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化中國行 我在山西過大年】平定縣:民俗表演展現非遺魅力
多彩的行頭、精緻的臉譜、威風的鑼鼓……2月8日,平定西郊,由21人組成的武迓鼓隊正在變換陣型,磨合走位。
武迓鼓是陽泉市平定縣特有的民俗表演,據史料記載,武迓鼓最早可追溯到北宋熙寧六年(西元1073年)。它的表演很多都源於宋代真實的行軍戰鼓,融合説、唱、舞、打等多種形式,所有角色既是舞蹈者又是伴奏者,角色所持打擊樂器同時被視為征戰兵器。
正在表演的是經典名著《水滸傳》中“朱仝上梁山”。表演中,主要人物朱仝的扮演者身處C位,由眾多梁山好漢簇擁。表演時,動作、演陣同鼓點緊密配合,一收一放有條不紊、繁而不亂;繞出繞進,層層疊疊,錯落有致;鼓點、舞姿、演陣、劇情形成有機的結合,整套表演行雲流水,引得圍觀群眾拍手叫好。
室外氣溫很低,但一場排練下來,不少人的額頭已經滲出了密密的汗珠。“通過大家的努力,能讓更多人了解並喜歡武迓鼓,我們的付出很值得。”村民楊威説。
西郊武迓鼓藝術指導穆永茂介紹,因為具有民間武社火的風格,所以得名“武迓鼓”。它是廟會、鬧元宵活動中的重要娛樂形式。
為了讓武迓鼓既保留傳統故事情節,又適應當下人們的審美,主創人員還對演出道具等進行了創新。該項目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在一代代傳承人的努力下,如今的平定西郊武迓鼓隊伍中已經多了不少年輕的面孔。平定西郊武迓鼓第七代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郝崇儉説,西郊加大對武迓鼓的保護力度,從鼓點、曲牌、舞蹈陣法、服裝道具等方面進行改造和創新,讓其更富有時代氣息,“時代在變,演員在變,但英雄臉譜和家國情懷會代代相傳,歷久彌堅。”(山西日報記者白雪峰)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