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朱虹:江西十大紅色旅遊基因庫

2020-06-28 11:41:52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編輯:李佳藝

  江西是個好地方,這裡不僅名山大川遍佈,歷史古跡眾多,而且還是著名的革命老區、紅色沃土。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江西兒女為了革命的勝利赴湯蹈火、前赴後繼,有名有姓的烈士近26萬人,約佔全國總數的六分之一,無名烈士更是不計其數;安源工人運動、秋收起義、南昌起義、井岡山鬥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誕生等重大歷史事件均發生在江西;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在江西留下光輝足跡,江西也是開國將軍最多的省份。

  江西,這片土地上承載著太多的紅色記憶,山水中凝結著太深的革命傳奇,可謂縣縣有紅色故事,市市有紅色景區,全省猶如一個沒有圍墻的革命歷史博物館。在江西眾多紅色旅遊資源中,最佳代表當屬“四大搖籃(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人民軍隊的搖籃-南昌、共和國的搖籃-瑞金、中國工人運動的搖籃-安源),四處勝地(偉人化險地-銅鼓、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于都、改革開放策源地-小平小道、耀邦陵園地--共青城富華山),一營-上饒集中營,一人-方志敏”等十大紅色旅遊基因庫。

  1、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

朱虹:江西十大紅色旅遊基因庫

  井岡山茨坪

  井岡山,地處江西省西南部、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古有“郴衡湘贛之交,千里羅霄之腹”之稱。井岡山山勢雄偉、地形複雜,處於國民黨統治的薄弱環節,為中國共産黨人建立革命根據地提供了天然屏障。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經“三灣改編”後的秋收起義部隊到達寧岡,團結和改造當地袁文才、王佐農民武裝,先後在寧岡、永新、茶陵、遂川等縣恢復和建立黨組織,實行工農武裝割據,開始創建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井岡山革命時期,以毛澤東、朱德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先後打破了敵軍的多次“進剿”和“圍剿”,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等大捷,有效地保存併發展壯大了革命力量,開闢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勝利道路,留下《西江月·井岡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等著名詩文,錘鍊出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即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鬥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朱德稱讚井岡山為“天下第一山”,彭真稱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董必武稱她為“革命山”“旅遊山”“文化山”。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井岡山時指出,“井岡山是革命的山、戰鬥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榮的山。井岡山道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典之作,從這裡革命才走向成功。行程萬里,不忘初心。”

  井岡山風景名勝區以革命人文景觀為主體,現有11處景區、76個景點、460多個景物景觀。其中,最著名的有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紅四軍軍部舊址、黃洋界紅軍哨口遺址、八角樓、龍江書院、井岡山會師紀念碑、三灣改編舊址和毛澤東舊居等。

  2、人民軍隊的搖籃:南昌

朱虹:江西十大紅色旅遊基因庫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南昌,意為“南方昌盛之地”,又名豫章、洪城,江西省會,地處江西省中北部,始建於西漢,距今已有2200多年曆史。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滕王閣屹立在南昌贛江之畔,唐初詩人王勃在此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閣序》。南昌,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亦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城市。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在南昌領導發動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開國十大元帥、十位大將中,有7位元帥、4位大將直接或間接參加了南昌起義。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産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開始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標誌,南昌也因此成為了人民解放軍的誕生地,被譽為“英雄城”。1938年1月6日,新四軍軍部、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在南昌成立。在此前後,中國共産黨成功地組織南方八省14個地區紅軍遊擊隊下山改編為新四軍,南昌也成為新四軍的主要誕生地。

  在長期的革命和鬥爭中,南昌見證了無數革命先輩追求真理的奮鬥歷程,留下了許多重要的革命文物和革命舊址。南昌著名紅色旅遊景點是“八一起義”舊址和新四軍軍部舊址,包括八一起義總指揮部舊址(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賀龍指揮部舊址、朱德軍官教育團舊址、葉挺指揮部舊址、朱德舊居、新四軍軍部舊址陳列館等。此外,為了紀念南昌起義,南昌還有許多以“八一”命名的景點,如八一廣場、八一起義紀念塔、八一公園等。

  3、共和國的搖籃:瑞金

朱虹:江西十大紅色旅遊基因庫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大禮堂舊址

  瑞金,地處江西省東南邊陲、武夷山脈西麓,與江西興國、于都、會昌和福建長汀等地相鄰。瑞金,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地區,是中華蘇維埃第一次、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地,被譽為紅色故都、共和國搖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初始發祥地。在這片紅色土地上,中國共産黨人進行了長達三年治國理政的偉大實踐,共和國從這裡走來,“毛主席”的稱謂從這裡起始,“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的故事從這裡誕生。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等率領紅四軍主力下井岡山,轉戰贛南、閩西。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葉坪村召開,大會選舉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作為大會閉幕後的最高政權機關,毛澤東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大會宣告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設外交、軍事、勞動、財政、土地、國民經濟、糧食、審計、教育、內務、司法、工農檢察、國家政治保衛局、臨時最高法院14個工作部門,並將瑞金改為“瑞京”,定為首都。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宣告成立,標誌著土地革命中産生的工農民主專政政權首次以國家形態登上中國政治舞臺,也為建立新中國進行了偉大預演。

  瑞金現有紅色景區景點180多處,如紅軍廣場、“一蘇大會”會址、沙洲壩革命舊址群、紅井、中華蘇維埃紀念園等。自1995年新華通訊社第一個在瑞金“尋根問祖”、修復革命舊址以來,目前已有50多家中央機關和國家部委來瑞金重續“紅色家譜”,建立了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4、中國工人運動的搖籃:安源

朱虹:江西十大紅色旅遊基因庫

  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

  安源,地處江西省西部的萍鄉市。萍鄉市位於湘贛邊界,有“吳楚咽喉”之稱,是近代工業最早崛起地之一,以産煤為主。安源煤礦是當時江南第一大煤礦,是當時全國最大工業公司--漢治萍公司的主要廠礦之一。為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壓榨剝削,在中國共産黨成立前,安源路礦工人曾自發地進行了七次較大規模鬥爭,但均以失敗告終。

  1921年秋至1930年,毛澤東先後9次來到安源組織工人運動和開展武裝鬥爭。1922年9月,在毛澤東、劉少奇、李立三的組織領導下,安源路礦工人舉行大罷工。大罷工歷時5天,由於準備充分、行動統一,並且注意鬥爭策略,以至秩序極好、組織極嚴、未傷一人、未敗一事,是中國共産黨第一次獨立領導並取得完全勝利的工人鬥爭,開創了早期中國工人運動“絕無而僅有”的成功範例。安源工人運動是中國共産黨早期領導工人運動的光輝典範,安源也被譽為中國的“小莫斯科”“無産階級的大本營”。在這裡,中國共産黨人建立了中國最早的産業工人黨支部、最早的具有武裝性質的工人糾察隊,創辦了最早的經濟組織--工人消費合作社,併發行了共産黨領導下的最早股票和貨幣。

  安源工人運動的蓬勃發展,為後來中國共産黨領導武裝鬥爭積累了重要力量。1927年9月,毛澤東、盧德銘等中國共産黨人在安源、銅鼓、修水等策劃發動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留下了許多革命紅色遺跡。目前,安源的紅色教育基地主要有: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秋收起義廣場、總平巷、萍瀏醴起義舊址等。

  5、偉人化險地:銅鼓

朱虹:江西十大紅色旅遊基因庫

  秋收起義紀念地

  銅鼓,地處江西省西北邊陲,因城東有一巨石色如銅,形似鼓,擊之有聲,故名銅鼓。銅鼓是秋收起義的爆發地和前敵委員會所在地,是秋收起義的領導指揮中心,也是毛澤東走上統帥之路的第一站。彭德懷、滕代遠、蕭克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創建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也曾一度把軍政首腦機關設在銅鼓。1927年9月9日,毛澤東在前往銅鼓領導和指揮秋收起義過程中,經歷了人生中唯一的一次遇險,他在湖南瀏陽縣被當地民團抓住,憑著機智並在紙工會員陳九興的幫助下在銅鼓縣安然化險。“一腳踏兩省、六元定乾坤”的傳奇經歷為後人景仰並津津樂道,經多方考證,偉人化險地位於銅鼓縣排埠鎮的月形灣。

  1936年,毛澤東在延安接受美國記者斯諾採訪時,曾詳細講述這段化險為夷、扣人心弦的曆險故事。斯諾的《西行漫記》以毛澤東親自講述的口吻生動再現了當時的場景:“當我正在組織軍隊、奔走于漢陽礦工和農民赤衛隊之間的時候,我被一些同國民黨勾結的民團抓住了。……那些民團奉命把我押到民團總部去處死。但是我從一個同志那裏借了幾十塊錢,打算賄賂押送的人釋放我。普通的士兵都是雇傭兵,我遭到槍決,于他們並沒有特別的好處,他們同意釋放我,但是負責的隊長不允許。於是我決定逃跑。但是直到離民團總部大約二百碼的地方,我才得到了機會。我在那地方掙脫出來,往田野裏跑去。我跑到了一個高地上,下面是一個水塘,周圍長了很高的草,我在那裏躲到太陽落山。士兵們追捕我,還強迫一些農民幫助他們搜尋。有好多次他們走得很近,有一兩次我幾乎可以碰到他們。雖然有五六次我已經放棄希望,覺得我一定會再被抓住,可是我還是沒有被發現。最後,天黑了,他們放棄了搜尋……”脫險後,毛澤東來到銅鼓大沙洲的永寧橋畔舉行了閱兵儀式,隨即發動了著名的秋收起義。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傳》對此事,也有大致相同的介紹。

  為紀念秋收起義和緬懷偉人這段傳奇的經歷,銅鼓縣不僅修繕了秋收起義紀念館、秋收起義閱兵廣場、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前敵委員會舊址等紅色景點,還興建了偉人化險地景區,內有毛澤東舊居—吳家祠、毛澤東脫險陳列館、毛澤東脫險藏身處、毛澤東銅像廣場等。

  6、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于都

朱虹:江西十大紅色旅遊基因庫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

  于都,地處江西省東南部,東鄰瑞金市,南連會昌縣和安遠縣,西接贛縣區,北毗興國縣和寧都縣,素有“六縣之母”和“閩、粵、湘三省往來衝”之稱。于都,是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南方三年遊擊戰爭起源地、長征精神的發源地、中央蘇區全紅縣和蘇區精神的形成地之一,誕生了16位共和國將軍。這片紅色土地承載著中國共産黨的初心和使命,見證了中國共産黨的理想信念和革命意志,成為鑄就中國共産黨人偉大鬥爭精神重要地區之一。

  由於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敗,1934年10月,中央機關、中央軍委和中央紅軍主力8.6萬人不得不離開中央革命根據地,集結于都並開始戰略轉移即長征。為了保證紅軍順利渡河,于都人民無私奉獻,大力支援紅軍,當時沿河所有的民船全部停運,共匯集了800多條大小船隻,有的用作架設浮橋,有的用作擺渡,為避免國民黨的飛機轟炸,隱蔽紅軍的戰略意圖,架設浮橋都在夜間進行。一到傍晚,有組織的群眾涌向架橋工地,有的打火把,有的送茶送飯,還有的送門板木材,僅4天時間,就在於都縣30公里的河面上架設了5座浮橋,布設眾多擺渡和涉河點。當時一位70多歲的曾大爺執意要把自己的壽材也捐去搭浮橋,周恩來知道這件事後,感動地説,“于都人民真好,蘇區人民真親!”

  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于都追尋紅色的記憶。他指出,我們不能忘記黨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記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要繼續高舉革命的旗幟,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

  于都紅色旅遊景點主要有:長征第一渡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館、贛南省蘇維埃政府舊址等。

  7、改革開放策源地:小平小道

朱虹:江西十大紅色旅遊基因庫

  小平小道

  小平小道,地處江西省中北部的南昌市新建縣望城崗。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受到錯誤批判的鄧小平下放到江西新建縣拖拉機修配廠勞動。為方便小平同志上下班,工人師傅們從工廠後墻開了個小門,並用爐灰渣鋪了一條500多米長的小路直通其在陸軍步兵學校的住所。鄧小平夫婦風雨無阻來來回回在這條小道上走了三年零四個月。人們把這條小道稱為“小平小道”。

  小平小道是一條蜿蜒曲折、長滿雜草的田間小道。路不寬也不是很平,兩旁就是莊稼地。這又是一條特殊的小道,鄧小平每天往返于這條小路上,亂象叢生、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故事時時都在上演,他觀察著,思考著,等待著,用自己堅實而穩健的步伐走出了一條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開放的大道。從小平小道延伸出去的,是一條通往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康莊大道。事實證明,小平小道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策源地,是鄧小平蟄伏等待之地、改革開放的思想孕育之地和行動起源之地。鄧小平的夫人卓琳説,“通過三年的觀察,鄧小平更加憂思國家的命運前途。通過三年的思考,他的思想更加明確、思路更加清晰、信念更加堅定。這些,對於他復出不久即領導進行全面整頓,以及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制定新時期路線方針政策産生了直接影響”。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指出,“小平小道”是鄧小平深入群眾、探索新路的重要標誌。

  2002年,江西開始對小平小道及拖拉機配件修造廠周圍進行保護性開發,除保留修繕了小平住宅樓、小平小道和小平勞動的車間等舊址外,還興建了小平小道紀念館區、革命史跡瀏覽區等多處建築。

  8、耀邦陵園地:共青城富華山

朱虹:江西十大紅色旅遊基因庫

  共青城胡耀邦陵園紀念碑

  共青城,地處江西省北部、廬山南麓、鄱陽湖西岸,素有“鄱陽湖畔的明珠,京九線上的名城”之美譽,這是全國唯一以“共青團”命名的城市。1955年,98位上海知青響應黨中央的號召來到德安縣八里鄉九仙嶺(現屬共青城市)墾荒創業,經過幾代共青人的努力,將其建設成為了一座新城即共青城。胡耀邦逝世後,經黨中央批准,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共青城的富華山上。

  胡耀邦曾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他是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産主義戰士,偉大的無産階級革命家、政治家,我軍傑出的政治工作者,長期擔任黨的重要領導職務的卓越領導人。他14歲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8歲轉為中國共産黨黨員。在長達60年的革命生涯中,從蘇區的“紅小鬼”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從衝鋒陷陣的革命戰士到改革開放的開拓者,他為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和開創建立了不朽功勳。胡耀邦對共青城建設與發展非常關注、寄予熱切希望,他先後兩次親臨共青、三次為共青題詞,在共青城留下了風塵僕僕的身影和熱情爽朗的笑聲,給這裡人們留下了永久的記憶。

  耀邦陵園座落在富華山巔,墓碑坐西朝東,正前方是浩瀚的鄱陽湖。上富華山兩翼有石階曲徑,間有大塊斜坡草坪,墓地四週丘陵起伏,鬱鬱蔥蔥、鐘靈毓秀。墓主碑由3塊芝麻白花崗岩銜接成直角三角形,斜邊著地,直角向上。整個墓體呈火炬苗形狀,天鵝絨草皮覆蓋墓碑的四週,瞻仰坪、活動坪、花壇、臺階均用花崗岩砌成,墓地背面呈半月形,有高大挺拔的龍柏襯托,莊嚴肅穆。陵園內建有“胡耀邦紀念館”,陳列著260余件珍貴史料,真實記錄了胡耀邦的革命生涯、生平事跡、治國思想、人格魅力和工作風範。

  9、人間地獄:上饒集中營

朱虹:江西十大紅色旅遊基因庫

  上饒集中營革命烈士紀念館

  上饒集中營,地處江西省東部上饒市城區南郊。上饒集中營由七峰岩、周田村、茅家嶺、李村等處集中營組成,它是皖南事變的歷史産物,是國民黨第三戰區設立的一座規模龐大的中國法西斯式人間地獄。

  在集中營內,國民黨反動派先後羈押了“皖南事變”中前往談判的新四軍軍長葉挺以及被俘的新四軍排以上倖存將士和從東南各省搜捕來的共産黨員、抗日愛國進步人士共700余人,打著“軍事訓練機關”的幌子,使用各種刑具對革命志士的肉體進行無情摧殘,而且在精神上進行威脅恐嚇與殘酷蹂躪,妄圖通過“管訓”,將其轉化為反革命的力量。面對腥風血雨、生死誘惑,被囚禁的共産黨人並未屈服與妥協,他們以高度的政治覺悟和組織紀律,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各種頑強抗爭,並先後成功發動了茅家嶺暴動和崇陽溪河畔赤石暴動,挫敗了國民黨反動派妄圖從政治上精神上瓦解抗日革命隊伍的陰謀,表現了革命烈士為捍衛真理、不怕犧牲、英勇抗爭的堅定信念和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樹立了一座不朽的革命豐碑。

  上饒集中營是革命先輩與敵人鬥爭的歷史教材,也是先烈留給後人的一筆寶貴的革命遺産和精神財富。上饒集中營舊址由中心景區、周田監獄舊址區、李村監獄舊址區、七峰岩監獄舊址區等參觀遊覽區組成,內有紀念館、紀念碑、紀念亭、革命公墓等。

  10、偉大的無産階級革命家:方志敏

朱虹:江西十大紅色旅遊基因庫

  懷玉山清貧園

  方志敏(1899-1935),江西省弋陽縣人。他是偉大的無産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傑出的農民運動領袖,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贛東北和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是中國人民解放軍36位軍事家之一。2009年9月,方志敏被選為“100位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模人物”。

  1928年至1933年,方志敏領導起義的農民開展遊擊戰爭,實行土地革命,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創建了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後擴大為閩浙贛革命根據地)。他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贛東北實際相結合,探索創造了一整套建黨、建軍和建設紅色政權的經驗,毛澤東將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稱之為“方志敏式”根據地。1934年11月初,他奉命率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北上,在皖南遭國民黨重兵圍追堵截,終因寡不敵眾,于1935年1月27日在江西省玉山縣隴首村被俘。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市下沙窩英勇就義,時年36歲。

  在獄中,方志敏將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愛化成了一篇篇精神力作,先後寫下了《我從事革命鬥爭的略述》《可愛的中國》《清貧》《獄中紀實》等重要文章。《可愛的中國》被稱為愛國主義的千古絕唱,至今仍被人們當作經典的精神食糧和文化瑰寶。清貧,是方志敏一生最鮮明的品格風範,是中國共産黨人世代相傳的紅色基因。他在《清貧》裏寫道:“經手的款項,總在數百萬元,但為革命而籌集的金錢,是一點一滴的用之於革命事業”。習近平總書記曾深情地説:“我多次讀方志敏烈士在獄中寫下的《清貧》。那裏面表達了老一輩共産黨人的愛和憎,回答了什麼是真正的窮和富,什麼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什麼是革命者的偉大信仰,人到底怎樣活著才有價值,每次讀都受到啟示、受到教育、受到鼓舞。”

  循著方志敏烈士一生奮鬥的足跡,一路留有著眾多的紅色旅遊資源,如上饒弋陽縣方志敏故居、橫峰縣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舊址群、玉山縣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館、方志敏烈士事跡陳列館(南昌市下沙窩)、方志敏烈士陵園(南昌市梅嶺)等。

【免責聲明】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