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立秋後的銀杏樹與水果糖——臺胞在滇西的悼念與致敬

又到一年的九月十八日,舉國同殤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這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也標誌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起點。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裏,我又回想起了不久前去滇西悼念抗戰先烈的那段刻骨銘心的經歷。

 

立秋之後的滇西,有點涼,風收攏了夏的鋒芒。天光薄,雲低得仿佛要貼住屋檐,高黎貢山在晨霧裏把輪廓遞給每一個抬頭的人。秋日裏,我抵達雲南騰衝,開啟了對滇西抗戰先烈的悼念與致敬之旅。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並將矛頭直指緬甸,企圖從陸上封鎖中國戰場的西南後方——雲南,進一步孤立中國。為保衛滇緬公路這條抗戰“生命線”,同時對英軍盟友予以支持,1942年3月,十萬中國遠征軍從雲南畹町走出國門,入緬對日作戰,掀開了我國抗戰史上悲壯的一頁。遠征軍官兵們來自祖國各地,入伍時大多不到30歲。他們殲滅了約4.7萬日軍,收復了滇西8萬多平方公里的國土。

 

立秋後的銀杏樹與水果糖——臺胞在滇西的悼念與致敬_fororder_雲南騰衝國殤墓園小團坡上矗立的遠征軍墓碑。新華網記者 肇蕾 攝_副本

 

雲南騰衝國殤墓園小團坡上矗立的遠征軍墓碑。新華網記者 肇蕾 攝

 

國殤墓園的門額沉靜,石刻的筆力把時間按在正中。天空灰得像哭過,雨聲很大,仿佛整個天空都在為這些英烈哀悼。國殤墓園位於雲南省騰衝市騰越鎮,1945年7月7日建成開放,是為紀念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騰衝收復戰陣亡將士而建的紀念陵園。1942年,滇緬公路被切斷,滇西成了抗戰最前線。1944年,中國遠征軍發起反攻,用“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犧牲收復了騰衝。

 

立秋後的銀杏樹早早顯出一圈淡黃,像信紙邊緣被指腹來回摩挲後的微卷。走進國殤墓園,那鐫刻著10萬多個遠征軍將士名字的名錄墻,震撼人心。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是一位熱血青年為了國家和民族,義無反顧投身抗戰的英勇身影。立在國殤墓園中山丘上的一座座石碑,看似一道滇西宏偉的無形堡壘,保衛著我們的家園。碑列如陣,許多碑面已經模糊,仿佛只剩年月的刻痕,不見清晰的姓名。我站在一排墓碑前,忽然意識到,所謂“無名”,並不是沒有名字,而是把名字寫進了山河。

 

在墓園裏,還有一些在滇西反攻中作為盟軍與中國遠征軍一起作戰的美軍士兵的紀念碑。講解員講起那段並肩作戰的歲月説,滇西作戰中,中外將士曾在同一條補給線與生死線之間往返。我想,我們紀念先烈的真正意義或許正在於此:當我們抬頭看山與碑,不只是在回望一個國家的抗戰史,也是在傳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從騰衝前往保山市的龍陵縣,這裡的松山抗戰舊址是滇西抗戰主戰場之一。松山高踞于怒江峽谷西岸,因扼守滇緬公路咽喉被稱為“東方直布羅陀”。對於中國軍隊來説,必須先攻克松山,才能打通滇緬公路,打通運輸命脈,掌握反攻主動權。

 

山路在脊背上摩擦出曲折,立秋雨霽後的怒江一片青色,奔聲入谷。田畔被點燃的稻草垛像一堆堆守夜的火。導遊在車上輕輕叮囑:“去松山,記得帶點糖,孩子們喜歡甜的。”這句話像一根細小的刺,慢慢扎進心裏,那是因為在松山倒下的,有一群還未來得及長大的孩子。糖,是人間最樸素的溫柔。

 

到松山抗戰舊址時,我從背包裏摸出那包糖。它原本很輕,輕得像清晨的露水,可一到松山,它忽然變得很重,重得像被迫提前結束的課本、未點燃的生日蠟燭,和一次再也來不及的午後放學。水果糖包裝紙在掌心細碎作響,像久遠的點名簿被風翻過的頁角,也像是一封遲到八十年的家書。

 

立秋後的銀杏樹與水果糖——臺胞在滇西的悼念與致敬_fororder_中國遠征軍雕塑群,位於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松山戰役舊址。新華網記者 肇蕾 攝_副本

 

中國遠征軍雕塑群,位於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松山戰役舊址。新華網記者 肇蕾 攝

 

我把這包遲來的糖輕輕放在娃娃兵方陣的雕像前,聽解説員講起被山雨洗過的陣地、被硝煙熏黑的工事,和未成年的孩子們被迫面對戰爭時的殘酷。胸口那股沉悶一直往上涌——悲憤、歉疚、難受,一層一層壓過來,莫名有點喘不上氣。我知道這包糖已換不回這些娃娃兵的青春,也換不回他們該有的頑皮與貪嘴,可在這一刻,它就像一枚小小的勳章,把“孩子”這個身份鄭重別回他們胸前。我站在這群娃娃兵的雕像前,這些親眼所見的震撼與巨大的悲痛,讓我似乎明白了這包糖的重量,它不只是一點甜,更是一場歷史見證中不容忘卻的記憶和敬意。它的重量,是把紀念從宏大敘事帶回人間體溫,是把抗戰勝利從盛大儀式寫回萬家燈火。

 

從前的我,只在翻閱歷史書時從紙面上了解抗戰,但這次滇西親眼所見的現實,我親身感受到的是一份共情的傷與疼。九一八事變,是國殤,是警鐘,更是激勵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抗戰勝利的美好在騰衝與龍陵並不抽象:如今滇緬公路的舊線已化為新路,車水馬龍,入夜,人間煙火連成星河。抗戰的勝利,讓日常回到人們之間,能相見,能安眠,能把“明天”當作理所當然。

 

立秋後的銀杏樹與水果糖——臺胞在滇西的悼念與致敬_fororder_918_副本

 

我是一名台灣人,台灣同樣有著驚心動魄的抗日故事。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週年,不應只在某一側的岸上迴響,而應在兩岸同聲相應、同心相念——一起在國殤紀念碑前低頭,一起在松山風口肅立;一起把先烈的名字念得更穩,一起把孩子的笑聲留得更久。我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兩岸文化行走的書寫者。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願我們在共同記憶中彼此理解,在共同願景中彼此成全;願我們把抗戰勝利寫進日常,把和平寫進骨頭,把紀念寫進下一代的教育裏;願我們把“小我”串進“大家”;願我們把此化作當下的責任與擔當,兩岸同胞攜起手來同心同行、共建家園、共築中國夢。當海風與山風在同一片天空裏交會,我們就會聽見,那從歷史深處傳來的回答:山河無恙,人間皆安。(作者:謝雅卉)

台灣輿論盛讚九三閱兵 痛批賴清德背叛歷史謀“獨”挑釁

2025-09-05

青山埋忠骨,熱血昭日明。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以盛大閱兵儀式,同世界人民一道紀念這個偉大的日子。台灣島內輿論對此高度關注,並盛讚九三閱兵,相關話題引發熱議。

 

台灣輿論盛讚九三閱兵 痛批賴清德背叛歷史謀“獨”挑釁_fororder_1

 

此次紀念活動的主題是“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島內熱議最多的是如何面對抗戰的真實歷史,和平對於中華民族、台灣同胞的巨大意義,以及台灣要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在天安門廣場參加紀念活動的中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表示,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滅國之戰,是我們共同的歷史,不分省籍、不分黨派。她説:“我始終堅信,歷史不能被遺忘,更不容扭曲。”中國國民黨前副主席郝龍斌指出,偉大的抗戰勝利,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頁。歷史提醒我們,戰爭帶來的是無可挽回的災難,唯有堅持和平,才是永遠的正道。

 

中評社發表社論指出,抗戰是共同歷史,紀念抗戰是最基本的人性良知與民族認同。閱兵場上,挺拔的軍姿是民族的脊梁。在推進兩岸統一的進程中,需有越來越多像洪秀柱這樣勇於與“台獨”勢力作鬥爭的人,他們也是脊梁。正如閱兵式上響起的《和平頌》,那些震撼世界的裝備展示,最終都要落腳于一個樸素的真理:強大的國防,是和平最可靠的盾牌。

 

“希望兩岸要往和平方向走,汲取戰爭的殘酷和教訓。”前台灣大學校長管中閔表示,透過紀念活動可以讓大家了解戰爭的殘酷和可怕。兩岸都是中國人,如果發生衝突就是內戰,是自己人打自己人,是最讓人痛心的戰爭形式。這是海峽兩岸中國人都不願意看到的事情,絕對是可以避免的。

 

在九三閱兵現場,多位台灣同胞都表示,當現場提到“統一”時,周圍觀眾的情緒都特別強烈,大家都自發鼓掌歡呼,還有的揮舞著國旗。中時新聞網發表評論文章指出,徹底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民心所向,決心之堅前所未有,這是九三閱兵釋放出的一個重要訊息。《中國時報》董事長王豐表示,“兩岸同胞都將國家統一、民族復興視為共同努力奮鬥的目標”。

 

台灣輿論盛讚九三閱兵 痛批賴清德背叛歷史謀“獨”挑釁_fororder_圖4

 

近日,台灣退役將領張延廷對大陸閱兵活動的分析衝上了網絡熱搜。張延廷指出,解放軍的閱兵展示令人深感震撼,台灣同胞對此最大的感受是:大陸力量的增長,再次重擊“台獨”,必將更好維護兩岸和平。台灣的未來在於祖國完全統一,民進黨當局妄想的“以武謀獨”是死路一條,“倚外謀獨”也絕無可能。

 

台灣《旺報》發表社論表示,大陸舉行九三閱兵,除紀念戰爭中犧牲的3500萬軍民同胞,除宣揚“勿忘國恥、強軍興國”的歷史意義外,更具有展現軍事硬實力與朋友圈軟實力兩大戰略力量之意。中時新聞網發表署名文章《大陸九三閱兵 從小米加步槍到無人戰場》指出,大陸在9月3日舉行的閱兵讓人門見證了一支從小米加步槍到無人戰場跨越式進步的軍隊。至於台灣,想以戰爭來取勝解放軍的可能性越發不可能。如何聽取大陸以軍力展示來保障世界和平的宣言,共同營造兩岸和平,才是正確的道路。任何對大陸的挑釁行為,最終只會帶來毀滅,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的話。

 

台灣輿論盛讚九三閱兵 痛批賴清德背叛歷史謀“獨”挑釁_fororder_2

 

在這個舉國歡慶、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的日子,賴清德之流卻要尋求挑釁,大放厥詞,美化侵略,煽動對立對抗。賴清德3日發文,除了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週年的關鍵日子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日”外,還對“日本侵略中國”等關鍵事實避而不談,通篇不見“抗日戰爭”“日本戰敗投降”等詞彙;對於大陸舉辦相關紀念活動,台灣陸委會稱,“中國共産黨對抗戰毫無貢獻”。賴清德之流的言論完全喪失民族立場,公然挑戰正義良知,嚴重傷害兩岸同胞感情,充分暴露“台獨”分裂勢力背叛歷史、背叛民族、褻瀆先烈、泯滅良知的醜陋面目和邪惡本質,引發島內輿論撻伐和痛斥。中國時報以《紀念抗戰勝利 兩岸共同歷史》為標題發表社論説,抗戰是全中國人民的生存之戰,抗戰勝利當然值得全中國人民慶祝。要質疑的是,為什麼今天的賴清德當局不肯承認抗戰勝利?賴清德連史實都要扭曲,還有何史觀可言?

 

曾經在現場參加過兩次閱兵活動的台灣青年王炳忠在自已的媒體賬號發文表示,今時今日大陸的富強,包括九三閱兵展示的軍力,都不再是台灣的威脅,而是我們的靠山,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台獨”不可行。台灣網紅“館長”陳之漢説:“如果你是民進黨、青鳥,看完大陸九三閱兵之後,就會覺得萬念俱灰。但是,你如果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就會無比驕傲。九三閱兵之後,世界再也沒有人敢欺負中國。”台灣眾多網友留言表示,“作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今天真的很驕傲”“身在台灣省的中國人,共同紀念中華民族抗戰勝利,中華民族永遠昌盛”“儘管政治體系不同,依然為了中國人民跟中國的強大而驕傲”。無懼台灣陸委會關於“不要呼應大陸所謂‘統戰’宣傳,尤其是九三閱兵”的威脅恐嚇。舒淇、伊能靜、吳奇隆、楊宗緯、文淇、吳慷仁、顏人中等多名台灣藝人也紛紛在社交平臺轉發央視新聞貼文,表達銘記歷史、紀念英烈、珍視和平的心聲。

 

台灣輿論盛讚九三閱兵 痛批賴清德背叛歷史謀“獨”挑釁_fororder_3

 

正如閱兵儀式上受閱飛機懸挂的條幅所書寫的那樣: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只要是秉持正義、熱愛和平、希望發展的兩岸同胞,就一定會堅定站在歷史正確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一邊,賡續愛國傳統,秉持民族大義,維護勝利成果,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山河同一脈,眾志中華情。只要兩岸同胞攜手同心,祖國統一、民族復興的美好未來定能早日到來。(作者:左鎮)

展開全文

參觀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 馬庫斯以行動揭開歷史真相

2025-08-10

8月7日,法國友人馬庫斯和好友士傑、鐘灝松參觀了位於哈爾濱市平房區的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三人全程神情凝重。

 

參觀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 馬庫斯以行動揭開歷史真相

 

馬庫斯表示無法接受他所看到的一切:“我們一直認為科學家應該是治愈世界的人,可他們多年研究的結果卻是去從事犯罪行為、殺害他人,這真的讓人無比悲傷和厭惡,每一個對這件事(七三一部隊暴行)一無所知的西方人都應該有一些羞恥感,我為他們感到羞恥。”

 

參觀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 馬庫斯以行動揭開歷史真相

 

“在中國每個人都知道,世界其他地方需要了解,這就是我們曾試圖打開的那扇門,我們也學到了很多新知識,而日本軍隊所犯下的暴行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參觀完畢後,馬庫斯和士傑、鐘灝松一起用中文、英文、法文在留言板上寫下了“和平與正義”。

 

參觀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 馬庫斯以行動揭開歷史真相

 

參觀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是馬庫斯一行在中國的第一站,接下來他們還將到北京、南京、杭州、上海等地尋訪參觀。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前夕,一場特殊的捐贈儀式于法國當地時間8月4日下午在中國駐法國大使館舉行。法國友人馬庫斯·德雷特斯向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無償捐贈其外祖父羅傑·皮埃爾·勞倫斯生前收藏的618張歷史照片。這些照片真實記錄了中國百姓飽受日本侵略者摧殘的殘酷場景,更揭示了日本侵華戰爭的歷史真相。

 

經鑒定,照片均為明膠銀鹽黑白相紙,洗印于20世紀30至50年代。其中關於淞滬會戰的照片數量龐大、視角多元,已被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永久收藏。照片充分展現了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付出的巨大民族犧牲,對進一步推動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研究具有史料價值。

 

(總臺記者 王海樵 張耿生 穆冠豪)

展開全文

【兩岸新發現】台灣青年回望滇西抗戰歷史 深情緬懷抗日英烈

2024-09-20

1944年9月14日,中國遠征軍成功殲滅了盤踞在騰衝的日軍,使騰衝成為中國淪陷區中首個被光復的城市。台灣青年蘇允愷的外公就是一位曾經參加滇西抗戰的老兵。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後代,蘇允愷帶著對歷史的敬畏和對先輩的緬懷,來到雲南騰衝,參加“銘記歷史·緬懷忠烈”——滇西抗戰暨騰衝光復80週年紀念活動。他步入滇西抗戰紀念館,聆聽英雄的故事,在國殤墓園,凝視著莊嚴肅穆的墓碑,仿佛走進了滇西抗戰的那段崢嶸歲月。

展開全文

紀念抗戰勝利80週年,日本不思悔改!賴清德當局媚日無底線!

2025-09-01

日前,日本政府通過外交渠道呼籲歐洲和亞洲各國不要參加9月3日將在北京舉行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紀念活動,理由是此次活動過度聚焦歷史、反日色彩濃重。

 

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以3500萬以上軍民傷亡的慘重代價,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忘卻歷史,意味著背叛。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為的是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這是對歷史的負責,是對未來的期許,昭示著中華民族反對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意志,昭示著中國永遠做中華民族文明成果與人類和平事業的堅守者和對歷史正義的捍衛者。

 

紀念抗戰勝利80週年,日本不思悔改!賴清德當局媚日無底線!_fororder_捕獲.JPG

 

20多位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以及一些國家議長、政府副總理、高級別代表、國際組織負責人、前政要將出席紀念活動,這充分體現了各國對中方舉辦此次紀念活動的高度重視,對中國抗戰歷史貢獻的普遍認可,以及對中國的友好情誼。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抗日戰爭是一場全體中華兒女眾志成城、同仇敵愾、反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正義之戰。日本的侵略行徑給眾多國家帶來了沉重災難,這是不容抹殺更不容歪曲的史實。然而,日本政府對中國舉辦的紀念活動説三道四,歪曲抹黑,混淆視聽,甚至還要拉攏其他國家共同反對中國舉辦紀念活動,性質極其惡劣。日本政府不但不對侵略戰爭悔過,還肆意篡改日本歷史教科書、美化侵略行徑,否認南京大屠殺、強徵“慰安婦”等罪行,其政客參拜靖國神社,甚至為當年的戰爭罪犯翻案招魂,嚴重傷害了戰爭受害國人民的感情,也導致很多日本年輕人不了解那段歷史。這些事實充分説明日本政府至今仍未真正反省侵略歷史、正視侵略歷史。更有多位學者指出,更需警惕的是日本以“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為藉口染指介入臺海,企圖遏制大陸、圍堵大陸的狼子野心。

 

紀念抗戰勝利80週年,日本不思悔改!賴清德當局媚日無底線!_fororder_捕獲1.JPG

 

日本右翼勢力動作不斷,一直在不遺餘力掩蓋洗白侵略罪行,台灣島內的民進黨當局卻在趨炎附勢、助紂為虐。8月15日,是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紀念日。台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當天在社交平臺發文,特意將這一重要歷史時刻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日”,刻意避開“日本侵略以及中國抗戰勝利”的表述,只字未提“抗日戰爭、日本戰敗投降”等,僅以“終戰”代替。民進黨當局還公然恫嚇阻止包括國民黨抗日老兵、台灣公職人員等在內的台灣同胞出席大陸相關紀念活動,叫囂“勿受誘惑”“依法裁罰”。

 

今年是台灣光復80週年。我們重溫兩岸同胞同仇敵愾、共禦外侮的集體記憶,夯實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更能深刻體認到,分裂是中華民族之害,“台獨”是兩岸同胞之敵。賴清德當局歪曲歷史,褻瀆抗日先烈,刻意淡化、否認抗日戰爭及台灣光復的歷史意義,是典型的數典忘祖、民族敗類,嚴重挑戰中華民族的歷史共識,嚴重傷害兩岸人民情感。兩岸人民決不原諒賴清德之流刻意淡化、否認台灣光復的歷史意義,也決不允許任何人任何勢力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

 

賴清德企圖篡改台灣抗戰歷史,幫助日本侵略者掩蓋戰爭罪行、逃避歷史罪責,粉飾日本侵略戰爭,其取媚討好日本的不可告人的卑鄙行徑令人髮指。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日前批評稱,賴清德完全喪失民族立場,刻意無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實,以偷換概念、混淆是非來歪曲二戰歷史,其鼓吹“民主對抗威權”虛假敘事,本質是“以武謀獨”“倚外謀獨”。台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痛批,賴清德刻意淡化抗戰歷史,媚日忘本。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在臉書發文痛批,賴清德避談“抗戰勝利”,根本是日本遺民心態,不敢面對抗戰史實、不敢承認台灣光復的歷史,不配做台灣地區領導人。據島內媒體報道,賴清德的民調支持率已跌破三成。無論是試圖抹去歷史傷痕,還是在民生問題上的無所作為,都正在消耗民眾的信任。公道自在人心,任何背叛歷史、傷害民族感情的勢力,終將被人民所唾棄。

 

紀念抗戰勝利80週年,日本不思悔改!賴清德當局媚日無底線!_fororder_捕獲2.JPG

 

眾所週知,台灣被日本殖民統治長達半個世紀,毫無人性的日本侵略者殘忍殺害了數十萬台灣民眾,掠奪台灣資源,壓榨台灣同胞,日本殖民者在台灣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但台灣同胞從未屈服。在抗日戰爭期間,廣大台灣同胞奔赴大陸加入抗戰,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的犧牲與貢獻。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的勝利。沒有抗戰勝利,就沒有台灣光復。這一歷史事實不容任何人扭曲,更不能遺忘。

 

日本唯有正確認識和對待歷史,對歷史所犯下的戰爭罪行真誠反省道歉,同軍國主義徹底劃清界限,切實尊重中國等受害國人民的感情,這樣才能取信于亞洲鄰國和國際社會,中日關係才可能實現健康穩定發展。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産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終結。80年前,中國人民憑藉堅強意志徹底戰勝了侵略者,如今,我們更有堅定決心、強大能力痛擊那些諂媚侵略者的“台獨”分裂者,粉碎一切“台獨”分裂圖謀。(作者:言未央)

展開全文

抗戰歷史不容歪曲 勝利榮耀同屬兩岸

2025-09-08

在舉國歡慶、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之際,賴清德卻大放厥詞,美化侵略,煽動對立對抗,引發島內外一片譁然和批評。島內外專家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抗戰勝利是兩岸共同的榮耀,紀念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80週年,不是要挑起仇恨,而是要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賴清德的言論,挑戰的是正義與良知,嚴重傷害了兩岸同胞感情,充分暴露出“台獨”分裂勢力背叛歷史、背叛民族、褻瀆先烈的邪惡本質。

 

連日來,台灣社會各界人士舉行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八十週年紀念活動。與會人士紛紛表示,當前,民進黨當局不願意正確面對抗戰勝利和台灣光復的歷史,賴清德更是用“終戰”而非“抗戰”的字眼,刻意媚日,無視兩岸同胞為了民族解放、台灣光復所作的犧牲和貢獻。然而歷史不容扭曲和遺忘,凡是中華兒女都不應該遺忘日本侵略的這段歷史。

 

世新大學講座教授 遊梓翔:“終戰”就是輕描淡寫地説戰爭結束了,就淡化了侵略者的責任。第二他是想切割兩岸,你們大陸説“抗日”,我們台灣不説“抗日”。無論他是為了討好日本,還是想切割兩岸,賴清德都是在扭曲歷史、愧對先烈。

 

台灣青年聯合會理事長 何溢誠:賴清德和日本右翼分子的意識形態其實是差不多的。明明是抗戰勝利,台灣重回中國懷抱,可是他卻講成日本“終戰”。抗戰勝利的紀念日就代表台灣被日本佔領五十年後再重新回到中國的懷抱。這本來就是我們兩岸中國人共同的事情,是我們集體的榮耀。

 

專家指出,賴清德“倚外謀獨”之心從未停止,為了討好外部勢力,不惜背叛歷史、背叛民族、褻瀆先烈。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政治經濟室主任、研究員 張華:現在美國對台灣的看法完全不一樣了。特朗普甚至於説不向台灣提供所謂的“安全保證”,特朗普也拒絕賴清德過境美國的紐約。在這種情況下,那臺當局只能轉向依靠日本了。所以我們看到現在賴清德為了呼應、為了討好日本,甚至都已經做過頭了,用“終戰”而不是“抗戰勝利”。

 

台灣學者指出,台灣自1895年被迫割讓給日本到1945年光復,經歷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日本殖民統治。無數先輩為反抗侵略與殖民統治,付出了心血乃至生命。沒有抗戰勝利,就沒有台灣光復,這一歷史事實不容任何人選擇性遺忘。

 

世新大學講座教授 遊梓翔:日本佔領台灣之後,台灣人成為被殖民者,被日本人當成了二等公民,很多台灣人是被日本人屠殺。台灣人的抗日活動可以説是從未間斷,包括羅福星所策動的“苗栗事件”,余清芳發動的“西來庵事件”,還有莫那魯道帶領的“霧社事件”。這段歷史是民進黨當局、是賴清德所扭曲不了的一段台灣抗日的歷史。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政治經濟室主任、研究員 張華:那實際上台灣島內的反日運動一直是不絕於耳,在這其中大概有兩個層面,有一部分人實際上是在中國共産黨的指導和幫助之下,在台灣島內舉行各式各樣的反日運動。另外一撥人來到了祖國大陸,同大陸的民眾同胞一起反抗日本的殖民侵略。比如説在江西、福建一帶就長期活躍著一支抗日的武裝,這支武裝主要就是台灣島內的同胞組成的。

 

賴清德在社交媒體發文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紀念大會説三道四,宣稱“台灣不拿槍桿子紀念和平”“更相信手中的裝備不是用來侵略擴張”。專家指出,賴清德這種言論暴露出臺當局“以武拒統”的無望和恐慌。

 

世新大學講座教授 遊梓翔:賴清德的這種做法、手段是蠻拙劣的,他知道大陸的閱兵必然會展現壯盛的軍容,還有很多尖端的裝備。讓“台獨”想要“以武拒統”或是期望得到外援這樣的幻想會落空,所以他就先使出貼上負面標簽這一招。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政治經濟室主任、研究員 張華:這一次閱兵活動,尤其是對解放軍的一個要求,就是要維護國家的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賴清德要分裂國土的話,自然屬於解放軍震懾和打擊的對象。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