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臺青:看見新時代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之美

我叫陳怡蓁,來自台灣澎湖。2016年至今,我在大陸求學的這幾年裏,有幸看見了新時代中國的種種美好。其中,人們對於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奮鬥讓我倍受感動。

 

臺青:看見新時代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之美

 

我在內蒙古目睹了遼闊無際、綠意盎然的大草原(作者供圖)

 

2022年9月,作為第十九屆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內蒙古(東線)分營的成員,我首次來到內蒙古,心中充滿了新奇、興奮和震撼之情。一方面由於我從小生長在南方沿海地區,這次有機會親眼目睹遼闊無際、綠意盎然的大草原,不由得備感興奮;另一方面則是在了解了內蒙古生態保護政策及具體舉措之後,我的讚嘆發自肺腑。據介紹,長期以來,內蒙古以綠色發展、保護環境為方針,在構築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任務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將內蒙古視為祖國的“萬里綠色長城”。當我行走在內蒙古大地,親眼看見了額爾古納濕地的水草豐美、地綠天藍,各種珍稀動植物棲居於此,見證了大興安嶺停伐紀念基地的“最後一棵樹”和一碧萬頃的原始森林,欣賞了奧洛契莊園中由農作物種植形成的“太極圖”,我不由得為這些美好發出由衷的讚嘆。內蒙古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令我真切地感受到山清水秀的背後,是人們尊重自然規律、珍視生態環境所收穫的獨一無二的美好。  

 

2023年7月,我通過福建省“揚帆計劃”赴漳州市文化和旅遊局實習,參與了在華安縣高安鎮坪水村舉辦的“文旅發展大會暨四季全時▪親水文化季”,深刻體會到了當地尊重自然的高品質發展理念。坪水村近年來一直致力於美麗鄉村建設,在全村齊心協力對居住環境進行了根本性治理之後,極具特色的古村落得以完好保留。村民在維護鄉村風貌和自然環境的同時,通過發展多元文旅産業實現增收,促使環境保護與增收致富達成雙向平衡。坪水村先後獲得“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國家森林鄉村”、“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等美譽。我深深感悟到,正是因為當地人深知良好的生態環境才是一切經濟社會發展的根基,善待環境就是善待自己,所以坪水村才會這樣的美好。

 

臺青:看見新時代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之美

 

作者拍攝的大興安嶺停伐紀念基地(作者供圖)

 

在北京學習的這幾年,我見證了秋冬的天空從鉛灰色逐漸變為湛藍色,空氣品質不斷提升。我還發現,公路上愈來愈多的新能源汽車替代了燃油汽車成為大眾交通工具,“煤改電”工程建設改善了居民採暖設備“耗能”和造成環境污染的弊端,加大工業排污的監管力度促使更多企業有意識地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可以想見,在未來,保持良好的空氣品質必然是所有民眾堅守的共同目標,因為它不僅為人們的身體健康送上保障,更能成為凈化心靈的源泉和動力。

  

誠然,追求社會經濟持續發展,藉以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古往今來未曾改變的理想信念。但當我們回顧昔日、把握當下、展望未來之際,才能真摯地感悟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是促進國家與社會得以永續發展的不二法門。在新時代、新使命、新征程背景下的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深刻認識到人與自然自始至終是命運共同體,深知“取之於自然、回饋于自然”的真理,他們正在為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共創人類文明新形態而努力奮鬥著。

 

臺青:看見新時代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之美

 

保持著原始本真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生態系統(圖片來源:內蒙古日報)

 

回顧幾年來參與多項兩岸交流活動的經歷,我了解到大陸對於環境保護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更由衷地感受到生態文明建設逐步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核心精神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在新的一年裏,期望人類、社會、自然三者能夠以更加和諧的方式存續,而守護祖國大地的青山綠水則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義務與責任。攜手促成生態文明思想及實踐達到嶄新的高度,想必是在不久的將來可以預見的美好情景。(作者:陳怡蓁)

看,這就是美麗中國的生態答卷

2023-12-29

2023年,中國持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在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中交出答卷。

 

看,這就是美麗中國的生態答卷

 

這是在海拔8400米左右高空拍攝的珠穆朗瑪峰和喜馬拉雅山脈群山(5月2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看,這就是美麗中國的生態答卷

 

10月19日,遊人在攀登西嶽華山蓮花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張嵐 攝)

 

看,這就是美麗中國的生態答卷

 

江蘇無錫運河主航道與運河公園景色(無人機照片,12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磊 攝

 

看,這就是美麗中國的生態答卷

 

3月14日,在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浦陽江同樂段,工作人員乘船打撈水面漂浮物(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看,這就是美麗中國的生態答卷

 

8月16日,遊客在貴州省安順市黃果樹瀑布景區遊覽(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陳熙 攝)

 

看,這就是美麗中國的生態答卷

 

5月14日,李秀雄一家和工人走在四川省榮縣東興鎮長興林場(無人機照片)。25年來,李秀雄一家三代接力植樹造林,讓3000畝荒山變林海。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看,這就是美麗中國的生態答卷

 

10月7日,市民在陜西西安雁南公園內駐足觀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看,這就是美麗中國的生態答卷

 

8月13日,在浙皖兩省交界處的清涼峰野外博物館,環保志願者向小朋友講解生態環保知識。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看,這就是美麗中國的生態答卷

 

3月14日在安徽省黃山市歙縣霞坑鎮石潭村拍攝的雲海景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樊成柱攝)

 

看,這就是美麗中國的生態答卷

 

陜西省漢中市略陽縣郭鎮譚家莊村綜合治理後的梯田(4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劉新華 攝)

 

看,這就是美麗中國的生態答卷

 

8月7日,鷺鳥在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郯城街道水稻田間飛舞。新華社發(張春雷 攝)

 

看,這就是美麗中國的生態答卷

 

9月15日,在內蒙古烏梁素海湖面上,河湖濕地水環境保護與修復技術研究團隊成員乘坐快艇去採集湖水樣本(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看,這就是美麗中國的生態答卷

 

這是四川天府新區興隆湖上的健身步道(10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夢馨 攝

 

看,這就是美麗中國的生態答卷

 

4月6日,遊客在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賽裏木湖畔拍照留念。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看,這就是美麗中國的生態答卷

 

這是6月12日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東北部拍攝的烏拉蓋草原(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看,這就是美麗中國的生態答卷

 

10月31日,在上海松江區新橋現代農業園區拍攝的露珠。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看,這就是美麗中國的生態答卷

 

新疆那拉提草原上綻放的野百合(3月29日攝)。新華社發(劉鈺沁 攝)

 

看,這就是美麗中國的生態答卷

 

位於寧夏中衛市沙坡頭騰格裏沙漠邊緣的治沙林帶與沙漠交匯處(9月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看,這就是美麗中國的生態答卷

 

8月1日,兩頭麋鹿在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活動。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

 

看,這就是美麗中國的生態答卷

 

羊群在新疆裕民縣巴爾魯克山南坡的冬牧場上覓食(2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看,這就是美麗中國的生態答卷

 

在貴州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的黑葉猴幼猴(4月30日攝)。新出生的黑葉猴毛色呈金黃色,幾個月後逐漸變成黑色。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看,這就是美麗中國的生態答卷

 

4月13日,西太平洋斑海豹在遼寧盤錦三道溝海域的灘塗上休息。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看,這就是美麗中國的生態答卷

 

青海三江源國家公園可可西裏管理處索南達傑保護站隊員才仁多傑在給被救助的藏羚羊幼仔喂奶(7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看,這就是美麗中國的生態答卷

 

7月5日,在湖北武漢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館,世界第一頭在全人工環境中成功繁育的長江江豚“淘淘”迎來18歲生日。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

 

看,這就是美麗中國的生態答卷

 

這是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分界洲島附近海域拍攝的小丑魚(5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展開全文

新時代,我在中國|中國會比你想像的還要好

2024-01-04

新時代,我在中國|中國會比你想像的還要好_fororder_截圖錄屏_選擇區域_20240104153707

 

來自埃及的亞克索來曼(Akmal Soliman)目前擔任銀川富力萬達嘉華酒店總經理。來華近十年,中國營商環境日新月異的變化令他感受尤為深刻。

 

“中國一直是我理想的目的地之一,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非常吸引我。這裡每一天都有進步,我需要時刻睜大眼睛,才能時刻跟上中國發展和進步的步伐,”亞克説道。

 

亞克自稱半個中國人,在他眼裏,中國是“最高水準的成功和發展的最佳範例”,因為中國在向現代化邁進的同時仍然堅守了自己的文化。

 

他鼓勵更多外國朋友來中國走走看看,“一切都會比你想像的順利,甚至比你想像的還要好。”

 

觀看視頻,聽這位資深酒店經理講述他觀察到的中國發展與變化。

 

《新時代 我在中國》系列視頻聚焦在華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講述他們在新時代中國的體會、感受和故事。

展開全文

新時代,我在中國 | 山水披綠紗,引來德企大當家

2024-01-03

新時代,我在中國 | 山水披綠紗,引來德企大當家_fororder_截圖錄屏_選擇區域_20240103154427

 

來自德國的柯雪婷(Kerstin Kaehler)已在華生活二十餘年,她對中國的發展成就讚不絕口,認為這歸功於中國對於新知識、新思想和國際合作的開放態度。

 

柯雪婷表示:“如果中國人不具備對新技術的納新能力和務實精神,這個國家就不可能像現在一樣強盛。”

 

在青島生活、工作的七年中,她見證了中國與日俱增的環保意識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堅定決心。

 

她説:“生態文明建設在青島西海岸新區的發展中佔據著重要地位。”

 

作為青島德國企業中心的總經理,柯雪婷帶領團隊架起了中德企業溝通之橋。他們通過分享本地的資源網絡為入駐中心的德國公司和外資企業提供切實幫助。對於有意開拓德國市場的中國企業,他們也會提供支持。

 

觀看視頻,了解這位“洋管家”的中國故事。

 

《新時代 我在中國》系列視頻聚焦在華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講述他們在新時代中國的體會、感受和故事。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