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以數字技術賦能文化遺産保護傳承
2025-09-17 09:13:31來源:陜西日報編輯:王菲責編:王菲

陜西:以數字技術賦能文化遺産保護傳承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917084826_508_356

9月16日,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産數字化精品展在西安開幕。展覽匯聚多國及全球頂尖機構的近百項文化遺産數字化創新成果,系統呈現了數字化技術在古籍活化、文物保護等領域的應用。圖為觀眾參觀西安碑林博物館展示的數字化碑石。 陜西日報記者 杜瑋 攝

  9月12日,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內,陳列于櫃中的鎮院之寶何尊,吸引大批遊客慕名而來。大家在青銅瑰寶間感受中華文明的魅力。講解員介紹,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通過三維掃描技術,精準還原青銅器的紋飾細節與銘文脈絡,甚至通過數字分析追溯古代鑄造工藝,為考古研究打開新視角。

  從秦兵馬俑的毫米級精度數字化採集到西安城墻的“數字新生”,從“長安十二時辰”的沉浸體驗到中亞聯合考古的協同行動……近年來,陜西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和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以數字技術賦能繪就了一幅傳統與現代交融、保護與傳承並重、國內與國際聯動的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新圖景。

  為文物築起“數字防火牆”

  保護是傳承的前提。陜西正通過運用數字技術讓文化遺産保護從“被動搶救”走向“主動預防”。

  “我們對13.74公里城墻整體、34棟重點建築、18個城墻門洞及登城馬道進行三維建模,打造了釐米級、高精度的西安城墻全域數據模型,將各種獨立信息統一共享到數字方艙。”西安城墻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

  走進西安城墻管委會信息中心,數字方艙綜合管理平臺格外引人注目。這個平臺實現了文物保護、文旅運營、應急管理等方面的全面升級。

  陜西將數字化保護作為文化遺産存續的核心,通過技術創新、標準建設與平臺搭建,為文物築起“數字防火牆”。

  在技術應用層面,陜西廣泛引入高光譜成像、AI圖像識別等前沿科技,實現文物保護從“肉眼觀察”到“精準監測”的跨越。在標準與平臺建設層面,陜西率先出臺《可移動文物數字化工作規程》省級標準,上線“陜西省文物藏品管理系統”,建成陜西文物數據中心及地市分中心,推動全省文物資源的集中存儲與共享。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對核心文物開展毫米級精度數字化採集,每一件兵馬俑的紋理、殘片信息都被收錄進“數字檔案”,為後續修復與研究提供精準數據支撐。

  “每一件文物都是文明的‘活化石’,科技則是解碼歷史的‘鑰匙’。”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負責人介紹,博物院以科技賦能文物保護,攻克了考古發掘、保護修復中的多個難題。

  “數智賦能”提升動態傳播效能

  在數字時代,“雲刷館”“雲看展”成為公眾接觸文化遺産的新方式。

  9月14日,觀眾在陜西歷史博物館體驗全新推出的《壁畫那邊是唐朝》VR大空間沉浸式數字體驗項目。在數百平方米的體驗場地,遊客戴上VR設備後,可以看到凝固在石灰墻上的線條化作鮮活的生命,解鎖壁畫背後的故事。

  5月,歷時多年籌備的西安碑林博物館改擴建工程終於揭開神秘面紗,AR技術、裸眼3D展示、觸摸互動裝置隨處可見,讓觀眾仿佛穿越時空,與千年文化對話。

  文化遺産在數字空間日益“活”了起來。陜西在做好數字化保護的基礎上,以“數智賦能”推動文化遺産從靜態展示到動態傳播,推出一系列現象級項目,讓“活”起來的文化遺産催生出新的消費場景。西安“漢服體驗之都”IP逐漸形成,2024年全市接待遊客達3.06億人次,文化旅遊成為拉動經濟的重要引擎。

  文創開發與數字傳播則讓文化遺産“潮”起來。陜西成立“互聯網+中華文明”文博創意産業聯盟,舉辦文物數字文創大賽,用年輕人喜愛的方式解讀文物。“絨饃饃”“咸陽茯茶”等非遺文創産品借助數字化行銷走進大眾視野,實現從“小工坊”到“大産業”的跨越。

  提供國際化的“陜西舞臺”

  文化遺産是人類共同的財富。陜西以開放的姿態推動文化遺産數字化領域的國際合作,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絲路故事、陜西故事。

  作為文化遺産大省,陜西主動承接國際性文化交流活動,為全球文化遺産數字化合作提供“陜西舞臺”。陜西深度參與多國多項聯合考古與大遺址保護、國際文物修復項目等工作,在共享技術經驗的同時,讓中國文化遺産保護理念走向世界。

  開放協同,不僅體現在“走出去”,還體現在“引進來”。陜西深入落實中國—中亞峰會成果,積極踐行全球文明倡議,與各國專家共同探索文化遺産數字化新路徑。省內高校與科研機構為文化遺産數字化提供技術支撐,為國際合作培養專業人才,形成“技術共享、人才互通、經驗互鑒”的良好格局。

  以數字化技術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産,是時代賦予科技與文化融合發展的重大機遇與任務。前不久,省委十四屆八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陜西省委關於加快建設文化強省的意見》,強調把數字化智慧化改造升級融入文化建設各領域。新征程上,陜西將繼續深化文化與科技融合,加快文化強省建設,讓更多文化遺産在數字時代煥發活力,為推動中華文明賡續發展、促進全球文明交流互鑒貢獻力量。(陜西日報記者 王帥)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