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在中華文化中一直是吉祥的象徵。一顆普通的葫蘆,經過“晉陽工匠”李琦的一雙巧手打磨,就能變成精美的燈飾、吉祥的擺件、別具匠心的鐘錶托架、暗藏玄機的打火機……
2019年6月,李琦的葫蘆鏤空雕刻被列為山西省太原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李琦也在傳承中創新、發展中求變,將傳統的吉祥圖樣與現代文化相結合,讓手中的“葫蘆寶貝”走得更遠。新華網 武斌/文 傅宇鵬/攝
42歲的李琦,從小就與葫蘆結下不解之緣。從他記事起,便和父親一起學著種葫蘆。看著父親在葫蘆上烙畫,他也學著父親的樣子拿著烙筆在葫蘆上作畫。一個葫蘆,一支筆,在桌子前一坐就是大半天。如今,李琦的家中儼然是一個小型“葫蘆博物館”,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葫蘆製品。新華網 武斌/文 傅宇鵬/攝
“葫蘆在過去是舀水盛酒的工具,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失去了價值。”20歲那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李琦發現葫蘆鏤空透光後的光影造型特別美,便迷上葫蘆燈製作,這一做就是20多年。“當時我就想,葫蘆作為傳統文化中‘福祿’的代表,一定還能有更大作為。”圖為李琦和父親在整理工具。新華網 武斌/文 傅宇鵬/攝
在李琦的雕刻技藝為葫蘆帶來“新生”的同時,葫蘆也成就了他的工匠精神。設計草圖、手繪圖案、用不同的刻刀雕刻、最後進行打磨……迷上葫蘆燈的李琦開始了漫長的鑽研之路,在他看來,從烙畫葫蘆到鏤空雕刻葫蘆燈,難度不是一個級別。新華網 武斌/文 傅宇鵬/攝
“葫蘆是自然生長的,不僅一個葫蘆一個樣,就是同一個葫蘆不同位置的厚度和紋理也有很大區別。”李琦説,雕刻葫蘆時必須要有精準的把握,使用不同的力度,“雕輕一點破不了壁,一旦用力過猛則會前功盡棄。”新華網 武斌/文 傅宇鵬/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