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報紙都是“朝報”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08-07 15:40:42 | 來源: 羊城晚報 |
檔案
西方有不少人認為最早的報紙是羅馬帝國凱撒大帝在西元前59年所創建的《每日紀聞》。其實,就辦報年代而言,我國的《邸報》比《每日紀聞》大約要早一個世紀。
《邸報》又稱“邸抄”(亦作邸鈔),並有“朝報”、“條報”、“雜報”之稱。四者皆用“報”字,可見它是用於通報的一種公告性新聞,是專門用於朝廷傳知朝政的文書和政治情報的新聞文抄。“邸報”最早出現在西漢初期(約西元前二世紀左右)。
自漢、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報》的名稱雖屢有改變,但發行一直沒有中斷過,其性質和內容也沒有多大變動。隨著造紙的發明和發展,東漢年間,我國用植物纖維造了紙,《邸報》已用紙來抄寫,從而使《邸報》得到進一步發展,更便於發行和傳遞。
唐代的《邸報》由各地派駐首都的邸務留後使負責傳發。唐代宗大歷十二年(西元777年),邸務留後使改稱“進奏官”,在上都知進奏院的統一管轄下,進行《邸報》的發佈工作。因此在各種報紙起源中,“中國原始形態的報紙起源於唐代”最為可信。現存最早的報紙是如今藏在英國倫敦不列顛圖書館的敦煌唐歸義軍《進奏院狀》,距今已經1100多年了。
史料記載,《邸報》一直出版到1912年清朝皇帝退位,才停止了刊發。
到宋代時,報紙已分別有“邸報”、“朝報”、“邸抄”、“進奏院狀”、“狀報”等叫法,但“邸報”仍是其中最通用的叫法。由於《邸報》上面刊載的內容,也都是當時朝廷的大政方針、官員人事變動。因此它的發行一直受到中央的嚴格控制,而且是用手抄的。
明末時期,活字印刷術開始用於《邸報》印刷。在西方印刷術還沒有傳入之前,清朝內閣在京城東華門外設有一個專門的機構“抄寫房”,每天由報房派人去那裏抄取當天發佈的新聞,稱“宮文書”。報房人取得抄件後,再即刻排印。
而到了清代末期,《邸報》之外又有了《京報》。《京報》由《宮門抄》、諭旨和奏折三部分組成,由於奏折的字數較多,排印費時,需要在晚間才能完成其印刷裝訂,在次日發行。這種印成對折雙頁裝在一起的《京報》,已很像現在發行的日報。
新聞推薦
- 兩岸攜手工程創新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2024-11-25
- 第四屆海峽兩岸(廈門)青年企業家籃球邀請賽落幕2024-11-25
- 馬龍確定訪台,台灣球迷直呼“請假去看龍哥”!2024-11-25
- 朱立倫強調“中華民族是根、中華文化是本” 馬英九12字批賴清德“新兩國論”2024-11-25
- 青春相約·逐夢燕趙——2024首屆冀臺冰雪嘉年華暨冰雪産業推介會在張家口市舉辦2024-11-25
- 臺胞“首來族”的專屬福利——福建土樓(永定)景區免票之旅盛大開啟!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