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央視“文化中國行·打卡高校博物館”專題播出打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其系列主題“探秘中華農耕文化基因庫”“穿越百萬年的生命對話”“探秘中華第一‘蟲羽’寶庫”視頻播放量近200萬次,令農文旅火熱“出圈”。8月以來,博覽園客流量持續攀升,不斷刷新單日接待紀錄。
楊淩示範區將農耕文化與現代藝術巧妙融合,為文旅活動注入了新活力。
文旅從“傳統農耕”到“藝術互融”
7月中旬,2025楊淩暑期文旅活動在教稼園啟動。活動現場,陜西人民藝術劇院一級演員蔣瑞徵深情朗誦《詩經》作品,帶領現場觀眾感悟“后稷教稼”的古老傳説。隨後,陜西交響樂團演奏《激情燃燒的歲月》《豐收鑼鼓》等音樂節目,動聽的交響樂和歌聲描繪出農耕生活的多彩畫卷,展現了農耕文明的生生不息。
“這是我首次近距離感受中國農耕文化,詩歌和音樂的美妙融合,讓我對中國的傳統農業有了更濃厚的興趣。”來自哈薩克斯坦的留學生阿依達興奮地表示。
這正是楊淩打造農文旅IP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楊淩圍繞農文旅融合發展,先後推出了十余項主題活動。遊客不僅能在景區體驗傳統農事操作,還能在夜晚交響樂的伴奏中感受農耕文明的深厚底蘊。這種“文化+體驗”的模式,既保留了農耕的質樸感,又通過藝術形式提升了文化感染力,吸引了國內外遊客的廣泛參與。
此外,楊淩文旅節目還首次登上央視《中國文旅大聯歡》直播節目,農耕文化的資源稟賦收穫全網觀眾19.5萬次點讚,在線觀看人數累計超640萬,節目話題閱讀量突破10.2億。農文旅正從簡單的參觀遊覽轉向深度文化體驗,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橋梁。
研學從“淺層體驗”到“沉浸互動”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作為國內最大的農業主題博物館組群,建有昆蟲、動物、土壤、植物和中國農業歷史五個博物館。每年因其獨特景觀吸引20余萬觀眾慕名而來。博覽園通過“實物+互動”的模式,將研學活動推向新高度。
走進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遊客可以近距離觀察3000年前的碳化小麥粒,直觀了解農耕文明的演變歷程。在昆蟲館,一面動態顯示的投影墻可通過手指觸控,展示昆蟲的更多細節,科技感十足。“原來地球上的昆蟲竟有100多萬種,太震撼了。”參觀期間,西安長慶八中的學生紛紛感嘆。他們表示,希望自己未來能成為一名生物學家,探索更多奧秘。
近年來,博覽園已不再局限于靜態展示,而是通過互動性和參與感,讓“學”與“遊”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此外,楊淩示範區文化和旅遊體育局面向西安50多所中小學開展“hello!農業”農科特色研學推介會,持續佈局研學産業鏈。一場“研學遊”下來,豐富的知識不僅讓觀眾大飽眼福,沉浸式學習方式也深受家長和學生的好評。
市集從“後備廂經濟”到“文創聚落”
8月15日,楊淩渭河濕地生態公園“潮玩集市”系列活動持續開展。傍晚時分,河水潺潺,晚風輕拂,由一輛輛私家車、手推車乃至便攜桌椅搭建而起的小鋪陸續亮燈營業。手工文創、潮流手辦、網紅美食等應有盡有,每輛車的後備廂都藏著一個驚喜。
此前,首屆“楊淩禮物”徵集大賽成功舉辦。一批極具創新意識的設計作品,別具一格地展現了楊淩農産品、食品與藝術品的文化內涵。楊淩不僅借助文化活動和現代藝術形式提升農耕文化感染力,還通過科技賦能研學體驗,打造沉浸式學習場景,更以“潮玩集市”“楊淩禮物”等新興載體推動文創産業化、市集品牌化。
截至目前,楊淩接待遊客量達265.44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5.72億元。(三秦都市報記者 孫建恒)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