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我朋友圈裏的台灣同胞們這樣過大年

乙巳蛇年春節假期裏,我朋友圈裏的台灣同胞們用各種方式過大年。隔著螢幕,我感受到了他們滿滿的快樂和喜悅。

 

我的好朋友楊先生是一位室內設計師,他是台灣實踐大學空間設計係的高才生。1993年,他跟隨老師到北京工作,沒想到竟與一位北京姑娘結緣。現在,他們夫妻二人已經有了兩個可愛的孩子,一家人在北京落地生根,事業也發展得風生水起。春節前,楊先生一家回到台灣,用環臺旅遊的方式過了一個充實快樂的春節。隨著他曬出的行程,我看到了台北西門町紅樓、西門商業大樓、世貿中心長什麼樣子,感受到了台中有個性的餐廳酒吧、台南的安平樹屋、台南美術館、台北怡享酒店獨樹一幟的設計,隔著螢幕我似乎聞到了阿宗面線、幸福堂手抄珍珠、信義商圈和臨江街觀光夜市各種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的香味……看了這些分享照片和文字,我真想有朝一日能親自去到台灣看一看,真切地感受台灣的方方面面。我知道,有很多大陸同胞有著和我一樣的希冀和夢想。

 

我朋友圈裏的台灣同胞們這樣過大年

 

我的朋友拍攝的臨江街觀光夜市

 

我朋友圈裏的台灣同胞們這樣過大年

 

我的朋友拍攝的幸福堂手抄珍珠店圖片

 

 

有人回家,也有人從一個家到另一個家。今年春節,在上海復旦大學讀博士的台灣青年小蔡的父母和弟弟來上海過年。小蔡陪著家人逛了上海外灘、嘉定的州橋老街等地方,帶家人去南翔吃了小籠包。他説:“很難得可以和家人在上海過年,這真是一個難忘的春節體驗,可以讓台灣家人感受上海的魅力以及上海的歷史沉澱。以前都是父母帶著我出去玩,這次是我帶著父母旅遊,全家的行程都由我來安排,雖然很累,但是很開心。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説,家人團圓在一起就是最有意義的。”

 

我朋友圈裏的台灣同胞們這樣過大年

 

我的朋友拍攝的上海豫園燈會美景

 

新年觀影是許多人的愛好。今年春節檔電影市場迎來觀影熱潮。據統計,截至2月5日13時29分,2025年春節檔上映新片總票房(含點映及預售)突破100億元。在大陸從事兩岸貿易工作的盛先生今年在湖南省益陽市過年。盛先生在看了《哪吒之魔童鬧海》《唐探1900》《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等幾部春節檔電影后感慨道:“這幾部電影真的不錯,大陸電影的拍攝水準越來越高了,很值得去看看。”一直在從事兩岸文化交流工作的臺青羅先生專門撰文剖析了春節檔電影成功的原因。他表示,中國傳統神話與史詩敘事的深厚文化魅力深入人心,觀眾不僅享受了頂級的視聽盛宴,還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情感共鳴和民族自豪感。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哪吒、封神等題材本身就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台灣觀眾對此並不陌生,對這些題材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因此比好萊塢電影更容易引起共鳴。

 

我朋友圈裏的台灣同胞們這樣過大年

 

這個春節,我朋友圈裏的台灣同胞有從南方到北國哈爾濱感受冰雪魅力的,也有到國外旅遊的,還有過節的時候仍然和愛人一起經營著自己的咖啡館的……豐富多彩的過年方式都涵蓋了同一個豐富的文化內涵:團圓、快樂過大年,期待新的一年萬事如意。這是刻在中華民族骨子裏的文化基團,是所有中國人心中最溫暖的情愫,也是最特殊和獨有的情懷,是對共同的文化熱愛和堅守。(作者:左鎮)

關於春節的兩個笑話

2025-01-09

中華民族最古老、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春節即將來臨,台灣地區發生了兩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令人啼笑皆非,同時也發人深省。日前,台北市政府公佈蛇年春聯,以“蛇馬龍鶴”為題,閩南話諧音“什麼都好”,象徵新的一年充滿好事、令人期待。然而,民進黨台北市議員陳怡君卻借此大酸台北市政府捧“馬”,批此春聯含有“偷渡”大陸乒乓球選手“馬龍”名字之意,具有“文化統戰”的味道。還有另一條消息稱,台灣零售商Costco(台灣稱“好市多”,大陸稱“開市客”)不久前在公司官網刊登年菜預購廣告,英文介紹寫的是“Chinese New Year”。某親綠網紅隨後發信給好市多,讓好市多“考慮到用字精準的重要性”。而好市多在不到7小時,就將台灣官網原本的“Chinese New Year”改為“Lunar New Year”。

 

民進黨及其綠營網軍“逢中必反”不是新聞,現在居然連看到幾個字詞也能望文生義、大作文章,讓人啼笑皆非。中時新聞網發表主筆評論指出:就像最近要把台北101改名為“台灣101”,民進黨要不是執政太久、吃飽太閒,否則就是嫌預算太多,一再把“抗中保臺”的腦筋動到改名頭上。一張春聯竟被民進黨議員認為藏著“文化統戰”味道,民進黨就別再胡扯了!

 

關於春節的兩個笑話

 

就春節的英文翻譯問題,民進黨當局近年來已經是多次興風作浪。此舉引發島內輿論反彈。有不少網友表示,春節寫為“Chinese New Year”有什麼問題?明明就是中華文化的春節,為何硬要“去中化”?台灣立法機構前民意代表蔡正元發帖指出,好市多向“台獨”屈服,真的不值得讓人尊敬,是無知加愚蠢的做法。台北市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教師區桂芝表示,台灣有些人碰到“中”就抓狂,實在是一點理智也沒有。那如果名字裏有“中”的人,是不是也要改掉?中天新聞評論表示,為了“去中化”,連英文也遭殃。台灣民眾就想問,每天玩意識形態的文字遊戲,到底什麼時候才要搞經濟、拼民生?

 

為謀取政治利益,民進黨當局和“台獨”分裂勢力長期在島內推行“去中國化”,大搞“文化台獨”,可謂喪心病狂。任何與“中國”“中華”“大陸”等有關的名稱、符號,都被其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欲去之而後快。賴清德去年5月就任台灣地區領導人以來,更是力推“去中國化”,行徑更為惡劣、手段更為直接:要求島內大專制軍校通識教育刪除“中國現代史”課程,改為所謂“世界歷史”,並縮減相關課程含孫子兵法的學分,讓軍校學生看不到抗戰的歷史;大肆紀念荷蘭殖民者“登陸”台南400年,妄稱1624年是“台灣全球化的開端”,卻頻頻給民族英雄鄭成功貼上所謂“殖民者”的抹黑標簽;將媽祖、保生大帝、關帝爺、神農大帝等民間信仰和兩岸宗教民間信仰文化交流打上所謂“對臺統戰工具”的標簽,力圖減弱台灣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綠營媒體集體對“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消音”……

 

關於春節的兩個笑話

 

台灣的語言文字、宗教信仰、飲食習慣、風俗民情等幾乎都源自大陸,台灣民眾平日生活樣態均延續著來自大陸的文化和根脈。在台灣,端午、中秋、春節早已明定為假日,民眾保留著假期吃粽子、月餅、水餃的習俗;農民的農作、民眾的養生多依二十四節氣順天應時等,可説台灣處處充滿“中國元素”。賴清德及民進黨政客、“青鳥”們血管裏流著中華民族的血,長著華夏子孫的臉,説著中國話,寫的也是漢字,想必家裏也會過春節,卻想盡一切辦法“逢中必反”,可謂數典忘祖、無恥之極。但無論他們如何操弄,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的歷史和事實不可能被更改,而台灣民眾血液裏的中華文化基因更不可能被抹去,老百姓因文化傳承而養成的生活習慣更不可能因此而改變。民進黨當局為了一已私利逆流而動,必將自食惡果!(作者:左鎮)

展開全文

上海:老弄堂“上新”蛇年燈會

2025-01-03

當日,位於上海市虹口區四川北路的“今潮8弄”開啟春節燈會,5組蛇年燈光藝術裝置點綴在弄堂老建築間,為市民遊客帶來傳統與現代交織的海派春節新體驗。

展開全文

【中國那些事兒】外媒關注China Travel新亮點:世界遊客體驗中國魅力春節

2025-02-07

今年春節是“春節”申遺成功後的首個春節,也是中國全面放寬優化過境免簽政策後的第一個春節。春節申遺成功,讓世界更想了解中國,越來越多外國遊客來到中國體驗原汁原味的中國年,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

 

【中國那些事兒】外媒關注China Travel新亮點:世界遊客體驗中國魅力春節

1月29日,國際遊客在天津古文化街觀看春節民俗表演。圖源:中國日報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2月5日刊發《中國春節旅遊和消費熱潮帶來積極信號》的報道稱,中國春節假期的旅遊收入和出行人數均創歷史新高。

 

“中國蛇年開局良好,”花旗投研(Citi Research)分析師團隊在最新一份研報中寫道,中國春節假期旅遊熱潮重現,跨境旅遊勢頭強勁,特別是入境遊大幅增長。

 

國家移民管理局的數據顯示,今年春節假期共計1436.6萬人次中外人員出入境,同比增長6.3%。其中外國人95.8萬人次,同比增長22.9%,此前中國推出了免簽範圍擴大、入境簽證便利化等政策。

 

【中國那些事兒】外媒關注China Travel新亮點:世界遊客體驗中國魅力春節

《南華早報》報道截圖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報道稱,中國免簽政策成效顯著。根據官方數據和旅遊業內人士反饋,中國今年春節期間的入境旅遊預訂量較去年增長逾200%。這一增長主要受到免簽政策範圍擴大的推動。文化和旅遊部表示,許多外國遊客選擇在節日期間赴華旅遊,欣賞舞獅表演,身著傳統的漢服,體驗中國獨特的文化魅力。

 

中國旅遊研究院專項調查顯示,超六成受訪者將體驗中國文化作為來華旅行的主要目的。

 

來自英國的赫斯洛普夫婦曾經在英國的華人社區感受過中國春節的氛圍,這次則在西安等中國城市實地感受氣氛更濃郁、更喜慶的中國春節。赫斯洛普夫婦還入鄉隨俗,學著用中文説“新年快樂”“蛇年大吉”,感謝幫助他們的中國人。他們説,回國後,一定會向親朋好友分享這段難忘的經歷。

 

【中國那些事兒】外媒關注China Travel新亮點:世界遊客體驗中國魅力春節

旅行與旅遊世界網站報道截圖

 

旅行與旅遊世界(TTW)網站報道稱,中國過境免簽政策的出臺標誌著旅遊業的一個重大發展,開啟了中國與全球旅遊的新時代。這項政策簡化了繁瑣的簽證申請流程,為更多遊客前往中國欣賞其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名勝提供了便利。

 

報道稱,隨著該政策的實施,許多英國旅遊公司注意到遊客赴華旅遊的興趣明顯上升。數據顯示,2024年赴華旅遊的預訂量較去年增長了208%,反映出市場需求的顯著變化。隨著簽證政策的放寬,預計來自英國及其他地區的遊客數量將持續增加。

 

文章説,中國便捷的出行方式和日益完善的基礎設施為全球遊客提供了更多選擇,憑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現代化城市魅力,中國正逐漸成為世界各國遊客探索東方的理想目的地。

 

(編譯:齊磊 編輯:馬芮 韓鶴)

展開全文

期待2025年兩岸文化交流巳巳如意、生生不息

2025-01-27

近期,2025年大陸電影在台灣地區上映名單揭曉。曾在大陸熱映的《長安三萬里》等佳作獲許在台灣地區院線上映,雖然入島時間因為民進黨當局配額限制晚了一些,但“好飯不怕晚”,相信《長安三萬里》這類製作精良、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片獲得台灣民眾的青睞。事實上,近年來大陸影視劇入島頗受好評,從古裝劇《甄嬛傳》《瑯琊榜》,再到2024年大火的現代都市劇《繁花》《玫瑰的故事》,爆款不斷,收視長虹,大陸影視劇已成為兩岸民眾互動交流的熱點話題。而通過抖音、小紅書等軟體,兩岸民眾尤其是青年群體更實現了“同頻共振”,樂於在網絡中分享生活的點點滴滴、喜怒哀樂,讓兩岸由交流走向交融。

 

期待2025年兩岸文化交流巳巳如意、生生不息

 

 1月23日,《甄嬛傳》在台灣再度開播。(圖片來源:中國台灣網)

 

但令人遺憾的是,兩岸民眾互動交流交融的榮景卻令民進黨當局極為恐懼,擔心兩岸交流尤其是文化交流打破了其刻意設置的“信息繭房”,會破除民進黨當局長期塑造的大陸負面刻板印象,甚至讓民進黨當局的“去中國化”教育破功,所以採取各種手段強力遏阻,千方百計為兩岸交流“築墻、設障、斷路”,竭盡全力大搞“文化台獨”:對大受島內民眾歡迎的愛奇藝、騰訊視頻等進行封殺,不惜一切代價地想要把它們趕出台灣;對正面宣傳大陸的台灣網紅傾力打壓。民進黨當局一面發動網軍側翼對赴大陸祭祖交流的馬英九團隊誣衊抹黑、對赴台灣交流的大陸師生團攻擊挑釁,一面全力推動“洗滌人心”工程,從日常語言和社會文化入手,把閩南語改為“臺語”,花費鉅資打造《零日攻擊》等一系列推動“文化台獨”的行徑。

 

期待2025年兩岸文化交流巳巳如意、生生不息

 

民進黨當局推行“去中國化”“文化台獨”的舉措毒害深遠,我們絕不能輕忽。根據島內民調顯示,從李登輝、陳水扁到蔡英文、賴清德,“台獨”勢力長期推行的“去中國化”教育已對台灣民眾尤其是青年一代的身份認同産生嚴重負面影響,台灣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度已呈現出顯著衰減態勢,青年群體尤甚。推動兩岸交流尤其是兩岸文化交流更為迫切,海內外全體中國人都應積極參與、貢獻力量。

 

中華傳統文化在島內綿延許久,存量足夠大、積澱足夠深,已經融進台灣民眾血脈,不可能因為民進黨當局的操作而輕易斷裂消失。大陸自身的發展勢頭足夠快,文化影響力已經滲入台灣社會的方方面面,不會因為民進黨當局及其跟隨者的“築墻、設障、斷路”而減退。兩岸交流尤其是文化交流內驅動力足強、渠道路徑足夠多,也不會因為民進黨當局的阻撓遏制而中斷。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兩岸文化交流將逆風上揚、克難前行。

 

期待2025年兩岸文化交流巳巳如意、生生不息

 

展望2025年,兩岸文化交流前景廣闊。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寶島台灣光復80週年、孫中山先生逝世100週年,也是故宮博物院建院100週年,兩岸各界將圍繞這一系列重大事件舉辦各種紀念活動,共同弘揚“振興中華”精神。最近大陸恢復了上海、福建居民赴臺團隊遊,為兩岸人員往來交流提供了更為有利條件。衷心期待2025年兩岸文化交流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作者: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謝楠)

展開全文

兩岸同胞一家親 蛇行千里夢同圓

2025-02-07

金龍含珠辭舊歲,銀蛇吐寶賀新春。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承載著滿滿的儀式感和情感內涵。在全體中華兒女心中,春節不僅象徵著新一年的開始,更是一種文化認同和精神紐帶。這一點在各地豐富多彩的春節習俗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我的家鄉也不例外。台灣的飲食文化、香火文化等春節習俗,與閩南、客家的文化一脈相承,這種傳承與融合讓台灣的春節別具一格,同時也充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濃厚底蘊。

 

和祖國大陸各地一樣,台灣的春節也叫“過年”,是民間最為熱鬧、時間最長的節日,一般從農曆臘月十六的“尾牙”開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結束,歷時整整一個月。臘月是台灣過年氣氛最濃的時候,寫春聯、買年貨、貼門神、清掃家宅……兩岸的“年味兒”積澱著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

 

台灣的年貨市場是春節籌備的一大亮點,其中最為著名的當數台北迪化街。這條歷史悠久的街道自清末以來便是台灣重要的南北貨、茶葉、中藥材及布匹集散中心。每到春節前夕,街上擺滿各式幹貨、春聯、藥材、零食,總會吸引大批民眾採購,叫賣聲、討價聲、歡笑聲交織在一起,熱鬧非凡。不少台灣同胞把逛年貨市場作為過年的傳統儀式,不僅是為了備齊年貨,更是為了感受濃郁的節慶氛圍。

 

除夕是家族團聚的重要時刻。在台灣,年夜飯講究“有頭有尾”,桌上常見的菜肴如魚(象徵“年年有餘”)、雞(寓意“大吉大利”)均有美好的文化寓意。台灣還有一些獨具地方特色的傳統美食,比如發糕,寓意“步步高升”;鳳梨因閩南語諧音“旺來”,象徵好運降臨;芥菜又稱“長年菜”,寓意長壽。小時候吃“長年菜”,總是被長輩叮囑要一根一根地吃,不能從中間截斷,這樣才能“長命百歲”。除夕守歲也是我從小到大記憶深刻的習俗之一,在煙花還能自由燃放的時候,大孩子會帶著小孩子到廟口的空地放煙花等待新的一年,長輩們也會談天説地,分享過去一年的點滴。

 

台灣的春節習俗深受閩南香火文化影響,祈福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除夕開始,許多民眾便前往各地廟宇祈福。其中,“搶頭香”是一項備受矚目的傳統活動。在有些廟宇,除夕廟門會先關閉,主爐用紅紙封住,直到子時吉刻到來時才重新開啟。此時,早已排隊守候在門外的民眾蜂擁而入,爭相插上第一炷香。據説,搶到頭香的人會有一整年的好運。新港奉天宮等大型廟宇的搶頭香活動會進行電視直播,讓全臺觀眾都能感受到熱烈的節慶氛圍,祈求平安順遂、福運綿長。

 

春節的熱鬧氛圍會一直持續到元宵節。人們通過點燈籠、吃元宵、賞花燈等活動為春節畫上圓滿的句號。台灣元宵節最具特色的活動則是台南鹽水蜂炮和新北平溪天燈節,也就是所謂的“北天燈、南蜂炮”。鹽水蜂炮以其壯觀的萬炮齊鳴場面聞名,被譽為“世界三大民俗慶典之一”。所謂烽炮是指許多沖天炮組成的大型炮臺,點燃時萬炮齊鳴聲陣陣,其中犁炮儀式中放的鞭炮是敬獻給神轎內的神明。而新北平溪天燈節則展現了截然不同的浪漫氛圍,數千盞承載祝福與願望的天燈緩緩升空,象徵著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嚮往,場面異常壯觀。

 

作為中華文明的璀璨結晶,春節跨越地域界限,連接了五湖四海的中華兒女。台灣的春節習俗,既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延續,也是對地方特色文化的發揚。即使習俗與大陸有些許差異,但其核心理念“辭舊迎新、祈福團圓”始終如一。這種文化共通性,正是兩岸同根同源的最佳印證。春節不僅是一個節日,更是一種文化記憶和情感紐帶,凝聚著兩岸同胞對生活的熱愛與對未來的期許。今年的春節,是成功申遺後的首個春節,這是新的開始,預示著新的希望。兩岸同胞一家親,蛇行千里夢同圓。如果要許下新年願望,作為一名在祖國大陸學習中醫的台灣學子,我願秉行“厚德博學,精誠濟世”的校訓,篤行致遠,不負韶華,為兩岸中醫藥事業發展和中華文化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

 

天涯共此時,祝願兩岸同胞都能在新春迎來新氣象!

展開全文

台灣寫真:在台灣過年 看到代代相傳的中華文化習俗

2025-02-05

大年初四,台灣各地許多廟宇人潮涌動,接神、安太歲、點光明燈,是台灣民眾春節期間的重要儀式之一。這項民俗與生肖、干支密不可分,宮廟通常會推算所謂當年“犯太歲”的生肖作為民眾消災祈福的遵循依據。

 

“台灣民眾對於生肖的觀念非常強,安太歲是一定要的。我曾經(前往)安太歲的宮廟還會(發信息)提醒我。現代宮廟已經對信眾資料進行電子化管理了。”曾在台北故宮博物院任職的藝術史學者朱惠良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笑道,有時,人們還會結合星座甚至血型,算一算自己的運勢,求一個心安。

 

“從考古出土的甲骨上所刻六十干支序列圖可知,中國人在殷商時期已經開始使用干支紀年。”朱惠良指出,研究者發現,甲骨文中的部族姓氏多為禽獸造型的象形文字,上古十二大姓氏的先祖圖騰與甲骨文十二地支文字基本相合,例如“辰”為蜷曲的龍、“巳”為蛇形、“午”為馬頭形等等。最早出現地支與生肖搭配的文獻資料則見於《詩經》:“吉日庚午,既差我馬”。

 

在古文獻裏和兩岸各地的文博機構中,能看到許多關於春節的記載和習俗。以生肖為例,朱惠良表示,她為完成《中華文化之美》一書收集資料時,曾在新疆博物館參觀非常精美的唐墓生肖俑,看到中原文化對西域的影響;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北魏灰陶生肖虎俑、江西省博物館藏南宋十二生肖羊俑、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隋代十二生肖紋鏡等,也都收入她的書中。

 

該書脫胎于朱惠良1986年版的《中國人的生活》,其中集納了她結合文物資料介紹的古代中國人衣食住行育樂等生活文化,在台灣地區廣受歡迎,曾在日本、韓國翻譯出版。經本人重新整理修訂,2024年分別在北京和台北重新出版,台北版書名為《文化的記憶:穿越五千年,體驗中華生活文化之美》。

 

“民以食為天,中國人一向被認為最懂得‘吃的藝術’。”朱惠良説,春節是中國節令中最大的節日,節慶食物是中國菜的精華,也體現了可親又可愛的古老民俗。因此,關於春節的“臘八尾牙年夜飯”被她放在書中首章“食”的第一節,其中,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祭灶圖》《歲朝歡慶圖》裏,祭拜灶神、包餃子等習俗,也至今存留在台灣社會。

 

每至春節,回鄉團圓是在外工作的人們過年最大主題,大陸“春運”被網友稱為“全球最大規模年度人員遷徙”,台灣也不例外。春節前的回鄉人潮總會將公路和軌道交通運力拉滿,甚至超負荷運轉。

 

“中國古代遠離故鄉做官的人,也會跋山涉水回到家鄉與家人團聚。”朱惠良説,當年交通工具不如現代便捷,旅途需要更長時間,但阻擋不了人們與親人團圓的願望。人們乘坐牛車、馬車或乘船,甚至步行,背負行囊風雨兼程,途中還要投宿旅館,這些在很多古畫中都能看到。

 

“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很強,一年一次的春節,家人吃個團圓飯,能夠更加緊密地維繫情感。在吃飯之外,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凝聚、情感的慰藉與傳遞。”朱惠良説,無論是年菜的吉祥寓意、祭拜祖先與神明,還是家人團聚,中國人五千年的文化傳統就是如此一代一代傳承保存下來的。

 

今年是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後的第一個中國春節。朱惠良認為,春節蘊含著重視家庭的倫常、傳統禮俗與飲食等,是非常能夠代表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節慶,它既是中國獨特的文化,也對周邊國家有很深的影響,促進了中外文化之間的交流,是中國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完)中新社記者 路梅

展開全文

一樣的年味濃情 一樣的團圓喜慶——寶島台灣新春見聞

2025-02-05

一樣的年味濃情 一樣的團圓喜慶——寶島台灣新春見聞

 

台北市民和遊客在士林官邸賞花遊園。

 

一樣的年味濃情 一樣的團圓喜慶——寶島台灣新春見聞

 

台北假日花市,書家揮毫彩繪斗方。

 

春節是最具中華文化特性的傳統節日,最能體現中國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感。同為中國人社會,寶島台灣的民眾過春節自有一種傳承久遠的儀式感,這種儀式感體現在敬天法祖,自愛愛人,也體現在安和樂利,循道而行。這個春節假期,台灣從1月25日一直放到2月2日,一共9天,島內民眾都覺得很開心,因為有更多的時間備辦年貨,有更充裕的時間回家團圓,也有更多的時間選擇出遊“走春”。

 

圍爐守歲

 

過年前夕,寶島上下,家家戶戶灑掃庭除,除夕當天,家家戶戶都會祭祖先、拜天公。除夕晚上,一家人圍爐守歲,共享親情,閒話家常,勝卻人間樂事無數。大年初一到宮觀寺廟搶頭香,初二女兒回娘家,初三、初四走親訪友互拜新年,初五開市迎財神。過年自有一套儀式,人們大多遵守。

 

“兩岸中國人有同樣的傳統習俗,春節最受重視,每到這個時候,無論離家多遠,遊子都要趕回來,與長輩一起吃個團圓年夜飯。”台灣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秘書長鄧岱賢對記者説。過去年夜飯都是家裡長輩親自烹制,如今生活節奏快,為了省卻麻煩,很多人選擇從飯店買全套年菜回家,或者乾脆選擇在飯店圍爐守歲,但考究的人家還是會自己準備。

 

在飯菜中融入美好的寓意,是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的一個體現。台灣知名美食作家朱振藩介紹,台灣是移民社會,民眾的先輩來自大陸大江南北,因此除夕餐桌融合著多樣風味。台灣民眾的除夕餐桌上,總會有寓意“年年有餘”的魚、“長命百歲”的蝦、“招財進寶”的水餃、“年年高升”的年糕、“大富大貴”的豬蹄、諧音閩南語“好彩頭”的蘿蔔糕等。“舌尖上洋溢的美味,其實也是人們心底濃濃的鄉情”,朱振藩説。

 

賞花探春

 

春節假期,很多島內家庭也會扶老攜幼出門“走春”,或到台北故宮博物院看新春特展“歲時節慶—院藏節令文物精粹”,一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時序變化、節慶習俗;或到士林官邸、花東縱谷、陽明山、阿里山,沐浴在和暖春陽之下,踏春賞花。

 

這個春節長假,不少台灣民眾選擇搭乘火車,造訪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之間的“花東縱谷”,在花海之中流連忘返。從台東縣鹿野、關山、池上到花蓮縣富裏、玉裏、壽豐,綿延近百公里的廣袤鄉野,是台灣重要的稻米栽培區,平時是一片綠油油的稻田景致,但在每年12月至次年1、2月份冬季休耕期間,農民多在稻田裏種植油菜作為綠肥植物。因此,從1月中旬起,盛開的大片油菜花海,便成為花東縱谷裏極為迷人的奇妙風景。一朵朵的小黃花雖然不起眼,但是當油菜花田一畦接著一畦綿延到天際時,就形成一片金黃燦爛的壯觀景象,襯著藍天白雲、青山碧水,勾勒出一幅出塵脫俗的田園風光。為了讓冬天的縱谷景觀更加多彩多姿,這幾年開始有部分農民在種植油菜之外,又增加種植色彩絢麗的大波斯菊等,營造更多樣化的景觀花海美景。

 

提燈踩街

 

入夜的台北西區,從西門到北門,沿著中華路一路行來,火樹銀花,流光溢彩,讓人目不暇接。人們看燈會、猜燈謎,提燈踩街,闔家優遊,盡享中華傳統文化饗宴。饒有趣味的是,台灣各地的燈會都是從春節前就開始,一直延續到元宵節後。今年的台北燈節于2月2日正式開展,不過其中的“城市光廊”早在1月24日就提前點亮,為台北增添過年喜氣,也吸引民眾“走春”帶動商圈人潮。台北市副市長林奕華説,今年燈節主題為“蛇來運轉”,以多彩祥雲環繞福蛇為視覺設計核心,將“圓滿順利”的新年祝福帶給大家。展場所在的西門町是傳統與潮流文化匯聚之地,主燈“福蛇豆豆”則設置在中山堂前廣場。策展方介紹,今年主燈設計突破傳統,以繽紛色彩與幾何圖形構建蛇身圖案,並融合燈光與特效,特別是靈動的蛇眼將為主燈秀增添更多趣味。這座結合歷史文化與潮流元素的主燈,將為別具歷史意義的台北中山堂注入時尚氣息。

 

配合台北燈節舉辦,鄰近商圈、宮廟各出奇招,推出攝影比賽、燈謎擂臺、燈海隧道等活動,希望以此展示台北獨特城市魅力,為民眾和遊客留下難忘記憶。

 

2025台灣燈會將於2月12日至23日在桃園市舉辦,以“光聚千塘串桃園”為主題,規劃“主燈展演場”與“光的遊戲場”兩大展區。其中主燈“領航揚翼”以航行與飛翔為靈感,展現桃園的蓬勃活力。元宵節前,台灣各地多會舉辦各式各樣的燈會,雖然規模不一,但是同樣精彩!(本報台北2月4日電 本報記者 吳亞明文/圖)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