化在春節裏藝術形式最豐厚,最濃墨重彩的神來之筆。(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職茵)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