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底牌擦亮 讓清潔高效能源向山西開發區聚集
原標題:網絡智庫:把底牌擦亮 讓清潔高效能源向山西開發區聚集
以煤炭為基礎能源是我國的國情,立足煤炭是保證我國能源安全的根本。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以煤為主的能源格局不會發生顛覆性變化,關鍵是要清潔高效利用。隨著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受宏觀經濟下行、增速放緩、結構調整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近幾年來煤炭佔一次能源消費的比例在逐年下降,然而據去年10月份伊斯坦布爾世界能源大會一組數據顯示,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化石能源到2040年佔全球能源消費比例將達到78%,其中石油比例可達到30%;東南亞國家從現在起到2040年需要新建400GW(1GW=100萬千瓦)的發電裝機,其中,40%將是煤電,煤電比例將從目前的32%增至50%。
智庫專家:
山西省政協委員 關志道
智庫建議:
一是從山西資源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出發,將現有的晉北、晉東南、晉中等煤電油化綜合利用大園區,擴充入開發區。以同煤集團、焦煤集團、潞安集團、晉煤集團、陽煤集團、太鋼集團、中煤、中海油等大型企業為主體,加快建設以煤炭深加工、新材料、精細化工、電化一體為方向的特大型産業集群。
二是組建設立潞安現代煤化工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襄垣王橋現代煤化工園區,是經國家批准的潞安180萬噸/年油化電熱一體化示範項目為主的現代煤化工園區,潞安集團有國內唯一的“國家煤基合成油化學工程中心”,同時又是國家煤炭系統唯一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建議以潞安集團為主體,擴充王橋園區,組建設立潞安現代煤化工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集煤炭綠色開採、煤炭高效發電(超超臨界發電)、煤炭清潔轉化(現代煤化工)、煤炭污染控制及利用、太陽能光伏發電、高級潤滑油、精細化學品等高端産業園區,走出一條國資國企改革,混合經濟體制的發展之路。
三是以運城開發區、風陵渡開發區為主線,形成煤炭化工與鹽化工、鋁鎂冶煉、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産業集群。可考慮進行橫向融合,實現特色創新,形成發展循環經濟的良好承載平臺,使煤炭和其他相關資源的利用價值和效益提升到更高水準。
四是整合現有存量,推進建設以百萬千瓦大型機組為主的採用超超臨界技術的大型發電項目,使山西省電力産業優勢更強。
五是發揮我省釹鐵硼永磁材料礦儲量較大的優勢,加大力度推進永磁材料研究,開發新型儲能材料。
六是圍繞建設現代裝備製造業,在開發區建設一個規模化的現代模具研發、製造中心,以適應供給側改革的要求和滿足我省後續産業的發展。圍繞城鎮化建設,依託我省建築材料優勢,在開發區建設鋼結構、混凝土等裝配式建築材料産業。
隨著資本、土地等要素供給下降,資源環境約束強化,要素投入和能耗污染較少的要求愈來愈高。多年來被我們認為優勢的電力産業,變輸煤為輸電的産業結構,也將面臨著産能過剩的壓力,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單機裝機容量小,不能滿足超超臨界發電的技術支撐;二是單位發電能耗相對較高,不能滿足環境要求;三是沒有低成本競爭的優勢。
山西省作為國家重要的電力輸出基地,總裝機容量已經形成一定規模,截止目前已經達到6966萬千瓦,其中火電比重較大,達到5231萬千瓦,佔比約80%。但我省煤電産業與周邊地區仍有一定差距,表現在:第一,中小機組偏多,佔總裝機的60%左右,這部分電源容量較小,分佈較為分散,與百萬伏電網的匹配存在一定問題;第二,受機組容量以及發電技術的影響,我省大型機組運行效益提升空間有限,目前60千瓦機組採用超臨界技術,平均供電煤耗約為310克標煤/千瓦時,而單機100千瓦機組可採用超超臨界技術,平均供電能耗可降至271克標煤/千瓦時,這樣僅僅一度電即可節煤40克標煤,相當於減少CO2排放0.112千克(噸煤發電大約排2.6噸二氧化碳),但山西省已有以及在建的百萬千瓦級單機容量大機組數量為零。現在,燃煤發電已進入雙百時代,即:單機裝機百萬千瓦及以上,電力輸送百千伏安及以上(超高壓或特高壓送電)。最近,國家批准上海申能公司籌劃建設國家級示範項目,在安徽平山電廠建設單機135萬千瓦的二次再熱超超臨界“251”機組,即,251克標煤/千瓦時。雖然是國家級示範,離推廣還有一段時間,但對我省煤電優勢的壓力、挑戰、緊迫感無疑是巨大的。為提高山西省煤炭清潔高效轉化水準,在保證電力供應總體平衡的情況下,應考慮優化電源結構,“上大放小”,配合特高壓電力外送通道的建設,積極推進超超臨界百萬千瓦大型機組建設,加速淘汰容量小、運行效益差、達標排放難的中小型機組。
製造業也是我省的傳統優勢産業之一,過去主要服務對像是煤炭的開採、掘進、洗選、焦化,這已遠不能適應供給側改革之要求。製造已進入智慧化時代,現代煤化工的成套化、鎂鋁合金的精度化要求我們必須在結構上進行調整,智慧製造離不開模具産業,應以模具産業為龍頭,在開發區建設規模化的模具製造和智慧製造産業。
國有大型企業是我省的經濟基礎,曾經為山西省的社會經濟建設起到過重要作用,結合深化轉型綜改試驗區和開發區建設,落實“三去一降一補”,結合國資國企重大改革,應發揮其感召力、聚合力、經濟實力、管理人才等優勢,圍繞調結構滿足供給側要求的轉型升級産業,向開發區聚集,儘快落地、生根、結果。
國家層面已經將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提升為能源發展的基本戰略,要求切實提高煤炭加工轉化水準,加快煤炭由單一燃料向燃料和原料並重改變。有序發展大型現代煤化工的煤炭深加工産業,延伸煤炭産業鏈,與日化、生化、鹽化耦合,無疑是我省調結構、促發展的必然選擇。
現代煤化工有別於傳統煤化工,傳統煤化工主要是指煤制化肥,煤焦化,煤焦化制電石,乙炔等;現代煤化工一般包括:煤制甲醇(一碳化工),煤制乙烯或甲醇制乙烯(二碳化工),制丙烯(三碳化工),乃至更多的産品。目前比較成熟的現代煤化工技術有:煤制油、煤制乙烯、煤制乙二醇、煤制氣等。
在煤炭深加工領域,我省現代煤化工發展速度相對緩慢,體量較小,難以形成明顯的競爭優勢。雖然我省在十二五期間安排佈置了建設一批現代煤化工項目,如,潞安煤油化電熱一體化項目、晉煤的甲醇制汽油項目、同煤煤制天然氣項目、焦煤甲醇制烯烴項目以及陽煤煤制乙二醇項目等,但無論在建設進度和産業規模方面,均已落後於周邊的內蒙古、陜西、寧夏等地區。我省煤化工發展應立足目前的産業現狀,按照“分質分級、能化結合、集成聯産”的思路,重點發展現代煤化工下游精細化學品及新型材料等高端産品,走精細化、高端化、差異化發展道路。
同時,要充分利用在晉科研所和院校的新技術、新發明優勢,為開發區建設服務。50年代末期,中央將中國日化研究所、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建設在山西,應該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與超前發展理念的,但是我們以前未能給予足夠重視。譬如煤化工的化學品無硫、無氮、無芳、無重金屬,易於合成各種高端化粧品和日化産品,但是在日用化工市場上幾乎沒有山西的品牌。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是我省開發區建設引領資源型經濟轉型改革的關鍵之年。把握經濟新方位、踐行發展新理念,需要激發新狀態、展現新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新常態、新方位、新動力方面的轉換,使我們面臨的全新面孔越來越多,是挑戰,但更是機遇。由煤到電,是一個能源轉化的過程,而煤炭深加工的現代煤化工,由煤到氣化,到碳、氫元素的重新組合,是一個化工過程,而這個化工過程是一個材料轉化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對神華寧煤煤制油示範項目建成投産作出重要指示:這一重大項目建成投産,對我國增強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是對能源安全和高效清潔低碳發展方式的有益探索,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成果。這充分説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産業體系,必須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快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習近平總書記希望不斷擴大我國在煤炭加工轉化領域的技術和産業優勢,加快推進能源生産和消費革命,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這無疑提振了山西發展現代煤化工的決心與信心!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