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何家營鼓樂社的演員正在排練。 陜西日報記者 李羽佳 攝
“咚,咚咚……”鼓師輕柔地甩動手腕,鼓槌落在鼓面上卻猶如驚雷。接著,鐃、鈸、笙、笛、雙雲鑼等樂器演奏的聲音交融混合,吹管樂與鑼鼓樂的旋律交織在一起,仿佛在訴説著古都西安的繁華與歷史的厚重。
7月10日,在西安市長安區韋曲街道何家營村一個不起眼的小院,30多名西安鼓樂民間藝人正在排練西安鼓樂傳統曲目《普天樂》。
西安鼓樂源於唐代,至今已流傳1000多年,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演奏形式分行樂和坐樂兩種。行樂是在行進中演奏的,多見於廟會;坐樂是在室內圍著桌案坐著演奏,常見於演奏技藝的比拼。
如今,在西安及周邊地區,有6家較為著名的民間鼓樂社,何家營鼓樂社是其中歷史最為悠久的。
有200多位村民能唱曲子
相傳唐天寶年間,為了守衛長安的安全,將軍何昌期在長安安營紮寨,訓練兵馬,人稱何將軍營,後諧音為何家營。何昌期愛好廣泛,諳熟音律。退居山林後,何昌期召集因安史之亂流落民間的宮廷樂師,組織他們在何家營整理樂譜、進行演奏。
從那時開始,何家營村就有了演奏宮廷燕樂的傳統,至今沒有斷過。“以前每逢農閒,老人都會在村裏演奏西安鼓樂,年輕人和孩子就圍坐在一起聽。聽多了就學會了,一輩輩人耳濡目染,口口相傳。現在1000多名村民中,有200多人能唱曲子。”何家營鼓樂社社長鄭亞福説。
走進何家營鼓樂社的小院,西安最早的鼓樂民間博物館、建於1985年的鼓樂陳列館引人注目。推開木門,何家營鼓樂社20世紀50年代以來排練演出、對外交流的“高光時刻”盡在眼前。
墻上大多數照片並不清晰,但鄭亞福記得每一張照片背後的故事。他説:“這是1981年,何家營鼓樂社和日本奈良雅樂樂團同臺演出的照片。這是1987年我們應邀赴北京參加‘第五屆華夏之聲’音樂會的場景。這是2005年我和前輩、同輩應邀赴約旦首都安曼,向來自80多個國家的來賓展示西安鼓樂的無窮魅力……”因為鼓樂,美國、法國、德國、英國等多個國家的音樂家、學者到過何家營村參觀交流。
從愛好到責任
何家營的鼓樂陳列館裏還有不少“寶貝”——唐開元五年的手抄本樂譜、明清時期的演奏樂器、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的證書等。
“這些珍貴的資料都在我們村。我跟隨表演團隊既能上臺演出,又能看到更大的世界。”何家營村村民高東娥説。2002年,她帶著滿滿的自豪感,師從何家營鼓樂社原社長何忠信,開始系統學習西安鼓樂。
西安鼓樂所用的曲譜是俗字譜,沒有老樂師教如同讀天書,傳習的方式是口傳心授,即老樂師“韻曲”,徒弟背誦。記譜識譜成了高東娥遇到的第一個困難。
高東娥説:“當時,我將譜子抄在小紙條上隨身帶著,隨時都可以掏出來看。在家洗碗洗衣服的時候唱,走在路上唱,天天滿腦子想的都是譜子。”
初學藝的前3年,師父要求學員每天晚上都到鼓樂社學習。“那時候,我們一批招了50多個女學員。能堅持到現在還在表演的,只有十幾個人。”高東娥説。
2006年,西安鼓樂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很多人開始對西安鼓樂感興趣,高東娥也有了隨團出省甚至出國表演的機會。這讓她更加堅定了學好、演好西安鼓樂的決心。
2018年,高東娥被評為西安鼓樂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如今,年近六旬的高東娥除了照看孫子,最忙碌的事情就是傳承西安鼓樂。逢年過節的表演活動她一次不落,進校園的傳承教學她也積極參加。她的願望很樸素:“守住西安鼓樂的‘根’,讓更多人走近、了解西安鼓樂,助力非遺傳承‘開枝散葉’。”
鼓樂社來了年輕人
“00後”的童啟蒙是何家營鼓樂社裏年紀最小的社員,也是唯一一個不是本村人的社員。
童啟蒙高中就讀于長安二中。當時,何家營鼓樂社到學校舉辦西安鼓樂進校園活動。自幼沒學過任何樂器的他,高中時知道並喜歡上了西安鼓樂。“初聽西安鼓樂,我就被這麼多樂器配合演奏的鏗鏘激昂的旋律吸引了。高一高二的時候,學校每週會安排西安鼓樂課,我每次都很期待。”童啟蒙説。
高中的西安鼓樂課上,童啟蒙跟著何家營鼓樂社的樂師學唱簡單曲子的俗字譜,譜子唱出韻味就用樂器吹。“我在高中時用的樂器是笙。笙發出的聲音明亮清脆,讓我更覺西安鼓樂的美妙。為了吹好曲子,我時常在放學的路上哼曲譜。”童啟蒙説。
2023年,已是西安郵電大學大三學生的童啟蒙主動來到何家營村找到曾經教過他的樂師,提出想跟著他們一起學習、排練。童啟蒙的加入,讓樂師們很驚喜,也很欣慰。
鄭亞福説:“我們已連續20多年在長安區的多所中小學開展西安鼓樂進校園活動,讓孩子們近距離了解西安鼓樂,提升西安鼓樂的知名度,為西安鼓樂的傳承儲備後備人才。小童的到來,讓我們覺得這麼多年的努力很有意義。為了在更大範圍推廣西安鼓樂,我們每週排練時都會直播。小童還幫我們運營鼓樂社的微信公眾號。”
如今,更多年輕人走進何家營鼓樂社,或交流音樂,或調研非遺項目保護。7月10日,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非遺興鄉調研隊的學生現場觀看了何家營鼓樂社的演奏,被樂器、西安鼓樂的旋律以及演員們獨具特色的服飾所震撼,提出通過開發文創産品、打造沉浸式體驗的方式來傳承西安鼓樂的想法。“我們希望可以通過努力,讓西安鼓樂得到更好的傳承,被更多人熟知。”調研隊隊長劉瑾禎説。(陜西日報記者 李羽佳 梁易煒)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