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台灣知識分子以文化之力守護民族靈魂,對抗日本殖民統治

1945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結束了長達五十年的日本殖民統治。日本在台灣殖民統治期間推行“皇民化運動”,企圖以日語取代漢語、以神道取代祖先信仰……面對日本殖民者的種種精神奴化,台灣社會並未沉默,而是開展了以教育、文學、語言、民俗等為陣地的文化抗日運動。這場不帶硝煙的抗爭以思想與文字守住了民族精神,構成了台灣抗日曆史中深沉且不應被遺忘的一頁。

 

台灣知識分子以文化之力守護民族靈魂,對抗日本殖民統治_fororder_知識分子3.JPG

 

20世紀初,蔣渭水、林獻堂等人在台北發起成立“台灣文化協會”,有著醫學背景的蔣渭水不僅在醫院行醫救人,更通過講座、社團和報刊向民眾傳播中華文化與民族意識。他結合自身特點,以《臨床講義》為比喻,將台灣社會診斷為“知識營養不良症”。 這份“診斷書”犀利地指出,殖民教育是病因,而他所開出的“處方”包括普及教育、設立圖書館、推廣白話文等,則系統性地提出了以文化啟蒙對抗殖民同化的路徑。因此他多次在《台灣民報》發表社論強調民族歷史文化與文字文學。1924年他曾義正辭嚴地宣告:“台灣人明白地是中華民族”,這是“不論什麼人都不能否認的事實”同為“台灣文化協會”創始人之一林獻堂同樣以《台灣民報》作為協會對外宣傳的陣地。他通過主張讀中文報社、民族學術講座等活動做著持續抗爭。1926年,“台灣文化協會”舉辦的演講達數百場,這為20年代後期台灣社會運動走向大眾化奠定思想基礎。1930年,《台灣民報》易名為《台灣新民報》,仍以暗喻和象徵方式記錄殖民壓迫並表達對祖國的嚮往,廣受台灣民眾喜愛。

 

醫生兼小説家賴和、作家張我軍、作家楊逵等代表人物通過文學和藝術,喚起民眾對民族尊嚴的自覺。“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在《南國哀歌》中寫道:“我們婦女竟是消遣品……舍此一身和他們拼了……也須為著子孫鬥爭”,控訴殖民者的暴行,同時,還以文字的方式呼籲台灣人不要甘於做日本奴僕。抗日農民運動、文化運動代表楊逵的短篇小説《模範村》描寫 “皇民化運動” 下殖民勢力和封建勢力相互勾結起來壓迫農民的血淚事實,以及留學歸來的知識分子號召百姓協力趕走日本人的故事。文藝理論家張我軍在《致台灣青年的一封信》中寫道:“我們並不是日本人!我們有我們固有的語言、歷史、風俗、文化;被人家征服,並不是被人家吸收;亡國奴的烙印,若再不想洗去,便永要做‘二等國民’!” 

 

相關的事跡還有許多,例如連橫、林資修、許地山、鐘理和等台灣知識分子都以筆為劍對抗日本殖民統治,不僅解放人民思想更是幫助台灣民眾認識到“我們是誰”,即喚醒了台灣民眾的中華民族精神。這些教育、文學、言論的實踐,以思想與文字守住了民族精神,為台灣光復後的社會重建保存了連續而堅韌的文化火種。

 

台灣知識分子以文化之力守護民族靈魂,對抗日本殖民統治_fororder_知識分子4.JPG

 

今天,當我們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回望那段被殖民的歷史,我們不僅需要紀念武裝鬥爭而英勇犧牲的戰士,還應銘記面對殖民者壓迫、封禁、嚴刑,仍然在社會中積極宣揚民族思想、中華文化、中國文學、先進理論的知識分子。他們以文化之力守護民族靈魂,塑造了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精神脈絡。歷史的意義在於傳承。台灣文化抗日的經驗提醒我們:唯有正視歷史,才能真正守護民族精神,續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篇章。(作者:劉育宇)

張文生:《國土重光》,點燃新的反“獨”火炬

2025-11-06

近日,紀錄片《國土重光——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在央視綜合頻道、中文國際頻道播出,講述台灣從1895年被割佔直至1945年重回祖國懷抱的歷史真相,揭露殖民統治的剝削壓迫,展現台灣愛國志士“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的英勇。紀錄片的播出釋放出前所未有的強烈信號:在歷史層面,台灣屬於中國的歷史和法理事實不容辯駁;在輿論層面,引導兩岸同胞銘記歷史的必要性日漸凸顯。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記憶不可篡改,“台獨”勢力試圖否認台灣屬於中國、妄圖分裂兩岸的陰謀,永遠不可能得逞。

 

11月5日,國務院臺辦發言人張晗在新聞發佈會上介紹有關情況時表示,本次播出的紀錄片主題鮮明,史料挖掘有創新,是一部思想性與故事性兼具的電視精品。這番表態是對紀錄片歷史價值的高度讚揚與肯定。在紀錄片展現的豐富歷史資料中,台灣民眾抗擊侵略者“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的英雄氣概歷歷在目。從汪春源帶動的“公車上書”到丘逢甲領導的反割臺鬥爭,從余清芳領導的西來庵事件到莫那·魯道發動的霧社起義,從台灣文化協會的強烈民族意識到台灣義勇隊的堅定“復疆”理想,無不反映了台灣人民要求回歸祖國懷抱、推動台灣光復的歷史潮流。台灣民眾浴血抗爭的歷史,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抗擊外來侵略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兩岸同胞共有的、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更是台灣屬於中國的重要歷史證據。

 

近年來,特別是賴清德上臺以來,以賴清德為首的“台獨”勢力出於分裂中國的政治用心,頻頻拋出歪曲歷史的謬論,大肆美化日本殖民統治,用所謂“終戰史觀”扭曲抗戰勝利歷史;否認台灣光復歷史,用“沒有台灣光復節”否認台灣光復的法理意義。賴清德甚至親自披掛上陣,充當“台獨政治工作者”的角色,發表所謂“團結十講”,拋出了一系列“台獨史觀”,全然不顧其漏洞百齣。與此同時,“台獨”分裂勢力還與外部勢力相互勾連,鼓吹所謂“終戰論”“台灣地位未定論”“2758號決議不涉台灣政治地位論”等謊言,借助其在島內構建的“綠色鐵幕”,欺騙和毒害台灣青少年,妄圖重塑台灣青少年的歷史觀,再給台灣青少年套上“天然獨”的帽子,其分裂中國的險惡用心,昭然若揭。

 

清代學者龔自珍曾言,“欲亡其國、先滅其史”。一旦台灣歷史的真相被隱藏甚至抹殺,兩岸民眾共同的歷史血脈被阻斷,台灣民眾被“台獨”分子綁上分裂“戰車”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高。展現台灣光復歷史紀錄片的推出恰逢其時,有力地反擊了島內外分裂主義政治勢力對於台灣光復、台灣地位與歸屬決定歷史的挑釁、扭曲甚至篡改。不少兩岸同胞觀看紀錄片後表示,該片嚴謹性、學術性、理論性很高,既捍衛了台灣光復正史,也是對“台獨”史觀的有力糾正。這便是這部紀錄片最大的意義所在。

 

《國土重光——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紀錄片的播出,正趕上島內輿論認為的“大陸對臺政策進入新階段”。台灣問題事關國家核心利益和中國人民民族感情,我們有責任引導兩岸同胞銘記歷史、捍衛成果、維護和平、共創未來;我們有責任讓廣大臺胞認清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和法理事實,認清“台獨”分裂勢力“禍臺”“害臺”本質,認清祖國必然統一的歷史大勢。紀錄片用客觀、全面、真實的講述再一次向世人揭示了台灣光復的歷史意義,這既是對歷史的回顧,也是對未來的啟示,對兩岸同胞而言都是一次難得的愛國主義歷史教育。兩岸同胞都應當以史為鑒、同心前行,以台灣光復的精神火炬,進一步照亮反對“台獨”分裂、促進國家統一的前路。(作者是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展開全文

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台灣青年這樣説

2025-11-04

10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的決定,以法律形式將10月25日設立為台灣光復紀念日。10月25日,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而“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這一承載著重大歷史意義與深厚民族情感的表述,在廣大台灣青年群體中激起了熱烈且深刻的反響,彰顯出台灣青年對歷史真相的追尋與對民族認同的堅守。

展開全文

台灣光復昭示祖國必定統一

2025-11-06

11月2日至3日,由北京大學主辦的“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抗戰”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辦。兩岸暨港澳以及來自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的近百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就抗戰與台灣光復、台灣的抗日運動等話題分享學術成果。與會專家認為,台灣光復、回歸中國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大成果,是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堅如磐石的法理基礎和歷史事實,決不容歪曲和否定。

 

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鐵的歷史事實。甲午戰敗,乙未割臺,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産生。1945年抗戰勝利,台灣光復,洗刷了半個世紀的民族恥辱。台灣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劉維開表示,“光復”是“失去再收回”的意思,正因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台灣才復歸中國。

 

台灣光復、回歸中國是兩岸同胞為國家生存而戰、為民族復興而戰的勝利成果,深刻昭示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始終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的命運所繫的深刻道理。台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呂芳上介紹了時任英國牛津大學中國中心主任拉納·米特的著作《中國,被遺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戰爭全史》,“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3500多萬人,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以上,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

 

台灣光復是中國政府恢復對台灣行使主權的重大歷史事件,是台灣作為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法理鏈條的重要一環。包括《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在內的一系列國際法文件,早已無可辯駁地明確了中國對台灣的主權,明確台灣回歸中國的歷史和法理事實,其權威性不容質疑和挑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取代中華民國政府成為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是在中國這一國際法主體沒有發生變化情況下的政權更替,中國的主權和固有領土疆域沒有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理所當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國的主權,其中包括對台灣的主權。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表示,台灣回歸中國是戰後國際秩序的一部分,這既是歷史事實,也是國際定論,捍衛一個中國原則是維護戰後國際秩序的必然要求。

 

台灣地位問題早在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時就已經徹底解決。賴清德及民進黨當局頑固堅持“台獨”分裂立場,不僅歪曲歷史事實,“只提終戰,不提光復”,甚至勾連外部勢力鼓噪所謂“台灣地位未定”的謊言謬論,妄圖“倚外謀獨”“以武謀獨”、改變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地位。鼓吹“台獨”就是分裂國家,支持“台獨”就是干涉中國內政,縱容“台獨”就是破壞臺海穩定,這些謊言和謬論公然挑戰聯合國權威和戰後國際秩序,十分荒謬和危險,絕不會得逞。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兩岸統一既是歷史定論、法理必然,也是大義所在、大勢所趨,更是不可阻擋、不可逆轉的時代洪流。截至目前,183個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外交關係,均支持中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的原則立場。想要走歷史的回頭路,妄圖將台灣再度從中國分裂出去,14億多中國人民絕不答應,國際社會也不會支持。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04日 07 版)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