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朱虹:井岡正南是遂川

2020-10-27 16:35:15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編輯:趙瀅溪

  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第一個根據地。在這裡,中國共産黨人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獨具的中國革命勝利之路,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井岡山在相當長歷史時期不是單獨的行政區,直到1959年7月成立江西省井岡山管理局,才從遂川等地分出,形成獨立的管理體系。

  井岡山的正南方是遂川縣,其在東漢建安四年(西元199年)就立縣于遂水之口。縣誌記載,遂水在縣治南門,源出左右二溪,至城西南李派渡始合為一,形如遂字,故名遂川。遂川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眾多令人難忘的紅色記憶,其綠色生態資源與古色歷史文化亦亮點頗多,值得人們去了解與識知。

  紅色革命開先河

  遂川縣作為革命老區,發生過許多重大歷史事件,毛澤東同志在此創造了多個“第一”,如第一個紅色縣級政權、第一個紅色圩場,第一次提出了人民軍隊紀律、遊擊戰術原則等。

  首個縣級政權。1928年1月24日,毛澤東率工農革命軍攻佔遂川縣城後,親手創建了遂川縣工農兵政府,設有秘書室、裁判部、軍事部、財政部、土地部、文化教育部等五部一室辦事機構,並正式頒發了《遂川縣工農兵政府臨時政綱》。遂川縣工農兵政府是首個擁有紅色政綱,具有實質意義的工農民主專政縣級政權,其創建為周邊寧岡、永新、蓮花、酃縣(今炎陵)等紅色政權的建立樹立了榜樣。

  首個紅色圩場。為暢通紅白兩區物資的交流,解決根據地軍民日常用品的需要,毛澤東在攻佔遂川縣城後,決定將當時較大的草林圩改造為井岡山根據地紅色圩場。由於工農紅軍取消苛捐雜稅、保護工商業發展,紅色圩場的建設受到當地農民和中小商人熱烈擁護。紅色圩場的建立,是中國共産黨人探索設置的第一個市場,開啟了通過市場手段解決生活困難、發展經濟的先河,對於打破敵人經濟封鎖、鞏固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義和經濟意義。

  三大紀律六項注意。1927年10月24日,毛澤東在荊竹山向部隊動員講話時,首次宣佈了工農革命軍三項紀律:“行動聽指揮,不拿群眾一個紅薯,打土豪要歸公。”。當年毛澤東站過的一塊名為“雷打石”大石頭,現已成為工農革命軍“三項紀律”的實證物。1928年1月25日,毛澤東在遂川縣城宣佈了工農革命軍最早的“六項注意”:“還門板,捆鋪草,説話和氣,買賣公平,不拉伕、請來伕子要給錢,不打人罵人。”此後,這些內容作了相應調整,並最終演變成了人民解放軍的優良傳統和行動準則--“三項紀律、八項注意”。

  遊擊戰術原則。1928年1月中下旬,工農革命軍前委和中共遂川、萬安兩縣縣委在遂川縣立第一高級小學召開會議。會上,毛澤東總結了秋收起義以來工農革命軍的作戰經驗,並首次提出了“敵來我退、敵駐我擾、敵退我追”的十二字遊擊戰術原則。隨著戰爭實踐的不斷豐富,“十二字訣”逐漸完善為“十六字訣”,即“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遊擊戰術原則對於打破敵人圍剿、取得革命勝利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

  在艱苦歲月中,毛澤東與遂川的陳正人(江西解放後省委第一任書記)、當地農民武裝領導人王佐等革命志士結下了深厚友誼。同時,也牢牢記住了一生仇視革命、為惡多端的遂川惡霸肖家璧。早在1927年8月,肖家璧在遂川大汾就曾突襲過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並造成革命力量的重大損失。紅軍主力撤離井岡山後,肖家璧又長期霸佔井岡山一帶,犯下許多滔天大罪。建國後,毛澤東曾深夜親自指示陳正人,要求儘快查找並懲處“老朋友”肖家璧。經過多番搜索,終將已混入教師隊伍的肖家璧查出,後經審判迅速槍決。

  遂川也是紅軍長征(紅六軍團)最早出發地之一。1934年7月下旬,紅六軍團奉命作為中央紅軍長征的先遣隊,從湘贛蘇區向湖南中部突圍挺進,為中央紅軍戰略轉移先行探路。1934年8月初,在任弼時、蕭克、王震領導下,紅六軍團從永新等地轉移到遂川新江、橫石一帶集合修整並踏上萬里長征路。

  綠色生態獨樹幟

  遂川境內生態優美、物産豐富,全境以山地為主,森林覆蓋率高達79.07%,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之稱,先後被國家命名為“中國名茶之鄉”“中國金桔之鄉”“中國板鴨之鄉”“中國名特優經濟林油茶之鄉”,是江西省首屆“十佳綠色生態縣”,擁有狗牯腦茶、南風面、桃源梯田、千年鳥道、白水仙瀑布群等優質生態資源。

  狗牯腦茶。因始産于形似公狗頭的狗牯腦山而得名,其外形細嫩均勻,碧色中微露黛綠,自帶淡淡清香,泡後湯色清明、滋味醇厚,富含氨基酸、維生素、茶多酚以及硒鋅鈣鎂等微量元素。狗牯腦茶始制于明代末年,距今已有300年曆史。1915年,狗牯腦茶獲美國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金獎,譽為“頂上綠茶”。2004年,通過國家原産地地域産品保護認證。2015年,入選江西省重點扶持的“四綠一紅”茶業品牌,即:狗牯腦茶、婺源綠茶、廬山雲霧茶、浮梁茶、寧紅茶。現在狗牯腦山上有梯田式生態茶園四千余畝,遠看似一條條綠色的飄帶在群山中隨風舞動,是觀光品茗的好地方。

  南風面。相傳中華民族祖先炎帝神農氏在酃縣一帶高山上採藥,發現一座山一年四季刮南風,且在山頂的南面曬藥,即便無太陽也風乾,南風面因此而得名。南風面海拔2120.4米,是羅霄山脈主峰、湘贛兩省交界處最高峰。晴朗天氣登上南風面,層巒起伏、氣勢雄偉、一望無際。峰頂上冬暖夏涼,臘月攀登別有情趣,山下凍雨連綿,山頂卻陽光明媚、溫暖如春。南風面周圍有十幾座姐妹峰、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這些山峰氣勢奇特,或怪石嶙峋、或玉柱擎天、或懸崖絕壁。方圓周邊遍佈風窿洞、石筍山、觀音石、猴身石等景點。

  桃源梯田。左安桃源梯田總面積10平方公里,其中梯田達5000余畝,集中連片就有2000余畝,曾被評選為“全球十大最美梯田”之一。這些梯田小如碟、大如盆、長如帶、彎如月,宛如天上玉盤、人間遺珠,有的似“望天丘”、有的似“神女峰”、有的似“青蛙抬頭”等,在周邊山水林木的映襯下,形成了一幅幅美麗的山水畫。春耕時節,梯田白水灌滿,好比銀鏈圈繞山梁;到了夏季,梯田禾苗吐翠,就像碧浪排排天上來;秋季來了,梯田五穀豐登,猶如疊翠流金,遍野燦爛;進入冬季,梯田銀裝素裹,看似瓊枝玉葉,純潔飄逸。

  千年鳥道。進入秋天,成群結隊的候鳥從西伯利亞、內蒙古草原、華北平原等地起飛,經東、中、西三路分別飛往中國南部地區越冬。遂川的營盤圩是我國中路遷徙候鳥的必經之路與中途歇息地,每年從這裡過境的候鳥,有200多種、數百萬隻。營盤圩之所以形成千年鳥道,主要得益於特殊的地形地貌,這裡北有南風面、南有齊雲山、西南有八面山,海拔均在2000余米,為候鳥遷徙提供了重要的地貌標誌。連綿的群山還形成了一個東西貫通的凹形通道,每年秋分前後,通道內就會産生一股從西北吹向東南的強大氣流,有助於鳥類遷徙飛翔。同時,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態環境,也為遷徙候鳥的停息提供了良好的食物鏈與隱蔽場所。每年白露前後,這裡吸引了不少國內外鳥類專家學者與鳥類愛好者,前來觀察與欣賞壯觀的候鳥遷徙。

  白水仙瀑布群。位於遂川的碧洲鎮,由登仙瀑、珍珠瀑、仙女瀑等瀑布組成,每座瀑布各具特色,其中數仙女瀑最為壯觀。仙女瀑高約86米、寬達數丈,站在遠處眺望,只見潔白如雪的溪流以雷霆萬鈞之勢呼嘯而下,並在這些複雜多變的天然石陣中穿梭跳躍,最後匯聚一起傾盆入潭,氣似銀河落天、聲如伏龍呼嘯。站在瀑底仰望,順著陽光照射,可見層層七色彩虹橫空飄渺,忽隱忽現、美輪美奐。隨著春夏秋冬的四季輪換,仙女瀑的形態也在不斷變化,有時宛如婀娜多姿的白衣仙女舒袖佇立,有時就像一尊慈眉善目的觀音佛像,有時又像側身向西遠眺的詩聖李白,但當地群眾以及廣大遊客們更喜歡它化成白衣仙女的模樣,這也是取名“仙女瀑”的緣故。

  古色文化有看點

  遂川是江西省18個文明古縣之一,自古文風鼎盛、人才輩出,境內留有許多歷史文化古跡。據不完全統計,自宋至清,先後建有各類書院40余所,其中以燕山書院最具代表;涌現出宋代“父子進士”蔣賁、蔣概與“孫氏三龍”孫逢吉、孫逢年、孫逢辰兄弟,明末忠臣郭維經等歷史文化名人;佈滿著古老的金絲楠木等寶貴森林寶藏。

  燕山書院。位於遂川的堆子前鎮鄢背村,集塾院為一體,是遂川縣保存原體實物的古代書院之一。《吉安地區志》記載:燕山書院是江西乃至全國家族私塾建築文化的典範。書院由內外兩院組成,整體建築為磚木結構,飛檐翹角、道轉回廊、柱梁縱橫、氣勢非凡。院樓彩繪畫多達百餘幅,大門門廊到兩側回廊及文昌閣內開花板上,刻畫著明理求學、鯉魚躍龍門、伯樂識馬、脫袍封爵等人物故事,雖歷經200多年但依然清晰如新、色彩艷麗。書院還創新實行分班制教育,這與同一時期其他書院的學生齊聚課堂聽先生講學的教育方式迥然不同。《鄢溪黃氏序略》曰:“書院分級施教,從啟蒙教育到國學、太學,先後培養進士、舉人、秀才數十名,我族許多俊秀才逸之士多出其間”。

  明末忠臣。郭維經(1588年-1646年)字六修,號雲機,明天啟五年(1625年)中進士,初官授行人,後歷任南京御史、吏兵兩部尚書等職。入仕早期,郭維曾不避權勢、直陳其事,屢次上疏抨擊時弊,受到世人讚許。明朝滅亡後,其又堅持抗清不詳,後因贛州兵敗城破在嵯峨寺自焚而亡。為推崇郭維經忠君報國氣節,清朝廷在遂川縣城南門內和三溪郭氏宗祠門前,分別豎起鐫刻“宇宙正氣”的高大紅石牌坊。生前,郭維經與其女郭明珠還共同發明瞭世界上最早的原木材積表--龍泉碼,比歐洲最早的“柯達山毛櫸材積表”早一個半世紀。即根據樹木的年齡越大材積越大的縱橫生長關係,將六十種材積不同的杉木劃分為八個碼名,一百二十個等級,把木材計量濃縮為“斤、兩、錢、分”。從而只要簡單量出木材的圍徑,便可知道它的體積,因而在大江南北流行三百多年,這就是龍泉碼的科學性和實用價值。

  楠木文化。楠,與“男”諧音,自古以來,遂川客家人視其為風水聖木,凡開基、建房、婚嫁、添丁,必于後龍山、村水口種植楠木,盼其守護風水時運、庇祐人丁繁盛,且制定族規民約,嚴加保護。受世代楠木文化影響,遂川新江、衙前等地形成了江南較為罕見的金絲楠木群,這些樹木不僅高大挺拔而且內現金絲,與四川峨嵋山、海南島一起入選我國三大楠木群。其中,新江石坑金絲楠木群規模居首,全村共有九萬餘株,連片百年以上、胸徑70釐米以上的就有336株。在山對面的衙前鎮茶盤洲古楠木群,則長有一株高大威猛、聞名遐邇的“宋楠”,其樹齡800多年、圍徑長達5.86米,猶如男人魁梧強壯的體格,充滿著陽剛之氣,人們戲稱“天下第一猛楠”,現已成為萬千遊客的必觀之景。(來源: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微信公眾號“江西風景獨好”)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