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紅色故事的“山丹丹花”—— 記延安革命紀念地女子民兵連
2025-11-04 11:21:20來源:陜西日報編輯:高崗責編:王菲

 傳播紅色故事的“山丹丹花”—— 記延安革命紀念地女子民兵連_fororder_0c9558a2-5b25-40b1-9640-f4b362c1fb80

在廣州市黃埔區玉泉學校大禮堂,延安革命紀念地女子民兵連以情景劇的形式宣講延安精神(資料照片)。 受訪者供圖

  “1936年7月,紅二方面軍走進草地,糧食斷了,戰士們開始吃起了皮帶……”10月26日,在延安革命紀念館,講解員張麗娜向遊客講述玻璃展櫃裏半截皮帶背後的歷史,聲音清晰而堅定。每天,她都要在這件珍貴文物前駐足,為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講述這個關於信仰的故事。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抵達陜北。90年後的今天,延安依然涌動著追尋紅色足跡的人潮。在寶塔山、棗園革命舊址等地,參觀者絡繹不絕。

  如織的遊人中,有這樣一群身影——她們身著戎裝、講解生動,被遊客親切地稱為“精神文明的播火者”“宣傳戰線的輕騎兵”。她們就是延安革命紀念地女子民兵連。

  ■ 把歷史講活,讓根脈扎深

  “姐妹十人來登場,來把紅色革命講……”在中共中央西北局紀念館,清脆的快板聲響起。幾名女民兵手持竹板,且唱且演,將厚重的革命歷史化作朗朗上口的唱詞。

  掌聲、笑聲、快門聲交織在這間不大的展廳裏,歷史在這一刻變得可觸可感。

  延安革命紀念地女子民兵連成立於2000年4月,發展至今已擁有80名在編民兵,成員均是來自延安革命紀念地管理局系統的講解員。

  “講、唱、跳”三種形式被她們巧妙融合。一場宣講就是一台精心編排的舞臺劇,一次講解就是一堂深入人心的微黨課。她們用最鮮活的方式,讓那段紅色記憶“活”了過來。

  “我們的一言一行代表著延安的形象。”這句話是刻在女民兵心裏的尺規。連隊成員大多是土生土長的延安人。為了改掉口音,她們下足了功夫。上百場培訓接連開展,從語音、語法到形體、姿態,從寫作知識到氣息運用,她們一點點打磨、一步步提升。

  “身處革命聖地,我們更要用心學習黨的歷史,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故事講給每位遊客。”民兵連連長黃卉青告訴記者,為了提升綜合技能,該連隊在延安市軍分區和寶塔區武裝部的指導下開展了技能大練兵活動。同時,還組織大家走出展廳,開展“重訪先輩路”活動。

  沿著革命先輩轉戰陜北的路線,她們邊走邊講,把宣講搬到了田間地頭、送到了群眾身邊。

  ■ 將故事遠播,讓精神生根

  “正是這一把把老镢頭,見證了中國共産黨人在艱苦歲月裏‘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奮鬥歷程。”今年4月,在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玉泉學校大禮堂,延安革命紀念地女子民兵連隊員通過情景劇,再現了大生産運動的熱火朝天。台下師生看得入神,仿佛就處在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讓歷史“活”起來,讓資源流動起來,讓紅色基因傳承下去——近年來,在做好日常旅遊接待工作的同時,女子民兵連隊員還參與組建“延安精神宣講團”,把紅色種子播向更遠的地方。

  “講什麼?怎麼講?去哪兒宣傳?一切都在摸索中進行。”連隊一班班長馮東梅告訴記者,大家結合日常工作,利用陜北民歌、陜北説書、歌伴舞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講述紅色故事,同時邀請專業老師現場指導,最終鍛造出一支能夠自編、自導、自演的流動的宣傳隊。

  她們的足跡已遍佈大江南北,曾先後赴北京、上海、雲南等地為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部隊官兵義務宣傳演出1000余場次。結合新時代新要求,她們還深入推進延安精神進機關、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進鄉村、進部隊“六進”活動,全力打造延安精神宣傳品牌。

  “大家好,歡迎來到《棗園故事我來講》欄目,我是本期的分享者劉琴。今天,我要與大家分享的是棗園中共中央書記處禮堂的故事。”在棗園革命舊址,女民兵劉琴通過視頻錄製的方式,帶著觀眾回顧棗園革命舊址的歷史。

  線上線下,同步發力。如今,延安每一處革命舊址都成了傳播紅色文化的前沿陣地。女子民兵連隊員用各種創新形式,讓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 以傳承為志,讓薪火永續

  “眼前的中央大禮堂是中國共産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10月25日,在楊家嶺革命舊址,6歲的拓榮澤用稚嫩的聲音講解。

  不一會兒,他的身旁便聚起二三十人。

  拓榮澤是延安革命紀念地女子民兵連隊員高楊的兒子。耳濡目染中,紅色種子在他心中生根發芽。“讓孩子當小講解員,不只是為了學知識。”高楊説,“更重要的是,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我們在爭當延安精神宣講者的同時,也在積極培養紅色新傳人。”黃卉青介紹,目前,連隊成員分別在延安市12所中、小學擔任校外輔導員,先後培養了千余名優秀的黨史故事“小小講解員”。

  宣講的價值,在於讓紅色文化滲透基層每個角落。八一建軍節,她們走進敬老院慰問老戰士;六一兒童節,她們走進學校為學生送上生動的革命故事;在景區、社區,她們開展國防教育、組織雙擁宣傳……

  25年來,這支連隊先後獲得全國“三八紅旗集體”“弘揚延安精神先進集體”等多項榮譽。

  黃卉青説:“老典型更要煥發新活力。我們要繼續做新時代傳播紅色故事、傳承延安精神的‘山丹丹花’。” (陜西日報記者 苗雨蒙 劉楓)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