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嘴鴨和幼鳥(受訪者供圖)
黑水雞(受訪者供圖)
“護鳥小分隊”正在監測和記錄鳥類。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高樂 攝)
在西安,有一處天然“氧吧”,很多鳥兒“用腳投票”選擇在此處棲息,吸引了151種鳥類來此“安家”,這裡就是西安浐灞國家濕地公園。公園裏還有這樣一群人,默默守護這裡的一草一木、一水一靈,用11年的守護築就了“鳥類天堂”。
數萬張珍稀鳥類照片構建“生態數據庫”
李赟是西安浐灞國家濕地公園的一名鳥類監測員,7月14日8時,她和同事肖二坤、段夏怡來到濕地公園,防曬衣、雙肩包、運動鞋是他們野外監測的“標配”。
李赟每天都要和同事扛著相機在園區裏巡查,對鳥兒們的種類、數量、動向等進行監測。作為濕地公園的鳥類監測員,他們的日常工作就是與這些“飛羽精靈”打交道,定期按公園觀測路線進行鳥類覓食、繁殖、遷徙等監測記錄,重點關注國家重點保護鳥類、濕地水鳥等。同時,記錄鳥類棲息地利用情況以及遷徙規律。
觀測路線大約4公里,每次要走2萬多步,但是由於監測過程中會走走停停,因此花費的時間會比較長。
嚴寒酷暑,春花秋月,11年時間,他們用照片構建起一套獨特的“生態數據庫”。與上百種鳥類面對面,拍攝了數萬張珍稀鳥類照片,為濕地新增100多種鳥類監測記錄。
在李赟的鏡頭裏,白琵鷺呼朋引伴、黑水雞荷中覓食、綠頭鴨快樂戲水、白腰文鳥整羽梳粧……
這些珍貴的監測記錄不僅為科研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更讓李赟深刻體會到自然界的精妙:“翅膀扇動間,皆是人鳥共居的和諧詩句。”
“監測鳥類帶來的幸福感特別強烈。”李赟説。監測時間有時是早上7點,有時會延長到20點甚至更晚。她每天前往野外監測記錄鳥類,再回到辦公室繼續學習研究鳥類圖鑒。“儘管有時需要忍受相對惡劣的野外環境,但只要回想起發現鳥兒的那些美好瞬間,就會幸福感滿滿。”
未來,李赟希望可以當好一名“護鳥人”,做個默默的守護者。
11年間鳥兒種類達到151種
除了生態監測與數據收集 ,李赟這支護鳥小分隊還會進行野生動物救助,並變身“科普老師”,通過進校園、進社區開展各類自然科普教育活動,向公眾傳播濕地生態價值和保護理念。
“長時間持續做一件事我覺得是最難的。”李赟坦言,很多次她也覺得累,想放棄,但是想到能發現新的變化、新的鳥類,就堅持了下來。
説到難忘的事,李赟告訴記者,2024年4月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彩鹮來公園的時候,許多拍鳥愛好者從全國各地趕來,在發現點附近架起“長槍短炮”,場面很壯觀。晚上待遊客們散去,在保安的協助下,李赟頂著狂風爬上樹把紅外相機架在觀測點附近,默默等候,只為拍攝到不一樣的彩鹮動態。
“西安浐灞國家濕地公園剛建園的時候,園區的鳥類只有20多種。經過11年發展,同時通過我們的監測,現在鳥類種類達到了151種,鳥類最大觀測量達到上萬隻次。”李赟説。
這些鳥兒“用腳投票”選擇濕地,源於生態守護者的持續耕耘。讓這支觀鳥愛鳥小分隊欣慰的是,近年來西安綠地面積不斷擴大,新建公園、濕地越來越多,“西安的生態空間正在連點成片,成為鳥兒的棲息地。”李赟説。
湖心島拒絕一切人為活動
西安位於我國四大候鳥遷徙路線的中部。近年來,我市生態環境持續向好,越來越多的鳥兒把這裡當成了遷徙途中的加油站,甚至留在這裡,西安成為眾多鳥類的“樂園”。從水域到山林,從景區到身邊,處處都能邂逅鳥兒的身影。
西安浐灞國家濕地公園內眾多的島嶼、水系和植被營造了一個適宜動植物棲息的自然濕地生態系統,濕地公園還有100多座小島,近200種、160多萬平方米的植被,自然環境非常適合各種鳥類棲息。
監測顯示,濕地公園觀測到的一級保護鳥類有黑鸛、中華秋沙鴨等;二級保護鳥類有白琵鷺、紅隼、普通鵟、白尾鷂、短耳鸮、紅角鸮等。其中還有西安鳥類新紀錄中華攀雀、斑文鳥等。每年規模最大的越冬鳥類鸕鶿,數量約5000隻,也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候鳥在此遷徙停留,部分已經成為濕地公園的留鳥。
此外,公園通過水質凈化,豐富濕地的水生物,保證鳥兒們有充足的食物,形成完整的生物鏈,通過採取嚴格的保護措施,讓更多的鳥可以在這裡更好地安居覓食,同時對員工進行生態保護培訓,確保這裡的生態環境更適合鳥類生存繁衍。
“值得一提的是,公園的湖心島拒絕一切人為活動,包括我們監測工作人員也不能上島。現在鳥類越來越多,側面證明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我們持續對市民遊客進行科普宣傳,倡導更多的人加入到愛鳥護鳥的行列中來。”李赟説。園方呼籲遊客朋友們觀鳥時請保持安靜,切勿隨意投食,文明觀鳥,不驚嚇、不追逐、保持適當的距離,大家一起愛護鳥類。(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高樂)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