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勇敢發聲 台灣光復的歷史不容扭曲

今年是台灣光復80週年。順人民之意,以國家之名。10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經表決,通過了關於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的決定,以法律形式將10月25日設立為台灣光復紀念日,並規定國家通過多種形式舉行紀念活動。此消息公佈後在台灣島內引發熱烈反響,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勇敢發聲,表示台灣光復的歷史不容扭曲,兩岸同胞攜起手來定能共創美好未來。

 

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勇敢發聲 台灣光復的歷史不容扭曲_fororder_2

 

“台灣光復紀念日不僅是追憶抗戰勝利、台灣光復的重要日子,更是凝聚民族力量、共創統一未來的重要契機。”新黨主席吳成典説,設立這個重要紀念日,是兩岸中國人攜手同心開創民族復興的新起點,希望兩岸同胞共同銘記這段歷史,傳承民族精神,為祖國統一、民族復興共同奮鬥。

 

“作為一個生在台灣、長在台灣的中國人,我的心情無比激動。”台灣勞動黨主席吳榮元感慨道,“台灣光復這段歷史,是兩岸同胞共赴國難、共承苦難、共享勝利榮光的歷史證明。紀念台灣光復,不僅是回望一段所有中國人都不能、也不該忘記的歷史,更是為了從歷史的發展規律中,看清台灣的現實處境,找到走向未來的正確道路。”

 

台灣統一聯盟黨榮譽主席戚嘉林説,台灣光復紀念日的設立有助兩岸同胞建構抗戰集體歷史記憶,特別是,使兩岸榮辱與共的中華民族意志在台灣更為茁壯,鑄牢大一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勇敢發聲 台灣光復的歷史不容扭曲_fororder_1

 

台灣網紅“館長”陳之漢日前展開在北京的參觀行程。他感慨地説,參訪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讓他想起6月份在上海參觀四行倉庫時,也是深受感動。而這些歷史在台灣已經被遺忘,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維繫歷史的傳承很重要,反觀台灣卻是在篡改歷史,民進黨是歷史的罪人。為何台灣會變成“親美”、“親日”、“仇中”?就是因為民進黨。館長強調,自己並非要大家記得仇恨,但歷史不能忘記,兩岸都是同胞。

 

中時新聞網以《台灣光復的歷史不容否認》為題發表文章表示,80年前,台灣民眾張燈結綵、敲鑼打鼓、興高采烈地慶祝台灣光復,每一個角落、每一個人、每一張臉上都充滿了笑容,台灣終於結束了被殖民、被歧視、被壓迫、被掠奪的歷史。台灣光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重要成果,是兩岸同胞的共同榮光和全體中華兒女的民族記憶,是中國政府恢復對台灣行使主權的重要鐵證。近年來,某些國際反華勢力與島內“台獨”分裂勢力試圖通過曲解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宣揚“台灣地位未定論”來否定“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法理事實,為“台獨”分裂製造輿論,可謂顛倒黑白。賴清德站在日本侵略者立場將抗戰勝利改稱“終戰”,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甚至宣稱“台灣沒有光復節”,這種言行既是對歷史的歪曲,也是對廣大台灣抗日先賢先烈的背叛。

 

《中國時報》日前發表署名文章指出,台灣光復80週年,不只是台灣的大事,更是中華民族的盛事。臺大教授許介鱗生前提及,光復之初十余歲的他已經學會唱《義勇軍進行曲》這首抗日名曲,因為“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這句歌詞,道盡日據時期台灣同胞的心聲。令人費解的是,80年後,“光復”兩字對於賴清德而言,竟難以啟齒,這對台灣歷史是多麼大的諷刺。

 

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勇敢發聲 台灣光復的歷史不容扭曲_fororder_3

 

“如何在台灣新生代中恢復這段歷史記憶至關重要”“兩岸同胞應聯結起來,讓共同的歷史記憶重新在島內得以恢復”——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王崑義呼籲,我們不能忘記台灣被日本殖民那段屈辱的歷史,也不能忘記台灣光復這場光榮的勝利,這是屬於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民族記憶和共同的民族榮光。特別是在民進黨當局一邊拋出“終戰”“台灣地位未定”等“台獨”論調,一邊阻撓限制兩岸交流、妄圖讓兩岸越走越遠的當前,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對於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對於激勵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反對“台獨”、反對外來干涉,具有不可替代的現實意義。

 

除了表達台灣光復的歷史不容扭曲外,許多台灣同胞還表示,兩岸同根同源,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兩岸同胞要一起攜手同行,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鬥。

 

“台灣光復的歷史告訴我們,兩岸同胞命運與共,應當團結一心、攜手同行。”台灣高雄市眷村文化發展協會總幹事孟繁珩説,兩岸同胞本就是一家人,當前,不僅要共同紀念台灣光復,更應當共同守護中華民族大家庭,共同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攜手共創民族復興偉業。“台灣光復是全體中華兒女前仆後繼、浴血奮戰的結果,是中華民族的共同榮光。”台灣師範大學退休教授潘朝陽説,以國家名義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彰顯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這一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身在台灣的我,期盼早日實現祖國統一,對此我很有信心。”

 

歷史因銘記而永恒,正義因捍衛而昭彰。民族復興、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産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終結。相信廣大台灣同胞定會站在歷史正確一邊,同大陸同胞攜手同心,同憶歷史、捍衛成果、守護家園,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續寫中華民族歷史新輝煌。(作者:常濱)

兩岸同胞共同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反對“台獨”, 期盼民族復興

2025-10-16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也是台灣光復80週年。1895年,因甲午戰爭落敗,清朝政府被迫割讓台灣及澎湖列島給日本。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被殖民統治半個世紀的台灣,終於重新回到祖國懷抱。同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在台灣省台北市莊嚴舉行中國戰區台灣省對日本受降典禮,這一天,被正式定為“台灣光復節”。台灣光復是抗戰勝利的重要成果,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前赴後繼、浴血奮戰鑄就的偉大勝利,值得兩岸同胞共同紀念。

 

兩岸同胞共同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反對“台獨”, 期盼民族復興_fororder_光復1.JPG

 

近一段時間,兩岸多地舉辦了多場活動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反映了兩岸同胞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反對“台獨”、 期盼祖國統一的共同心聲。

 

8月29日,“歷史不散場: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八十週年的見證與省思”紀念座談會在台北舉行。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表示,經歷艱苦戰爭後,最終抗戰取得勝利並實現台灣光復,這是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時刻。過去的歷史永遠不應忘記,應該牢記在心,並且正確認知、傳承下去。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表示,當前,民進黨當局不願意正確面對抗戰勝利和台灣光復的歷史,賴清德用“終戰”而非“抗戰”的字眼,刻意媚日,對不起抵抗侵略的台灣前輩。歷史不容扭曲和遺忘,凡是中華兒女都不應該遺忘日本侵略的這段歷史。

 

9月20日,“紀念台灣光復八十週年”座談會在台北舉行。《祖國》雜誌社社長、台灣史研究會理事長戚嘉林表示,日本佔據寶島半個世紀,台灣同胞被屠戮保守估計超過50萬。他呼籲,要建構台灣正確歷史敘事,捍衛“中華史觀”,喚醒台灣社會的真實歷史記憶。夏潮聯合會會長陳福裕説,台灣曾在民族衰敗中被迫割讓,飽嘗異族統治的痛苦。“如今,作為生活在台灣的人,我們絕不允許任何勢力用任何方式再將台灣從祖國的版圖上分裂出去。”

 

10月11日,“隔海呼喚祖國的臺胞心聲——紀念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80週年”圖文展在位於武漢市的湖北省圖書館開幕。該展覽通過450余張歷史照片和3.5萬餘字的文字敘述,展示了16世紀初至1945年間,台灣所經歷的西方殖民主義者覬覦、鄭成功收復台灣、清朝建省、武裝抗日、反殖民文化抗日、少數民族抗日、抵抗“皇民化”、民眾呼喚祖國、回歸光復等重要歷史事件。圖文展策劃人、台灣辜金良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藍博洲以《讓隔海呼喚祖國的臺胞心聲發揚光大》為題作主旨演講表示,本次展覽聚焦1895至1945年台灣歷史,新增戰國至三國時期涉臺史實、台灣同胞詩文及反日宣言,既還原“台灣自古屬於中國”的鐵證,也印證日據時期台灣同胞心向祖國的主流民意。他強調,兩岸同胞應了解真實歷史才能破除對立,實現民族復興。

 

兩岸同胞共同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反對“台獨”, 期盼民族復興_fororder_捕獲2.JPG

 

台灣少數民族抗日紀事座談會嘉賓合影(攝影  狄兆仁)

 

10月14日,台灣少數民族抗日紀事座談會在北京舉行。兩岸抗日先賢後裔、專家學者及各界代表齊聚一堂,以山河為證、以歷史為鑒,共同追憶台灣少數民族同胞在抗戰中的英勇壯舉,凝聚民族復興的磅薄力量。北京市臺聯副會長蘇偉在座談會上表示,80年前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使台灣得以光復、重回祖國懷抱,這是全體中華兒女不屈抗爭的共同榮光。台灣少數民族同胞在這場全民族抗戰中書寫了不可磨滅的歷史篇章,這些壯舉與盧溝橋的槍聲、東北抗聯的烽火共同構築了中華民族的血肉長城,昭示著台灣的命運始終與祖國休戚與共。台灣少數民族同胞楊品驊説,日本殖民台灣期間,我們遭受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這期間,我們保護我們的文化和傳統,台灣各地發起了很多大大小小、規模不等的同日本人的鬥爭。台灣光復80週年對兩岸同胞、全球華人來説,意義重大。我們現在變得越來越強大,再也沒有人敢欺負我們中國人。

 

“現在台灣地區的百姓和青年很多對這些歷史都不了解,很多資料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對我而言收穫很大。” 在10月13日于南京大學主辦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台灣光復與南海諸島收復主題展”上,台灣學者宋燕輝這樣表示。整個主題展清晰回溯了因《馬關條約》而起的國土淪喪之痛,生動展現了抗戰勝利後依據《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光復台灣、收復南海諸島的正義之舉,並描繪了新時代中國與周邊國家攜手共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宏偉圖景。宋燕輝希望兩岸的年輕人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南海的歷史,也到太平島去看看,這能激發青年一代共同捍衛我們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

 

兩岸同胞共同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反對“台獨”, 期盼民族復興_fororder_捕獲.JPG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台灣光復與南海諸島收復主題展”詳細呈現了戰後中國光復台灣、收復南海諸島的歷程(主辦方供圖)

 

歲月如歌,山河可鑒。從1895年日本侵佔台灣到1945年抗戰勝利、台灣光復的50年裏,具有光榮愛國主義傳統的台灣同胞懷著“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的愛國情懷,不畏強暴,奮起反抗,開展轟轟烈烈的抗日鬥爭,數十萬台灣同胞慷慨赴死,用生命完成感天動地的壯舉。我們將永遠銘記台灣同胞英勇抗日的精神和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所付出的努力。台灣光復的歷史無可辯駁地證明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同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賴清德當局刻意淡化、否認台灣光復的歷史意義,歪曲抗戰歷史,甚至粉飾美化日本殖民統治,是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的公然否認,是對兩岸同胞巨大民族犧牲的嚴重褻瀆,是典型的數典忘祖、民族敗類。鑒往知來,希望兩岸同胞都能銘記抗戰歷史,捍衛台灣光復、回歸祖國的勝利成果,堅守民族大義,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和外來干涉,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共促祖國統一,共同實現民族復興偉大夢想。(作者:左鎮) 

展開全文

國臺辦: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大會受到兩岸同胞高度關注,引發強烈反響

2025-10-29

海峽飛虹消息(記者 馬曉葉):10月29日,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舉行例行新聞發佈會,發言人彭慶恩表示,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大會受到兩岸同胞高度關注,引發強烈反響。

 

有記者提問:10月25日,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受到兩岸輿論和民眾高度關注。請介紹有關情況及重要意義。

 

彭慶恩説,10月25日上午,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出席並講話。紀念大會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同憶歷史、捍衛成果、守護家園、共創未來”為主題,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各界代表人士約500人參加。

 

彭慶恩表示,抗戰勝利、台灣光復是全民族的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共同的偉大榮光。紀念大會闡明瞭黨和國家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的重要意義,號召兩岸同胞共擔歷史責任,共護抗戰勝利重大成果,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持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深化兩岸交流融合,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和外來干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共享祖國統一美好前景,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光榮偉業。

 

彭慶恩指出,紀念大會受到兩岸同胞高度關注,引發強烈反響。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將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紀念大會精神,團結廣大台灣同胞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鬥。

展開全文

臺胞憶清明:我的先輩是抗日英雄

2025-04-04

清明,是緬懷先烈、致敬英雄的時節。無數英烈在戰火紛飛中浴血奮戰,用生命捍衛國家的尊嚴。他們的故事,是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生動寫照。

我出生於1981年。那一年,宋慶齡女士去世。家人為了緬懷她,就給我取了“慶齡”這個名字。我是台灣屏東人,祖籍在廣東梅州。在成長的過程中,我一直對大陸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雖然我在台灣長大,但內心深處總有個聲音在呼喚我去探尋祖籍之地。2023年中秋節,我到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尋根。我仔細核對從台灣帶來的族譜和蕉嶺的族譜,知道了自己是丘逢甲的後代,祖上是丘氏第十六世代到了台灣。

 

臺胞憶清明:我的先輩是抗日英雄_fororder_1_副本

2023年,本文作者(後排右二)赴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尋根謁祖,與家族宗親合影。(供圖:邱慶齡)

 

説起我的先輩丘逢甲,他可是中國晚清時期著名的愛國志士。丘逢甲是客家人,雖然祖籍是廣東梅州,但他出生在台灣。丘逢甲少年時就很有志向和抱負,“毅然以天下為己任”。26歲時,他赴京會試考取三甲進士,卻拒絕了朝廷授予的官職,回到台灣教書育人。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等地給日本。消息傳來,台灣人民非常憤怒,“聚哭于市,夜以繼日”。丘逢甲悲憤交加,咬破指頭,用鮮血書寫了“抗倭守土”四字血書,隨後召集紳民數千人集會,聯名向朝廷要求廢約抗戰。為了籌集抗日義軍的軍餉,他毅然變賣家産,還發動丘家的成年男子率先加入義軍。丘逢甲帶領義軍在台北、台中、新竹等地和日軍血戰數十場,最終義軍傷亡慘重,丘逢甲也在戰鬥中負傷,最後不得不撤回大陸,從事教育事業,並成為廣東省最有聲望的教育家之一。為了牢記復土雪恥的大志,丘逢甲在《春愁》詩中寫道:“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他在臨終前還囑咐家人:“葬須南向,吾不忘台灣也!”這飽含著丘逢甲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和對台灣回歸的期盼。

 

臺胞憶清明:我的先輩是抗日英雄_fororder_4_副本

本文作者參觀梅州丘逢甲故居時拍攝的照片(供圖:邱慶齡)

 

熟悉歷史的人都深深懂得,中國百年近代史也是中國人民持續反抗外侮侵略的血淚史。丘逢甲的抗爭精神猶如烈火,點燃了中華兒女的愛國熱情,不僅是台灣同胞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徵。他的事跡激勵著後來者在民族危難之際挺身而出。這種精神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傳承與發揚,尤其是在抗日戰爭期間達到了高潮。

我曾聽過很多抗日戰爭中的英雄故事。他們有的是參加了大陸抗日戰爭,有的是在台灣日據時期反抗日本侵略,有的經歷過槍林彈雨,有的在後方默默支援,還有的在海外為抗戰奔走呼號。我想説,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台灣光復回歸祖國的歷程,也有力證明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一次,我和一位參加過大陸抗戰的老兵聊天。當他得知我來自台灣後,老人告訴我,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兩岸能夠早日統一,這樣他就安心了。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他盼望兩岸統一的熱切渴望。

 

臺胞憶清明:我的先輩是抗日英雄_fororder_3_副本

2023年9月,本文作者參觀上海歷史博物館舉辦的“且看鷹隼出風塵”臺胞家族抗日救亡歷史圖文展。該展覽以大量珍貴歷史圖片反映了在1895年至1945年期間,眾多台灣同胞誓不臣倭、團結禦侮,為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和台灣同胞反殖民鬥爭的最終勝利做出巨大犧牲和重要貢獻。(供圖:邱慶齡)

 

向英烈致敬,向老兵致敬!如今的和平年代是他們用生命和鮮血捍衛而來。他們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為了和平與尊嚴奮勇抗爭。他們的故事必將在血脈中代代相傳。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週年,也是台灣光復80週年。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同時,我們也要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在清明時節,我閉上眼,思緒穿越時空。祖先的事跡如一幅幅生動的畫卷在腦海中徐徐展開。微風拂起歲月的塵埃,讓我聯想到無數先烈在那段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中同仇敵愾的壯麗場景,心中涌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感動與自豪。這份感動,源於先輩們為民族付出的巨大犧牲。這份自豪,源於兩岸同胞血脈相連、命運與共的深厚情誼。

 

臺胞憶清明:我的先輩是抗日英雄_fororder_2_副本

本文作者參加兩岸交流活動的留影(供圖:邱慶齡)

 

如今,我在大陸就業、創業,成家立業,生活十分安穩。我也在大陸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為了共同的夢想而努力著。我們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互相幫助,互相支持。在這裡,我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和友情,也感受到了大陸同胞的包容和溫暖。這些年,大陸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兩岸交流合作的制度和政策,為我們在大陸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機遇。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在這裡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清明是追宗思源的時節。我們不能忘記歷史,更不能忘記那些為國家和民族做出貢獻的英雄。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這是永遠無法改變的事實。無論身在大陸還是台灣,我們的心始終相連。我相信,我們將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作者:邱慶齡)

展開全文

國際人士: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意義重大

2025-10-28

10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經表決,通過了關於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的決定,以法律形式將10月25日設立為台灣光復紀念日,並規定國家通過多種形式舉行紀念活動。

 

多國人士表示,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和召開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大會具有重要意義,台灣光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大成果,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國際人士: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意義重大

 

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戰略研究與預測研究所所長 德米特裏·葉戈爾琴科夫: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具有重要意義,象徵著中國人民心向統一。戰勝日本軍國主義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歷史應該被銘記。

 

國際人士: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意義重大

 

越中友協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 阮明環:台灣光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的一項十分重要的成就,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大成果。1971年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鄭重確認了一個中國原則,這具有廣泛而權威的法律效力。

 

國際人士: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意義重大

 

德國《青年世界報》主編 尼克·布勞恩斯:舉行台灣光復80週年紀念活動,既是銘記歷史,也具有現實意義,強調了國際社會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也是對分裂言行的有力回應。

 

國際人士: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意義重大

 

南方中心執行主任 卡洛斯·科雷亞:聯合國的決議確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

展開全文

不承認自己是“漢人” 賴清德想當什麼人?

2025-05-19

近日,“漢人”一詞在台灣竟成了禁語。起因是臺行政主管部門官網中的內容,將此前“漢人最大族群佔總人口96.4%”表述,改成“目前已設戶籍人口2.6%為原住民族群,另外來人口占1.2%,其餘人口占96.2%”。佔比最多的“漢人”,竟然在描述中被消失了。

 

臺行政主管部門如此修改,無疑是在執行賴清德當局“去中國化”的“台獨”分裂意識形態。雖然行政主管部門事後解釋是為“消除族群歧視”“促進族群平權”,並無其他政治考量,但是否真的沒有政治考量已是人盡皆知。

 

對此,國民黨台北市議員李明賢痛批,台灣目前已設戶籍人口組成以漢人為最大族群,卻變成“其餘人口”,這種假學術之名,企圖撇除過去歷史、血緣連結,就代表政治正確嗎?資深媒體人趙少康表示,民進黨“去中”去到瘋狂的地步,他們恨不得把自己的血也統統換了,這是典型的數典忘祖。台灣網友也紛紛留言,“現在叫你其餘人口,過不久就叫你多餘人口”“我們的祖先抗日犧牲,不是為了讓後代認賊作父!”。

 

而不願承認自己是漢人的賴清德,又是什麼人呢?

 

賴清德日前在台南參加日本殖民官員八田與一紀念活動時聲稱,台灣與日本的感情“不是只像朋友一樣,是像家人一樣”。可見,讓賴清德當家人的不是大陸,而是曾在台灣施行殖民統治,瘋狂掠奪台灣資源、屠戮台灣同胞的日本。中國國民黨前民代蔡正元對此評價,“他心裏是日本人”。賴清德一貫親日、親美,早已恨不得自己就成為其中一員。

 

不承認自己是“漢人” 賴清德想當什麼人?

 

但事實是,賴清德不僅是地地道道的漢人,還是從大陸移居到台灣的漢人後代。此前,蔡正元考證資料後曾爆料稱,賴清德家族是在19世紀清朝同治年間,從福建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心田村移民到台灣,而漳州的賴姓更早來自湖北。

 

不承認自己是“漢人” 賴清德想當什麼人?

 

“漢人”顧名思義,就是指漢民族人口。台灣的漢族人,主要來自於歷史上自大陸移居的閩南人、客家人,以及1949年前後隨國民黨統治集團到台灣的各省人士及其後代。相比台灣少數民族,漢族人口數量龐大,在島內人口中佔據絕對優勢。

 

即便是台灣少數民族、民進黨當局口中的所謂“原住民群”,其祖先也是大陸東南地區史前人類。他們與漢民族相合相融,共同組成中華民族大家庭。

 

不承認自己是“漢人” 賴清德想當什麼人?

 

可以説,無論是島內的漢人還是少數民族,都與大陸有著難以切斷的歷史連結和親情血緣。很多家族都保存著完整的族譜,上面詳細記載著自己家族從大陸遷徙到台灣的歷史。他們遵循著大陸祖地的風俗禮儀,祭祖先、拜宗廟代代傳承。這些歷史事實,豈是賴清德當局操弄幾個字眼就能抹殺?

 

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用“荒謬絕倫,可笑至極”來評價賴清德當局的這一做法。他表示,民進黨當局做這些事的人,尤其是那些屬於所謂“其餘人口”的人,不知他們有何顏面面對列祖列宗?!兩岸同胞有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歷史,同屬中華民族、炎黃子孫,都是中國人,這是誰都無法改變的客觀事實。民進黨當局出於謀“獨”本性和政治私利,花招百齣操弄“去中國化”,割裂兩岸歷史文化聯結,不得人心,不會得逞,必遭唾棄。(文/文方)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