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Observe
圖窮匕見的“台灣牌”、“政治戰”只會讓臺海更加不安
編輯: 何婧 | 時間: 2019-05-31 | 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專稿 |
近兩年來,隨著中美關係和戰略博弈陷入巨大不確定性,兩岸關係政治僵局難解,以及島內政局民意發生劇變,美國持續加大了干涉臺海和島內事務的力度。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和2018年“九合一”選舉民進黨慘敗後,在所謂“與台灣關係法”生效40年的節點上,美方與民進黨當局心懷鬼胎、各取所需的勾連配合更加緊密。美方不斷挑戰一中原則,決意在島內繼續扶植絕對聽命于美國利益指揮棒的親美代理人,塑造島內整體“親美反中”的政治氣氛,拓展“台灣牌”的效用和範圍,將這場對華“政治戰”納入“印太戰略”的具體施策。民進黨方面為維護執政地位和爭取“台獨”路線背書而竭力配合,雙方的火中取栗在造成戰略失衡的同時,也必將台灣拖入動蕩和衝突的深淵。
國務院臺辦發言人安峰山5月28日應詢指出,一個中國原則是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也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任何破壞一個中國原則的言論與行為,都無異於在動搖中美關係的根基,都不符合中美兩國的根本利益,也是非常危險的,我們對此堅決反對。再次正告民進黨當局,“台獨”是歷史逆流,是絕路。任何妄圖挾洋自重,都是徒勞的,也必將自食惡果。(資料圖片)
美方干涉力道加深,公開挑釁一中原則
近幾個月以來,美方以積極、主動、公開、綿密的姿態和手法,全方位地介入到了台灣事務的各個重要方面。
一是頻繁“面試”台灣“大選”參選人和潛力股。傳統上,台灣政客選前赴美“面試”既是一種政治溝通和某種意義上的政治“效忠”體現,正如臺大經濟學教授陳師孟所言,是公開“抱美國大腿”,也如政治係的張亞中教授所言,是承認台灣是美國的“禁臠”。從2月到5月,朱立倫、鄭文燦、林右昌、韓國瑜、郭臺銘和柯文哲等島內藍綠陣營重要政治人物接踵摩肩訪問美國,其中既有2020年台灣的“大選”競爭者,也包含綠營未來的接班人、“潛力股”。在選前敏感時刻,台灣當下或未來有意圖謀“大位”的政壇實力派集體赴美“面試”,在島內政壇掀起了示範攀比的蝴蝶效應。各方除了在臺面上下暗中較勁,也在島內政壇掀起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政治波瀾,直接影響到2020“大選”的藍綠白競爭格局。另一方面,美方對於兩岸關係、島內政治的介入和押寶也出現新的操作手法。表面上,島內政治人物訪美是主動作為,但實質上是配合美國政治利益需要而進行的一場“思想審查”和政治做秀。
台灣頻頻“抱美國大腿”(網絡圖片)
二是強力推動“台灣保證法案”。5月7日,美國國會眾議院一天之內高票通過兩個支持台灣的議案,包括眾院版“2019年台灣保證法案”(Taiwan Assurance Act of 2019)(H.R. 2002)和“重新確認美國對台灣及對執行台灣關係法之承諾”決議案(Reaffirming the United States commitment to Taiwan an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H.Res.273)。其中,“台灣保證法案”主要內容涉及要求全面升級美臺在安全、經濟和人員交流等領域關係,將“與台灣關係法”中一些模糊、保守的表述全部更改、增加為更為清晰、激進的表述,本質上就是要廢除美臺“非官方關係”的限制,實質、全面提升美臺交流合作水準,向官方承認和結為盟友的方向邁進。該法案突出集中體現了立法部門對於中美關係及其中涉臺問題的立場,也折射出美國主流政界對這一問題的“反華挺臺利美”共識。由於法案有較大可能性繼續闖關、生效,並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其危害性不可低估。如最終生效,很可能如“與台灣交往法”一樣衝擊美國涉臺政策所謂“一法三公報”的基本框架,拉動和背書美方更多背離一中原則,而向“挺臺反中”、“以臺制華”一端滑動的政策實踐。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表示,美國通過台灣有關法案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規定,是對中國內政的粗暴干涉。(資料圖)
三是製造美臺關係的“突破”和“升級”。5月中下旬,美臺雙方接連高調宣佈,先是經“充分協調溝通”,將(臺)“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更名為“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首次將“台灣”與“美國”同時嵌入其中。同時,臺“安全會議秘書長”李大維在美與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等官員會面,這是臺美斷交後雙方國安高層首長首度會晤。李還與美方官員一起與台灣太平洋“邦交國”帕勞、馬紹爾群島的官員見面,同樣是美臺關係的首次。1979年美臺“斷交”後,根據美方堅持的一中政策,“台灣”或“中華民國”字樣便不被允許出現在美國官方涉臺機構的名稱中,台灣當局領導人、行政首長和具有“主權意涵”的外事、軍事和安全事務負責人都不允許進入華盛頓和美國官方機構或會見美方現任高官,以免被認為有承認“一中一台”、“兩個中國”的意涵。然而,在“與台灣關係法”立法40週年和“台灣交往法”、“台灣保證法案”接連出臺的大背景下,美臺推動更高層級的“官方交流”乃至“準正式承認”已是箭在弦上、蓄勢待發。此前蔡當局任內已經實現了與日方雙邊窗口機構的更名、升級,當時美方拒絕了台灣的類似要求。如今,台灣得以與美國、日本等國家名稱對列,潛臺詞是這些政府默認“台灣”是島內2300萬人“政治實體”的代表和象徵,實質上將台灣當作了“準國家”來看待。而在實務層面,這樣的升級意味著,雙方溝通管道從美國國務院的台灣處升級到國安顧問乃至國務卿層級,未來處理雙邊合作事務的效率和層級會大幅提升,加速推進美臺關係。此外,美臺官員共同會見臺“邦交國”成員,更不啻于在國際多邊場合為臺當局的“合法性”和重要性背書,試圖破壞一中框架。
航經台灣海峽的美國軍艦資料圖
美方介入臺海花樣翻新,持續製造島內政治亂局
在島內,無論藍綠都有一些政治人物將美方這些“挺臺舉動”解讀為蔡英文的政策路線,特別是所謂“維持現狀”、“遠中去中”的兩岸路線背書,是力挺蔡英文和民進黨在2020年維持執政地位。無論這是出於綠營的自誇還是藍營的危機感,美方對2020台灣選舉干預之早、深、廣也是前所未有的。某種程度上,這反映了美國對當前兩岸關係融合發展大勢和島內民心思變、藍營有徹底翻轉藍綠態勢的焦慮,擔心2020年島內民眾選擇擁護“九二共識”,主張兩岸接近的領導人,中斷其製造兩岸脫鉤的長期圖謀。
蔡英文是美方“最優的次選”。美方並非看不到蔡上任三年的政治低能、行政低效和“綠色獨裁”,但在島內政治人物“比爛”的情況下,既否認“九二共識”且極力奉行“全面脫中”路線,又試圖規避大陸紅線並對美國俯首貼耳的蔡,仍是美國人目前手裏推行更符合美國利益的“維持現狀”“以臺制華”的“印太戰略”的不二人選。一方面,蔡始終堅持“遠中抗中”但不“急獨”、“公開獨”的實質為維持“事實台獨”的“維持現狀”政策,符合美國對兩岸“不統不獨不武”和逐漸脫鉤的期望,另一方面,賴清德等其他民進黨人或因過於極端,或因實力不足,尚不能得到美方的信賴。綠營之外的藍營候選人和“白色力量”的柯文哲,美方在與其接觸中始終芥蒂和忌憚于他們對兩岸交流的開放甚至熱衷姿態,因此島內政壇臺面上僅剩下民進黨蔡英文是美方心目中“最優的次選”。
台灣政局混亂,“立法院”經常上演過各種全武行,各方大打出手。(資料圖片)
台灣民眾不滿蔡當局,“五一勞工大遊行”時向蔡辦發射水火箭(資料圖)
美方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來確保民進黨蔡英文連任。去年“九合一”選舉前,“美國在臺協會主席(AIT)”莫健曾訪台稱“外部勢力散播假新聞試圖影響選舉”,與蔡當局遙相唱和,但相對曖昧的言語聲援並不足以挽救民進黨的敗局。因此今年以來,美方干涉兩岸和島內事務的力度與密度不斷提升,接連出臺軍售案、挺臺法案表明“挺臺”立場,特別是在民進黨中執會討論初選之際高層互動和更名等“突破”,顯然會被蔡英文視為“加持”;美軍艦9個月內六度穿越台灣海峽,試圖製造在臺海的“常態化存在”,也被民進黨視為為其“壯膽”;美方高規格接待的鄭文燦、李大維等人被認為是“親蔡”勢力,是為未來蔡“過境”甚至“訪問”美國鋪路。此外,AIT還暗仲介入民進黨黨內初選,要求民進黨“不要分裂”,暗示黨內要“挺蔡貶賴”。
美以平衡手法製造島內親美氛圍和政治動蕩。值得注意的是,美方雖然明暗裏襄助蔡英文,但也沒有放鬆尋找其替代者,而是通過這樣的政治干預在島內大搞平衡制衡手法。一方面,特朗普政府一改美國只“面試”國、民兩黨正式候選人的做法,廣泛接觸多名有意參選的當權派、“當紅派”和“潛力股”一視同仁,甚至開始隔代培養親美的民進黨接班人。另一方面,借政治待遇、“外交禮遇”一冷一熱的差別對待,激發島內政治人物“競相爭寵”“對美效忠”的攀比心態和寒蟬效應,營造“台灣要抱美國大腿”的輿論氛圍,迫使各方面候選人逐漸調整論述,向美方訴求靠近,至少要避免一個主張一中的政治人物執政。韓國瑜、柯文哲在美國“見鬼説鬼話”地配合演出,郭臺銘返臺後從口中講出“兩中論”,背後都有美國意志。此外,此舉有可能讓各陣營陷入勢力均衡和相互攻擊的“戰國”狀態,難以産生可以與美國討價還價甚至不服膺美國控制的政治強人;不斷撕裂島內社會、製造對立,讓偏激、狹隘的主張蓋過理性、和合的主張。長期以往,一個愈發弱亂的台灣,更難以從美國附庸的心理定位中自拔。
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近日公佈的調查顯示,島內5月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的總數為79.48點,比上月進一步下滑5.85點。從絕對水準來看,在經濟景氣、物價水準、購買耐用性産品時機、投資股票時機以及家庭經濟狀況等6項未來半年細分指標均屬悲觀(資料圖片)
圖窮匕見的“台灣牌”、政治戰只會讓臺海更加不安
不過,肯定蔡當局的兩岸政策和對美政策,只是美國近期頻打“台灣牌”的一方面戰術考慮。美方看似肆無忌憚實則焦慮不安地密集出招,事實上是將此作為進一步挑戰一中原則,加大對華圍堵遏制的“政治戰”的重要一環,在蔡當局予取予求的配合下,必然給臺海和島內帶來更多動蕩不安。
美方更加公開、積極介入臺海,更為清晰、強硬地挑戰一中原則。根據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以及美國的“與台灣關係法”,美國政府已經明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跟台灣只是保持非官方的文化和經濟領域的一些往來。但“修正主義”的特朗普上任之初,就叫囂“一中政策可以交易”。近期美國政軍界對臺海的公開、積極介入,已經大範圍乃至實質性地超過了“非官方”範疇,是要事實上將中美長期在“一中政策”和一中原則上的模糊分歧間接地公開化、清晰化,為更加實質性地挑戰、破壞一中原則鋪路。5月中旬,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在其推特賬戶稱美方“一中政策不等於中國的一中原則”,而這顯然正在成為美方跨黨派的政治共識。美方通過法案著力推動的美臺高層互訪和對口事務機構的更名升級,包括此前蔡英文過境美國時訪問聯邦政府下屬機構、在隸屬美國政府的裏根圖書館公開演講,民進黨籍的鄭文燦訪美得以進入白宮和國務院受到高規格接待和雙方國會、高官互動和二軌溝通的常態化、臺面化,都是投機、模糊地從一些具有敏感意涵但又不具備即期效益或實際功能的“官方交流”項目開始,對臺方施以“小恩小惠”,又不至於公然觸碰大陸一中原則紅線。從而切香腸式地製造美臺關係“升級”的既定政治結果,不斷侵蝕和挑戰一中原則,以圖漸進實現台灣與大陸的脫鉤和美方對台灣的絕對控制。讓兩岸脫鉤,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並逐漸讓台灣投入美國彀中,不但符合美國的長期戰略利益,也是對中國的主權和主張的政治規範的挑戰。無論是“一中政策”還是臺海現狀,美國人希望按照自己的利益、需要和偏好來塑造,而拒絕在中國搭建的傳統和框架內行事,在遏制中國崛起的同時,也要防堵中國在區域和國際上主導話語權。
5月30日下午,國防部舉行例行記者會,國防部新聞局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表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的命運不容他人保證。(宣琦 攝)
台灣在中美戰略博弈中選邊站,美方加大“長臂”干涉,勢必導致區域的戰略失衡和危機。美方層層加碼不斷升級的做法,體現了其對中國事務的干預更深層次發展。在“印太戰略”成為美國戰略主軸的語境下,操作“台灣牌”的對華“政治戰”,是特朗普目前對華在貿易、規則、能源、輿論、情報和高科技等領域開闢的戰場之外,所發動的另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當前,“台灣牌”和“貿易牌”是相互策應的平行戰線。美國對華政策正在突破“接觸、遏制”的“交往主義”二元模式,開始進入到包括塑造對美有利的“軟制衡”環境和約束中國的各種規則,以及加大軍事準備、外交圍堵和經濟高壓的“全面競爭”立體維度。因此,“台灣牌”既為其他領域的博弈增加了迴旋空間,也是在開闢新的戰線。在中美經貿摩擦和相關談判進入微妙敏感的時間點,美方通過行政談話、立法動議、軍方表態等方式,公開宣稱把台灣納入“印太戰略”並建立對話機制,事實上是赤裸裸地將台灣視為中美博弈棋局的一顆棋子,美方要保障的不是台灣的安全,而是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利益,併為美國介入臺海乃至整個東亞提供支點。而蔡當局堅定選邊站,甚至主動隨美國長鞭起舞,將台灣的安全利益綁在美國的戰略戰車前端,其一系列“去中國化”、“綠色獨裁”、“反中抗中”的政治操作,以及近來主動制裁華為等陸企向美方納“投名狀”,不但持續衝擊兩岸的政治互信互諒,製造民族仇恨和裂痕,一個不公開挂名的“美臺聯盟”的浮現,更會直接造成東亞區域的戰略失衡和臺海的衝突和危機。因此,無論美國還是民進黨蔡英文,以“反中”為旗幟抱團取暖,火中取栗,其實無異於飲鴆止渴。
(作者劉匡宇,係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文章僅代表本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