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誓圓九縣鐵路夢 衢寧鐵路正式開通運營

2020-09-27 15:45:25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編輯:趙銀平

  國際在線消息:“老鄉們的生活越過越有盼頭,我們再苦也值得。”中鐵建工集團衢寧鐵路項目經理李靜接受媒體採訪時説。9月27日,衢州至寧德鐵路正式開通運營,結束了沿線九縣不通鐵路的歷史。

  衢寧鐵路起于浙江衢州,終至福建寧德,所經之地均為欠發達地區,其中有9個縣未通鐵路,有8個縣市為貧困縣。衢寧鐵路的開通,對進一步縮小閩東北與沿海發達地區的距離,促進貧困縣産業鏈發展,拉動就業,幫助當地人民脫貧致富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這條鐵路沿途風景秀麗。據不完全統計,沿途有2處原始森林,8處國家森林公園,3處世界地質公園,6處5A級景點,13處4A級景點。這樣優美的風景與環境,卻因道路難行、隱于深山,少為人知。所以,衢寧鐵路的建設也有利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2018年7月,中鐵建工衢寧鐵路項目團隊來到這裡。他們要在半山腰上建造高鐵站房,打通浙閩地區的快速通道。但要實現這一切,工程極其艱難浩大。

誓圓九縣鐵路夢 衢寧鐵路正式開通運營_fororder_1

  削山填谷,直教天塹變通途

  中鐵建工衢寧鐵路項目分為5個工點,分別位於屏南、蕉城、寧德北、上墩和寧德,包含 2 座站房、4 座站臺雨棚、68棟生産生活用房,總建築面積達 7.2萬平方米。

  “這裡的山路十八彎,這裡的水路九連環……彎彎環環,環環彎彎……”2018年7月,當衢寧鐵路項目部的職工第一次來到這裡時,看著眼前的山貌,他們不禁想起了這幾句歌詞。

  屏南站位於寧德市屏南縣,站房總建築面積5997平方米,是衢寧鐵路(福建段)最大的一座站房。其建設原貌是一片跌宕起伏的山川,毫無平地可言。

  李靜介紹説:“我們剛進場時猶如荒野求生,在深山絕嶺之中採取從外向內的施工方式,以半填半挖為主,努力克服了施工通道堵塞、交叉作業等施工難題,在屏南站生生開闢出了一塊6000多平方米的平地,建起了一座高達21.4米的車站,同時填起十余米高的土方,建成了站臺和雨棚。”支提山站同樣位於半山腰,站房總建築面積2997平方米。剛進場時上山沒有既定道路,項目部就沿著山勢一點點從下往上,開出一條“之”字形的土方便道,解決了交通運輸問題。其過程,真可謂“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施工區域地質為粉質粘土,遇水即軟、無法硬化,遭遇到雨天,道路就會泥濘不堪,今天開闢出的路第二天就可能被堵住,嚴重影響運輸車輛通行。”李靜説。

  今年六月連續24天的下雨,更是讓施工雪上加霜。項目部喊出“搶晴天、抓陰天、牛毛細雨是好天”的口號,巧打雨季遭遇戰和遊擊戰,通過在施工便道兩側挖出溝渠確保排水通暢,在大山深處掀起一波波施工高潮。

誓圓九縣鐵路夢 衢寧鐵路正式開通運營_fororder_2

  苦中作樂,男兒有求安得閒

  屏南、蕉城、寧德北、上墩和寧德5個工點,最遠相距120公里。22名管理人員,經常要在盤山公路上,來回奔波4、5個小時。

  屏南站和支提山站相距50公里,這兩座站房均藏在深山,遠離城市的寂寞算不上什麼,可連正常的飲水也無比奢侈。“我們只能向高山上修建一條長達1600米的輸水管道引入山泉水,雨天水質混濁,每天只能用泥水刷牙洗臉。真正遇到缺水的時候,10多天都不能洗澡。”衢寧鐵路項目總工劉洋告訴記者。

  山野之中沒有水,也沒有電,用電完全靠6台發動機來解決。項目員工理髮不便,生産經理肖慧便拿出自己的電推子,讓小夥們互相理髮,有段時間為了方便,大家全都換上了光頭,成為了工地最亮的“電燈泡”。

  “有一次施工員邱繡偉被不知名的小蟲子咬過之後臉上長滿了紅色的疙瘩,大家都以為是濕疹並未太在意,後來一直沒消才去了醫院。那段時間我們總是和他開玩笑,你是不是晚上偷吃食堂了,怎麼一見我們就臉紅。”提到這件事,和邱繡偉關係很好的技術員陳濤不禁笑了。

  2月8日全面復工至今已有160多天,這個平均年齡不到28歲的項目團隊沒有人離開過、抱怨過。他們笑稱自己用的水比得上礦泉水,還每天都能在山水之間“旅遊”,將苦中作樂演繹到了極致。

  心懷大愛,扶貧攻堅顯擔當

  衢寧鐵路貫穿閩東北山區,沿線區域村莊地理位置偏遠,基礎設施落後、交通條件不便,長期以來村民增收緩慢。為了提升沿途欠發達地區的交通條件,衢寧鐵路繞了兩個形似字母“S”的彎,結束了福建屏南、周寧等九縣不通鐵路的歷史。

  衢寧鐵路項目書記趙應強説:“自進場施工以來,我們累計採購了當地工程物料近2000萬元,租賃當地機械設備700余萬元。”項目部採取“一主一輔”的模式,即優先選用當地勞動力為主,採購租賃當地物資為輔,多方面、多渠道、多領域全方位發力,讓扶貧的力度和廣度惠及到了沿線村民。

  項目部堅持採用“當地自建”的屬地化實施模式,以當地村民為主要勞動力,累計為320名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並對每一個上崗工人進行施工知識技能培訓,在為他們增加收入的同時,將其轉化為産業工人,既為村民個人的未來發展打下了基礎,也為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儲備了人才。“我們還對施工道路進行硬化,變黃泥土路為水泥公路,便於村民出行,充分履行了我們央企的社會責任。”趙應強説。

  “鐵路架在半山腰,火車飛馳衝雲霄。”中鐵建工人助圓“鐵路夢”的故事還在繼續。(文 孟佳嫻 楊德正)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