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朱虹:七論江西教育

2021-08-11 09:09:19  來源:大江網  編輯:趙瀅溪

    一、教育大計 教師為本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為本。探索師德師風建設,促進師德建設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對於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意義重大。

  1、江西省師德師風建設取得的明顯成效

  近年來,江西省把師德建設擺在教師隊伍建設的突出位置,加大管理創新,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各地各校也根據實際情況開展了不少創新性的工作,廣大教師也為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做出了應有的努力,江西省教師師德建設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師德師風主流積極向上,在全社會樹立了好榜樣,傳播了正能量。

  01、建立了一系列激勵引導的好機制

  近年來,江西省先後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教師師德建設的通知》《江西省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八不準”》等政策措施。各級各類學校結合本校實際,也制定了一系列激勵、評價的規章制度,如有的學校制定了《教師學術道德規範建設方案》等規章。所有學校都將師德師風表現作為教師年度評優評先的重要考核指標。通過建章立制,加強管理,進一步明確了教師的職責、任務以及教學科研行為,使師德師風建設有章可循,有效地促進了優良師德師風的形成。

  02、探索了一整套教育培訓的好辦法

  各校積極開展主題教育活動,豐富師德建設形式。比如,大多數高校都開展了師德師風建設年活動,針對教師的實際,明確主題,並與創先爭優活動、學習型黨組織建設活動;與本單位的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及管理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學校堅持以豐富教職工業餘文化生活為切入點,以群眾文體活動為載體,以“和諧校園,全民健身”為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體活動,不僅提高了教職工的身心素質,而且營造了和諧的校園氛圍。各級各類學校結合教師崗位職責,針對不同群體教師開展了相應的師德培訓活動,把教師職業道德、學術規範、法規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列為培訓的重要內容,培養職業榮譽感和使命感。

  03、營造了一種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

  一是嚴格考核懲處,促進教師自覺加強師德修養。省教育廳將師德考核作為教師考核的核心內容,並與教師資格註冊、崗位聘用、年度考核、評優評先、職務(職稱)評聘和特級教師評選掛鉤,實行師德師風表現一票否決。對危害嚴重、影響惡劣者,堅決清除出教師隊伍。二是強化師德監督,有效防範失德行為。將師德建設納入教育督導評估體系。從組織領導、制度保障、糾錯機制和工作實效等方面監測學校師德建設工作情況,監測結果納入校長及其班子成員年度績效考核、任期考核重要內容,作為中小學校和學校主要領導參評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前提條件,作為發放學校領導績效工資的重要依據。三是突出師德激勵,營造重德養德良好風氣。將師德表彰獎勵納入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獎勵範圍。在同等條件下,師德表現突出的,優先評選特級教師和晉陞教師職務(職稱)、優先參加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選拔。

  04、涌現了一大批德藝雙馨的好老師

  通過近些年的建設,江西省涌現出一批德藝雙馨、德才兼備的優秀教師。如,勇入火海救學生、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的王茂華;愛生如子的“博導媽媽”石秋傑、全國模範教師支月英等,在他們身上,集中展現了江西省教師良好的精神風貌和高尚師德。江西省教育廳和大多數學校每年充分利用教師節等重大節慶日、紀念日的契機,聯合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多種媒體集中宣傳這些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蹟,營造了尊師重教、崇德向善、明德惟馨的良好氛圍。

  可以説,經過多年來堅持不懈的努力,江西省教師隊伍師德師風水準明顯提升,江西省廣大教師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無私奉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頭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展示了新時期人民教師的高尚師德和光輝形象,為教育改革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在個別教師身上還存在著“輕師德,重師能”的現象,少數教師既不學高更不身正,成了道德的缺失者,加強師德建設仍然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2、師德建設的新內涵新要求新主旨

  新時期各級各類學校應將師德建設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德修身,以德立威,內鑄師魂,外塑師表,牢牢把握師德建設的新內涵、新要求和新主旨。

  0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期師德建設的價值導向

  新時期師德建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價值導向。教師首先是一個公民,應當具有一個公民應有的道德水準和人格素質。合格的公民未必是合格的教師,但合格的教師必須首先是合格的公民,必須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新時期師德建設的核心內容。任何稱職的、優秀的教師,都不應僅僅滿足於只做一個合格公民,他的社會角色、職業特徵要求他一定要在公民基本道德規範的基礎上,不斷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標。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師德建設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有利於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形成、促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傳承發展,提升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理論水準,造就出一支忠誠于教育事業的教師隊伍。

  02、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是新時期師德建設的有效途徑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豐富而深刻,具有歷久彌新、生生不息的品質,是永不枯竭的道德資源。傳統儒家思想中“熱愛學生,有教無類”、“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不恥下問,知過即改”等有關師德的論述,使我國在先秦時期即已形成教育史上第一個教師道德體系。南宋理學家朱熹主張教師應切實做到“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總之,古代“師道”要求教師既要德行堅定,又要術業有專攻;既要知其理,又要踐其行;還要日精日進,不斷獲取新知,並將此作為尊師重道的基礎。教師要擷取傳統文化精華,充實和豐富師德建設的內涵。

  03、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是高尚師德的本質要求

  關愛學生是師德的靈魂,為人師表,師愛為魂,師德的核心就是對學生無私的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崇高的師德,源於教師心中的大愛。教師要用愛心、真心和耐心去關愛學生,教育學生。嚴在當嚴處,愛于細微間。不僅要塑造學生健全人格,也要尊重學生的興趣和個性差異 ;既要為學生的當前負責,也為學生的未來負責 ;既要對學生一視同仁、不厚此薄彼,又要關愛貧困家庭學生、心理障礙學生、後進學生,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和健康成長的引路人。

  04、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是高尚師德的內在規定

  老師不僅要教學生“謀事之才”,更要傳學生“立世之德”,尤其是以傳德為根本。可以説,教書育人不僅是師德的核心,更是教師的責任和義務。要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在傳授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要注重對學生品德和修養的教化,以“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方式,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有知識、有文化、有智慧,更有良好品德修養和責任意識的人。

  05、終身學習、學高為師是新時期師德的重要內涵

  作為傳道授業的教師,要使學生信服你,不僅要師德高尚,同時也要注重自身學識水準和業務能力的培養。只有師德高尚,而且又具有淵博的知識、精湛的教學藝術的老師,才能博得學生的敬重和愛戴,才能真正承擔起教書育人的重任。在新知識、新觀念、新理論不斷涌現的時代,教師只有不斷勤奮上進,把學習當作自己的工作乃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才能適應時代要求。“如果你要給學生一碗水,必須自己要有一片海洋”。教師要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加強學習,拓寬視野,更新知識,一步一個腳印,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教育教學品質,不斷完善自己,才能既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在各個方面給學生以幫助和指導。

  06、改革創新、止于至善是新時期師德的根本追求

  一個沒有創新精神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一個沒有創新意識的學校也是沒有希望的學校,一個沒有創新意識的教師,也是沒有希望的教師。教師身上擔負著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教師應當牢固樹立改革創新意識,竭盡全力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積極開展教學觀念、內容、方法的創新實踐,努力為國家培養富有創新精神的優秀人才。

  3、努力建設一支師德高尚的師資隊伍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根本在教育,關鍵是教師。各級各類學校要創新教師管理體制機制,切實加強師德建設的薄弱環節,著力破解涉及師德建設體制機制方面的難點問題,努力建設一支師德高尚的教師隊伍。

  01、堅持教育自律與制度他律相結合

  在培育和樹立高尚師德的實踐中,不外乎教育引導和制度約束兩類形式。思想教育是“正人心”的過程,制度建設是“立規範”的過程,二者分屬“自律”和“他律”的不同範疇。只有人心思正,好的制度才能建立,建立起來的好制度才能得以實施,畢竟制度歸根結底是要人來執行的;沒有制度的約束和規範,單純的説教會顯得蒼白無力,“正人心”會因此更難,而已正之人心也易在外部環境的誘導下難以長久維持。在師德建設中,思想教育與制度建設兩者都不可或缺,應統籌安排、協調並進,實現二者的有機統一。

  02、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

  教師的工作生活大多身處於特定的校園之中,有形的校園環境和無形的學風、教風、校風所構成的校園文化氛圍,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它常常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對教師的成長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這種文化的隱性教育功能同樣是師德建設的有效途徑。學校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校園文化對全體師生能産生強大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對教師的理想、信念、作風和情操産生直接的影響。要積極營造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導向、凝聚、激勵和調適功能。引導廣大教師積極參與學校發展目標的制定,為學校的發展獻計獻策,將個人的思想情感和前途命運與學校事業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

  03、堅持師德問題的單一處置與統籌治理相結合

  師德問題已是一個長期的話題,一直以來,在師德問題的治理實踐過程中,總給人以一種“按下葫蘆浮起瓢”的無奈,在解決某一種師德問題時,又往往會産生新的其他問題。有償補課、性侵學生、學術造假等問題時有發生。這種局面之所以發生,某種程度上是由於對師德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的認識還不到位,是對師德問題必須統籌治理的認識還不到位,導致在師德建設過程中,存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的局限,在面對師德問題時,存在將其原因單一化、就事論事的局限,對引起這一問題背後的其他因素未予足夠的重視 ;在治理師德問題時,多為事後的單一處置,而缺乏事先的預防、規避和統籌規劃。要更好的關注教師待遇,包括物質生活的改善與精神方面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讓教師能從心底珍惜這份事業,從而把師德建設與尊師重教、尊重人才有機結合起來,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生活上關心教師,依法保障教師權益,千方百計地為教師辦實事、辦好事,幫助教師解決實際困難和後顧之憂,在熱誠服務教師的過程中深入細緻地做好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凝心聚力,強基固本。

  04、堅持實現校內規範與校外引導相統一

  師德,是隨著教育的産生和發展而逐漸形成和發展的,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依據的準則、規範及其應有的行為品質的總和。雖是教師的職業道德,但任何職業都是社會化的産物,任何職業道德都是一定社會關係的外在體現,師德亦不例外,因此,一定社會關係及其環境與氛圍對師德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進行師德建設時,眼光應不僅局限于學校校園,單純依賴學校的教育和約束,要跳出學校,走出校園,從社會層面去積極培育師德建設的有益環境,實現校內規範與校外引導的有機統一。具體而言,就是要積極培育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尊師重教的社會環境對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具有引導作用。在一個尊師重教風氣很濃的社會裏,教師在心理上和精神上必然會産生一種欣慰、自豪和滿足感,而這種積極的心理感受必然促使他珍惜教師崗位,嚴格要求自己。我們要大力加強優秀教師的宣傳報道,強化教師的高尚形象,讓教師這一職業成為讓人羨慕和尊敬的職業,在全社會進一步形成一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教育、尊重教師的良好氛圍。

  二、 大力發展學前教育

  幼有所育,民生大計。從教育的各個階段來説,學前教育仍是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的薄弱環節,特別是貧困地區、邊疆地區、革命老區和農村地區學前教育發展嚴重滯後,城市學前教育發展極不平衡,“入園難、入園遠、入園貴”問題仍非常突出。學前教育的發展與國家提出的目標和人民群眾的需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我們必須加快推進學前教育發展。推進學前教育發展,關鍵在以下幾個方面。

  1、要有強烈的責任意識

  學齡前階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啟蒙時期,接受科學的學前教育,能夠對兒童的認知能力、個性品質、身心健康、習慣養成産生終身影響,為兒童創造良好的人生開端。隨著群眾生活水準的提高,讓孩子接受良好的學前教育日益成為無數家庭的新期盼;特別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快速推進和流動人口的大幅增加,保障留守兒童、流動兒童接受公平的學前教育日益成為改善民生的新課題。當前,學前教育迎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國家、省、市、縣不同層面已經或者正在出臺一系列政策,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的目標任務更加明確;教育財政投入大幅度增長,學前教育加快發展的條件保障更加有力;各地各部門積極行動,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探索出了一些學前教育發展的好經驗、好做法;人民群眾熱切期待,關愛幼兒的理念進一步普及,全社會支持學前教育的氛圍更加濃厚。站在新的起點,我們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把學前教育辦好。我們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抓住當前難得的歷史機遇,以構建“保基本、廣覆蓋、提品質”的學前教育體系為主要目標,以培養健康快樂的兒童為根本任務,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並舉”為基本方針,堅持問題導向,解決實際問題。

  2、要有先進的辦園理念

  辦園理念是幼兒園的靈魂。辦園理念包括先進理論的吸取、明確的特色目標、可持續發展的規劃,全園教師的接納程度、良好氛圍的創建等。要有先進的辦園理念,關鍵在於:一是立足於幼兒園實際。一所幼兒園的辦園理念應立足於本園實際,與幼兒園的辦學歷史與文化積澱相結合,只有這樣才有能抓住幼兒園的本質特點與精神內核,提出富有本園特色的辦園理念。每個幼兒園不管創辦時間長短,都會有自己的文化與氣質,而且隨著教育實踐的開展與深入,最終都會形成屬於自己的、他人不可複製的獨特傳統與集體風貌。二是準確把握髮展定位。這是辦園理念的核心。在思考和確定發展定位時,園長要充分考慮國際國內教育改革的歷史背景與時代要求,當前的時代要求就是要嚴格按照教育規劃綱要,把服務幼兒的發展需要、促進教育機會與教育過程公平作為自己辦學的重要努力方向,進一步提煉幼兒園教育的辦學宗旨與目的,促進教育品質的不斷提升。三是真正實踐辦園理念。為了實現辦園品牌的提升和幼兒園高品質發展,每位園長都應努力實踐本園的辦園理念,而不要使之僅僅成為一種文字遊戲或口號。四是讓辦園理念引領辦園特色。目前很多幼兒園都在創特色創品牌,為幼兒園發展贏得更廣泛的支持與更廣闊的空間。這種努力的方向本身沒有什麼錯,但如果幼兒園創特色僅僅是為了多收費,多吸引兒童入園,就有可能偏離幼兒教育的本質與使命。所謂辦園特色實質上應是每個幼兒園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獨特而穩定的辦園經驗,如意大利瑞吉歐的“方案教學”、蒙臺梭利的“混齡教學”等。因此,在考慮辦園特色時,園長必須要以辦園理念為引領。

  3、要有優秀的師資隊伍

  幼兒教育是教育的起步,處於最基礎的地位,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因此,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幼兒教師隊伍是抓好幼兒教育的根本保證。我們要把有限的資源優先用於教師隊伍建設。加強幼兒教師隊伍建設重點要做好四件事:一是重視師德師風建設。幼兒教師每天都與孩子和家長進行交往和溝通,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孩子道德品質的養成。幼兒園應把師德教育擺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首要地位。各幼兒園要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加強師德規範建設,只有讓教師了解和把握教師道德的原則、規範和義務,她們才能有所適從,才能明確師德實踐的方向;要加強教師自我教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各幼兒園園領導要發揮表率作用,“説千言道萬語,不如做個好樣子”,凡是要求教職工做到的,園領導首先要做到;要求教師不去做的,園領導堅決不做。二是完善教師補充機制。各地各部門要在大學特別是師範大學設立幼教專業,培養專門的幼兒教師,真正把那些有愛心、了解兒童生理與心理、懂幼教規律的教師充實到幼兒教育隊伍中來,決不能為了快速補充師資而降格要求;要按照《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進一步明確幼兒教師的資格要求。幼兒園在新錄用教師時,一定要嚴格執行專業標準,堅持公開招聘、擇優錄用;在聘用教師時,要依法簽訂協議,明確待遇、聘期和責任義務,防止出現新的代課教師,産生遺留問題。三是加強幼兒教師培訓。各幼兒園要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培訓的重點是增強幼兒教師的責任感和職業素養,使她們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實踐能力;要創新培訓內容和方式方法,針對培訓對象的實際需求,對園長、骨幹教師和新入職教師分別制定不同的培訓方案,著力解決幼兒教師在教育實踐中的實際問題,探索和總結適合農村幼兒教師的培訓內容和方式;要組織實施好幼兒園的園長及骨幹教師“國培計劃”“省培計劃”。各地各部門要選擇有學前教育教學和培訓經驗的院校和專業性師資培訓機構承擔任務,保證培訓的高品質高標準。各地各部門要採取多種形式擴大培養規模,挖掘現有幼兒師範學校的辦學潛力,認真總結和推廣初中畢業起點五年制學前教育師資培養模式。四是保障幼教人員待遇。幼兒園園長、教師、保育員、保健人員實行持證上崗。各地各部門要保障幼兒園在編、外聘人員的工資水準,並按規定繳納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民辦幼兒園舉辦者要與聘用教職工簽訂勞動合同,按時足額兌現教職工工資和福利待遇,並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各級政府要完善幼兒園教師專業技術職稱(職務)評聘機制,對長期工作在農村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的公辦幼兒園教師,按國家規定實行工資傾斜政策,將幼兒園園長、教師納入模範教師、優秀教師的評選範疇。

  4、要有科學的保教觀念

  確保孩子們快樂生活、健康成長,是發展學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衡量學前教育品質的根本標準。但是,近些年來,由於應試教育和社會上一些不良宣傳影響,當前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現象十分突出,嚴重干擾了正常的保育教育工作,損害了幼兒的身心健康。幼兒園應主動適應科學保教的要求,在教學內容上,要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科學制定保教工作計劃,合理安排和組織幼兒一日生活;要堅持以遊戲為基本活動,靈活運用集體、小組和個別活動等多種形式,鍛鍊幼兒強健的體魄,激發幼兒的探究慾望與學習興趣,養成幼兒的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健康發展。幼兒園不得提出硬性的掌握文化知識的指標,不得提前教授小學教育內容,不得以舉辦興趣班、特長班和實驗班為名進行各種提前學習和強化訓練活動,不得給幼兒佈置家庭作業。在教學環境上,幼兒園要創設適宜幼兒發展的多種活動空間,配備豐富的玩具、遊戲材料和幼兒讀物,為幼兒自主遊戲和學習探索提供機會和條件。嚴禁教育行政部門推薦和組織徵訂各種幼兒教材和教輔材料,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以各種名義向幼兒園推銷幼兒教材和教輔材料。幼兒園不得要求家長統一購買各種幼兒教材、讀物和教輔材料,不得違反規定超額編班。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科學保教的引導,要規範小學招生,嚴禁小學舉辦各種形式的考核、面試、測試等招生選拔考試,要監督各小學不得將各種競賽成績作為小學招生的依據;要加強業務指導,研究建立幼兒園保育教育品質監測評估機制,切實加強對各類幼兒園保育教育工作的動態監管,定期對幼兒園“小學化”現象進行專項檢查,對違反規定的要責令其限期整改;要營造輿論氛圍,充分利用和引導各種傳媒宣傳科學的學前教育理念。幼兒園要採取多種形式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實現家園共育,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學前教育的良好社會氛圍。

  5、要有規範的幼教管理

  當前,一些欠發達地區的學前教育基礎較差,管理相對滯後。教育行政部門必須堅定學前教育的公益性質,加快發展公辦幼兒園,補貼民辦幼兒園,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有效緩解入園難、入園貴等現象。幼教的快速發展對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果各地各部門的管理水準跟不上,不能有效防止和及時解決快速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那麼不僅會影響發展速度,還會給長遠發展造成不良後果。規範管理要把握好以下幾方面:一要重視標準建設。有了標準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標準就有了監管的依據。國家已經或將陸續出臺幼兒園的建設標準、收費標準、教師資格標準、保教品質指南等系列幼兒園規範文件,這對進一步加強幼兒園管理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各類幼兒園要嚴格執行好標準。二要重視安全管理。幼兒園的安全是大事,不能有一絲懈怠。從幼兒園的選址、設計到施工、使用都必須嚴格執行國家的有關規定,並根據幼教特點配備必要的防護設備。各地各部門要切實加強幼兒園食品安全、保育安全、車輛接送安全、防疫安全工作,對教師資質、人員流動、教育教學實行動態監管,強化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避免意外傷害,對民辦幼兒園要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嚴格準入門檻,加強督促檢查,嚴防安全事故的發生,確保兒童身心健康、茁壯成長。三要重視規範收費。幼兒園要嚴格執行收費標準,實行收費公示制度,接受社會監督。各地各部門特別要加強對民辦幼兒園收費的管理,完善備案程式,實行分類指導。各地各部門要加強對幼兒園收費行為和經費使用情況的監督。幼兒園不得以開辦實驗班、特色班等名義擅自設立收費項目、提高收費標準,不得收取建園費、贊助費等費用,不得向幼兒和家長推銷圖書、玩具等商品。四要重視人才建設。一流的幼兒園,必須有一流的園長、一流的骨幹教師。一個優秀園長和骨幹教師的成長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是自身先天的條件。幼兒園園長和教師必須要有唱歌、舞蹈、繪畫、文學等方面的才華,還要有對孩子的親和力等,這些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第二是個人後天的努力。幼兒園園長和教師自己必須要有對幼兒教育的執著追求和持續學習的毅力。第三是組織培養推薦。教育管理部門要加大對園長和骨幹教師的培養力度,幫助他們成為幼教方面的專家和領軍人物。

  三、 江西基礎教育的歷史、現狀與發展

  江西省基礎教育點多面廣,情況複雜。江西省的在校師生一千一百餘萬人,其中基礎教育人口占四分之三以上。基礎教育工作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借鑒歷史、把握現狀、明確目標、加強領導。

  1、江西具有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

  江西教育歷史悠久,江西人以聰明、會讀書、重教育聞名於世。江西教育早在兩漢便奠定了基礎,隋唐之後得到興盛。其中既有官方的府縣學、鄉學,又有民間的書院、社學和私塾,各級各類教育體制極其完備,在全國獨樹一幟。官學一般設在縣城或較大的鄉鎮。最有活力也最能代表江西古代基礎教育興盛的是遍佈鄉野的民間辦學,民間辦學主要包括書院、社學和私塾等。江西的書院在全國起源最早也最發達。無論數量、品質,還是規模、影響,江西的書院均列全國前茅。江西的社學在全國也具有獨特的地位,江西的社學始創于元代,到明代有較大發展,王陽明安定贛南後,令各縣立社學,加強道德教化。到雍正十年(1732),江西全省共有社學278所。江西古代私塾也很發達,私塾是老百姓自發的基礎教育形式,它立足於家族,對學童進行啟蒙教育,因規模小、費用低和辦學靈活,從而成為江西古代基礎教育的主要形式。

  教育的興盛,造就了江西歷史上名賢薈萃的現象,江西名人才子尤以撫州、吉安為多。撫州歷來被稱為“才子之鄉”;吉安是江西廬陵文化的人文古郡,曾經演繹了“三千進士冠華夏,一大書院揚江南”的輝煌歷史。古代江西人才輩出、文化興盛,既源於濃厚的教育氛圍,又對教育發達起到了有力的促進作用。

  2、江西基礎教育取得巨大成就

  一是基礎教育各項事業快速發展,普及水準大幅提升。二是基礎教育民生工程全面實施,公平步伐明顯加快。三是基礎教育建設項目密集啟動,優質資源不斷擴充。四是基礎教育改革試點有序推進,體制機制更具活力。

  回顧這些年來江西省基礎教育發展的歷程,實踐給予我們諸多有益的啟示。第一,立足省情教情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我們始終堅持教育方針的正確性,立足江西省情和教情,在做大基礎教育總量的同時,推進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經濟欠發達省份基礎教育科學發展的新路。第二,搶抓機遇是做好工作的關鍵。近年來,基礎教育領域出臺的政策舉措之多、投入的資金支持之多、推出的工程項目之多、啟動的改革項目之多,前所未有。我們始終增強工作的前瞻性、預見性,提前謀劃,贏得了加快發展的主動權。第三,提高品質是基礎教育發展的生命線。近年來,江西省認真分析研判影響基礎教育品質的重點環節,紮實推進中小學思想道德建設、課程教學改革,使得廣大中小學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的教育實踐和師生的教與學有了可喜變化。第四,攻堅克難是推動基礎教育事業進步的動力。近年來,我們始終直面當前基礎教育發展中的入園難、入園貴、擇校熱、大班額等重點、熱點、難點問題,積極探索,迎難而上,激發學校辦學活力,努力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教育新期盼,促進基礎教育的蓬勃發展。

  3、深刻認識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面臨的形勢

  基礎教育是對公民實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識教育,是提高公民基本素質的教育,是為繼續升學或就業培訓打好基礎的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發揮著全局性、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面對國際基礎教育現代化的潮流趨勢、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嶄新要求以及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各地各部門各學校一定要增強憂患意識,深刻認識到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性和複雜性,增強工作的預見性和主動性。

  第一,從國外基礎教育發展趨勢來看。進入21世紀,在日益複雜的國際環境和全球化背景下,為了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搶佔先機、佔據制高點,世界各主要國家無一例外都把發展基礎教育作為“優先戰略”。各國的基礎教育都更加注重品質,更加注重小班教學,更加注重個性化,更加注重國際化,更加注重信息化。

  第二,從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來看。當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入了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快速發展階段。加快江西省經濟高品質發展,迫切需要培養數以萬計的創新型高技能人才。這對加快推進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提高國民受教育年限、提升國民素質、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實現教育現代化等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戰。

  第三,從基礎教育的條件保障來看。這兩年江西省教育投入增長的幅度雖然在全國位居前列,但預算內教育事業費和公用經費總量仍低於全國平均水準,經費投入總量仍很緊張,加大教育投入的壓力仍很大。

  第四,從基礎教育師資隊伍來看。江西省基礎教育師資隊伍比較薄弱,一是數量不足,二是整體素質有待提高,三是結構不合理。尤其是農村小學體育、音樂、美術等學科教師緊缺。

  第五,從學生培養狀況來看。江西基礎教育教學水準是不錯的,高考分數居全國前列,但考試畢竟只能反映學科知識成績的好壞,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從推行素質教育情況來看,我省基礎教育還存在不少問題,“校長苦抓、教師苦教、家長苦幫、學生苦學”的“四苦”精神廣為存在,如何正確處理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係,仍是我們面臨的嚴峻課題。

  第六,從人民群眾的教育訴求來看。國際經驗表明,在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後,人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開始進入快速增長階段。現在全國人均GDP已經過了1萬美元,人民群眾對多樣和優質教育資源的願望、對公共教育資源配置公平的盼望、對辦學行為規範的期望、對校園安全穩定的希望、對教育風清氣正的渴望,變得更加迫切,我們的工作仍然任重道遠。

  4、全面把握基礎教育的根本要求和主要任務

  基礎教育的根本要求是育人為本。具體來説,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辦好每一所學校,關心每一個學生,促進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是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是基本普及學前教育,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準,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為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人才打下教育基礎。當前,主要是完成好三大任務。

  01. 學前教育抓普及

  我們要以構建“保基本、廣覆蓋、提品質”的學前教育體系為主要目標,以培養健康快樂的兒童為根本任務,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並舉”為基本辦園體制,大力發展學前教育。我們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所有鄉(鎮)至少建有一所符合省定標準的中心幼兒園。人口較多的大村獨立建園,人口較少的小村設分園或聯合辦園。各地各部門要加大資金投入,落實任務分工,確保行動計劃順利推進。二是堅持科學保教。當前學前教育“小學化”現象比較突出,這一現象損害了幼兒身心健康。幼兒園要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處理好保育和教育的關係,堅持保教並重;處理好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關係,把握好兩者之間的階段性和連續性;處理好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關係,加強兒童心理行為研究和家庭教育指導,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社會氛圍。三是規範幼教管理。國家和江西省陸續出臺了幼兒園的建設標準、收費標準、教師資格標準、保教品質指南等。各類幼兒園要嚴格執行。各地要加強對幼兒園的動態監管,對無證辦園和存在安全隱患的幼兒園進行全面排查;加強收費監督,特別要加強民辦幼兒園收費管理,完善備案程式,實行分類指導。

  02. 義務教育促均衡

  我們要按照中央和國務院要求,強化統籌部署,努力使適齡兒童少年“上好學”。一般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明確目標責任。省政府與各設區市簽署了《江西省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任務書》,提出了江西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任務,明確了路線圖和時間表,各地各部門要落實責任,確保如期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二是共享優質資源。我們要鼓勵探索區域內基礎教育的“集團化辦學”和“學區化管理”,提高社會教育資源利用水準,探索學校教育與校外活動有機銜接的有效方式。三是均衡辦學資源。我們要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切實改善農村地區、貧困地區、薄弱環節辦學條件,著力解決縣鎮“大校額”“大班額”問題。四是均衡教師資源。我們要實行城鄉統一的中小學編制標準,並對村小和教學點傾斜;鼓勵和吸引優秀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學校或薄弱學校任教;大力推行校長聘期制,促進縣域內校長、教師輪崗交流的長效化和制度化。五是改進學校管理。我們要把區域內學生就近入學比率和招收擇校生比率納入考核教育部門和學校的指標體系中,規範辦學行為,完善學生學籍管理辦法。

  03. 普通高中強特色

  從當前來看,普通高中教育發展面臨的主要任務已不是數量的擴張,而是在普及基礎上的內涵發展。內涵發展的關鍵是按照教育規劃綱要的要求,大力推進普通高中的多元辦學、多樣培養與特色發展。各普通高中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加強自身特色。一是明確特色高中的內涵,通過辦學體制多樣化、辦學形式多樣化、培養目標特色化、教育教學方式多樣化、課程資源多樣化、管理評價方式多樣化,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二是做好普通高中特色發展改革試點。江西省已經確定了普通高中特色發展改革試驗首批試點學校,試點學校要積極探索,試出成效,試出經驗。三是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自2008年啟動以來,全省各地各校按照省實施方案部署和要求,精心組織,紮實推進,並在此方面取得明顯成效。有條件的學校適當增設職業教育教學內容,加強學生職業意識和動手能力培養。

  如要完成以上三大任務,我們需切實處理好四對關係。

  在育人理念上,我們要處理好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係。素質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題。各地各部門各學校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和政績觀,大膽探索建立有利於素質教育實施的科學評價體系。總的指導思想是,我們既要有升學率,又不唯升學率,不能用升學率這一個標準來評價學校。各地各部門各學校要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正確處理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的關係,克服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短視行為,在教學實踐中正確處理好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係,堅決克服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紮實實的錯誤做法。處理好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係,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更新教育觀念。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身心健康、有想像力、有創造性的人才。各地各部門各學校不能用一個模式辦教育,不能用一個標準評價學生;要樹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觀念,做到因材施教,尊重、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二是優化教學內容。各地各部門各學校應遵循不同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合理設置課程,切實解決課程和作業偏多、偏深、偏難問題,改善擠佔音樂、體育、美術等副課的現象,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和學習壓力,把學生從應試教育的“禁錮”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更多時間鍛鍊身體、參加社會活動、發展個人興趣愛好。三是創新教學方式。各地各部門各學校要大力倡導啟髮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增加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鑽研、勤於動手,提高學生的學習的能力和效果。

  在發展模式上,我們要處理好規模擴張與品質提升的關係。就江西省來看,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基礎教育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普及程度明顯提升,規模擴張不再是當前基礎教育的主要任務,下一步的重點是在堅持適度辦學規模的基礎上,切實提升辦學品質,處理好規模擴張與品質提升的關係。處理好規模擴張與品質提升的關係,關鍵在於:一是適度控制規模。各地各部門各學校要按照教育規律實行適度規模辦學,新城區規劃要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對老城區部分學校進行遷建;老城區主要對未達標的保留學校進行改擴建。我們既不能貪大求全,也不能有所偏廢。二是嚴格控制班額。各地各部門各學校要按照教育規律實行標準化班額教學,有條件的地方要儘快、盡可能多地啟動小班化教學,以增加師生交流的頻度,使每個學生都能均衡地得到老師的關懷和輔導。三是全面提高品質。各地各部門要建立以提高品質為導向的工作機制,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準,出名師、育英才,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學品質上來。

  在發展路徑上,我們要處理好分類指導與整體推進的關係。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由於起步有早有晚,起點有高有低,條件有好有差,步伐有快有慢,發展很不平衡。我們必鬚根據辦學實際情況,處理好分類指導與整體推進的關係。處理好分類指導與整體推進的關係,關鍵在於:一是在整體推進中加強分類指導。各地各部門要針對基礎教育不同學段、不同經濟發展水準、不同文化的學校,提出不同要求和任務。二是在分類指導中促進整體推進。各地各部門要把基礎教育擺在優先地位,堅持普及與提高、規模與效益的統一,堅持以改革促發展,完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促進基礎教育新的跨越式發展。三是在分類指導中理解整體推進。整體推進不是搞千篇一律,也不是“削峰填谷”,而是在整體推進中要充分發揮示範高中、示範義務教育學校、示範幼兒園在辦學理念、規範辦學、課程改革、教育品質、教育技術現代化和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的示範作用。

  在學校佈局上,特別是在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佈局調整中,我們要處理好適度集中與就近入學的關係。處理好適度集中與就近入學的關係,關鍵在於:一是制定科學規劃。各地各部門要統籌考慮城鄉人口流動、學齡人口變化、學生年齡特點和成長規律,合理確定縣域內幼兒園、教學點、村小學、中心小學、初中學校佈局,努力滿足適齡兒童少年就近入學需求。二是改善辦學條件。各地各部門對保留和恢復的村小學及教學點,要保障生均公用經費;對寄宿制學校要配備教室、學生宿舍、食堂、飲用水設備、廁所、澡堂等設施和聘用必要的管理、服務、保安人員;有條件的可配備心理健康教師。三是加強園區建設。各地各部門不能以辦工業園區和辦大學園區的思維來辦基礎教育園區,而是要和城鎮新區的規劃相統一,既要考慮資源共享,又要考慮就近入學。各地各部門要高度關注老城區教育發展和老學校的利用問題。

  5、切實抓好基礎教育發展的五項重點工作

  推進基礎教育事業科學發展,任務十分艱巨,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當前,我們尤其要抓好五項重點工作。

  01. 抓好安全管理

  安全問題始終是影響學校和諧穩定的敏感因素。抓好安全管理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學生防溺水安全。江西江河湖泊較多,學生溺水死亡事故時有發生。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一定要建立長效預警機制,切實把溺水安全教育工作做實、做細、做到位,防止學生溺水死亡事故的持續不斷發生。二是校車安全管理。國務院高度重視校車安全,出臺了《校車安全管理條例》。各地各部門一定要認真執行,落實責任,明確措施,切實保障學生上下學交通安全。三是校園及周邊環境整治。整治校園及周邊環境是各級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各地各部門各學校要深入開展校園環境隱患排查,及早發現問題,化解矛盾,確保千萬學子在安寧和諧的環境中讀書成才。

  02. 抓好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隊伍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戰略任務和系統工程。抓好教師隊伍建設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突出抓好三項任務。各地各部門各學校要以補足配齊為重點,建設好一支能夠滿足基本普及學前教育需要的幼兒園教師隊伍;以農村教師為重點,建設好一支能夠滿足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需要的中小學教師隊伍;以實施中小學教師名師培育為重點,建設好一支能夠滿足全面提高基礎教育品質需要的高素質教師隊伍。二是精心實施三大工程。各地各部門各學校要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促進形成重德養德的良好風氣;實施教師教育資源擴充工程,加強師範院校和教師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支持其他院校參與教師教育;實施教師素質提升工程,加強教師培訓基地建設,優化培訓內容,提升培訓效益。大力開展“修師德、鑄師魂、提師能、弘師愛、樹名師”主題教育活動,探索基礎卓越教師培養計劃。三是有序推進三項改革。各地各部門各學校要實施好中小學教師職稱改革,建立統一的中小學教師職務系列;推進中小學教師資源配置管理改革,探索建立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輪崗交流機制;探索農村教師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提高農村教師津貼標準,改善農村教師工作和生活環境。四是建立健全三項機制。各地各部門各學校要建立健全教師準入制度,做好新進教師的公開招聘工作;建立健全考評考核制度,完善重師德、重能力、重業績、重貢獻的教師考核評價標準;建立健全教師權益保障制度,維護教師權益。

  03. 抓好工程項目建設

  項目建設是改善基礎教育辦學條件的基礎。各地各部門要繼續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努力改善基礎教育的辦學條件。抓好工程項目建設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學前教育項目。各級政府切實加大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加快推進學前教育項目建設,這對發展江西省學前教育是一次難得的歷史機遇,各地一定要按照《江西省學前教育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確保項目資金專款專用。二是校安工程。各級政府作為工程實施主體,要克服困難,加大力度,確保按期完成建設任務,要全部消除D級危房,進一步築牢中小學校捨得安全線。三是營養改善計劃。江西省在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17個縣,啟動實施營養改善計劃試點,並通過試點先行,以點帶面,擴大到所有24個國定貧困縣,努力提高學生的營養健康水準。各地各校一定要精心組織,真正讓學生營養餐吃起來、吃下去、吃得好、吃得安全。四是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該項目實施三年來,國家已下達江西省項目資金近20億元,為改善江西省基礎教育辦學條件發揮了重要作用,該項計劃還將持續實施。各地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加強調度,狠抓進度,確保項目實施效果實實在在,經得起檢查。五是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加快教育信息化既是事關基礎教育全局戰略選擇、破解教育熱點難點問題的緊迫任務,也是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品質的有效手段。國務院曾專門召開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明確國家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目標任務。各地各部門各學校要按照國家的總體部署,堅持應用導向,科學制定教育信息化發展目標,加快推動教育和信息化的融合,讓更多的人能夠分享教育現代化的成果。

  04. 抓好特殊群體教育工作

  各地各部門要把保障特殊群體的受教育權益,作為促進教育公平、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內容,真正擺上議事日程。抓好特殊群體教育工作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各地各部門要堅持以流入地管理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並幫助他們融入城市生活。國務院出臺了《關於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後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的意見》,江西省要按照文件,在年底前制定具體實施辦法,積極穩妥地推進隨遷子女升學考試工作。二是留守兒童。各地各部門要把關愛留守學生工作納入社會管理創新體系之中,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關愛網絡;統籌協調留守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實行留守學生的普查登記制度和社會結對幫扶制度;加強對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留守學生安全保護預警與應急機制;優先滿足留守學生進入寄宿制學校的需求,保障走讀農村留守兒童就近上學。三是殘疾兒童少年。各級政府要努力辦好每一所特殊教育學校,保障兒童福利機構適齡殘疾孤兒接受義務教育,鼓勵和扶持兒童福利機構根據需要設立特殊教育班或特殊教育學校;加快發展殘疾兒童學前教育。四是貧困學生。各級政府要落實城市低保家庭和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寄宿學生生活費補助政策,做好孤兒教育工作,幫助適齡流浪兒童重返校園,健全學前教育資助體系,逐步擴大農村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範圍並提高補助標準,完善普通高中家庭貧困學生資助政策。五是民族學生。各級政府要創新教育援疆、援藏工作,辦好內地民族班,加強內地民族學生散插班的內部管理。

  05. 抓好教育亂收費治理

  教育收費事關教育形象和社會穩定。義務教育階段擇校亂收費、教輔材料散亂收費、違規補課收費、服務性收費和代收費不規範,幼兒園收費高等問題仍然是群眾關注的焦點、熱點問題,也是我們治理教育亂收費工作的重點。治理教育亂收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加強研判。國家部委和江西省出臺了一系列治理教育亂收費的政策措施,各地各校要嚴格執行,加強形勢研判,結合實際,出實招,下猛藥,治頑疾。二是標本兼治。各地各部門各學校要加強學校規範管理,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樹立良好教育形象,提高學校辦學行為和教師執教行為的規範程度;要全面深入推進教育系統行風建設,明確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一把手是治理工作的第一責任人。三是加大查處力度。今後,江西省教育紀檢監察部門要把治理教育亂收費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還要進一步加大教育亂收費案件的查辦力度。四是建立長效機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通過建立健全治理教育亂收費管理制度、校務公開工作機制、典型亂收費案件通報機制等制度,提高治理工作規範化、制度化、科學化水準。

  6、切實加強對基礎教育工作的組織領導

  發展基礎教育的目標和任務已經明確,現在關鍵是抓好落實。各地各部門要切實加強領導,明確職責,創新機制,為基礎教育的科學發展提供保障。

  01. 完善領導管理體制

  各地要切實把基礎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研究制定當地基礎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目標任務、工作重點和保障措施。各地要全面落實義務教育由“省人民政府統籌規劃實施,縣級人民政府為主管理”、學前教育由“省市統籌、以縣為主、縣鄉共建”的管理體制,落實部門“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共同推進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勇於探索,敢於實踐,創造性地抓好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各項工作。

  02. 完善評價監督機制

  各地各部門各學校要高度重視教育評價和社會監督在基礎教育事業發展中的導向功能,建立科學的評估指標體系和考核體系,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把教育工作重點轉到實施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品質上來;要充分認識教育督導在促進教育事業發展中的作用,進一步健全專門機構。教育督導機構要重點對地方政府在入學機會保障、投入保障、教師隊伍保障以及緩解熱點難點問題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制定和完善基礎教育教學品質基本標準,建立“評價主體互動性、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過程動態化”的評價制度;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學校的辦學情況、政府的管理情況等向社會公開,讓它們接受社會監督。

  03. 完善投入保障機制

  經費投入是基礎教育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條件保障。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基礎教育,經費投入逐年加大,經費總量不斷增長。各級政府要認真落實加大教育投入的各項政策措施,堅持義務教育實行 “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根據職責共同負擔,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統籌落實”的投入體制,學前教育實行“政府投入、社會舉辦者投入、家庭合理負擔”的投入機制,普通高中實行“以財政投入為主、其他渠道籌措經費為輔”的投入機制;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新增財力向基礎教育傾斜;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捐贈基礎教育;要把有限資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發揮最大效益。各地不得把義務教育公用經費用來頂抵教師績效工資。

  04. 完善改革創新機制

  改革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推進教育優先發展、科學發展,根本途徑在於深化改革、銳意創新。對此,我們要深刻領會,要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以改革推動發展,以改革提高品質,以改革增強活力,進一步消除制約江西省基礎教育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形成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基礎教育體制機制。當前,我省教育工作改革的重點是要抓好一批關係到基礎教育長遠發展的包括考試招生制度、家校合作、民辦基礎教育管理、高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等改革項目在內的改革試點,試出經驗,試出成效。

  四、 江西高等教育發展戰略的思考

  歷史上江西教育的興盛時期之長、影響之廣,值得現今的江西人為之驕傲,這也是發展當代江西高等教育的重要動力所在。同時,我們要深刻認識江西教育的不足,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早日實現江西教育的歷史復興。

  1、認清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江西省大力推進科教興贛、人才強省戰略,高等教育在許多領域、許多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一是辦學規模邁上新臺階。高等學校數量超過100所,在校學生人數近百萬,校園面積擴大了四倍。二是人才隊伍煥發新活力。教師品質明顯提高,“井岡學者”、“長江學者”、國家傑青等高層次人才增多。三是學科建設取得新進展。博士培養單位從2000年的3所增加到9所,碩士培養單位從12所增加到16所。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國家級重點學科有所增加。四是科學研究實現新突破。國家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教學成果獎、A類學科層次高,數量增多。五是社會服務作出新貢獻。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與江西輝煌的教育歷史相比、與周邊其他省份的發展成就相比、與黨和政府及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相比,江西高等教育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一是從我省各級各類教育在全國的綜合排位來看,高等教育在全國的地位相對偏低,據專家評估,約在19位,而高等教育是反映一個地區整體教育水準的重要標誌,因此,高等教育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我省教育整體水準在全國的地位。二是從我省高校人才培養的結構層次上看,研究生教育所佔比例過低,層次結構不合理。三是從我省重點高校數量上看,只有 1 所“211 工程”大學,幾乎沒有在全國有影響的高水準大學。四是從高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上看,院士、一級學科博士點、招收博士生人數、國家重點學科數量明顯偏少。五是從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來看,我省在全國三大科技獎、國家教學成果獎方面,只獲得過二個一等獎;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高校的職能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

  總之,我省高等教育面臨嚴峻的形勢。這其中有外在的歷史客觀原因,也有自身發展的主觀因素:一是辦學理念問題,一些高校過於注重學校規模而缺乏鮮明特色;二是資源配置問題,部分高校的資源配置存在項目封閉、簡單重復、低效浪費等現象;三是體制機制問題,缺乏活力,不利於領軍人物和高水準教學科研團隊脫穎而出,等等。

  2、力促兩大轉變

  江西高等教育的發展目標是:“建設有特色、高水準的大學”,就是要堅持科學定位、特色立校,按照“學校有特色、專業有特點、學生有特長”的辦學思路,努力建成一批學科優勢明顯、辦學特色鮮明、國內有影響的本科高校,建成一批優質特色示範性高職院校,進而實現江西高等教育整體實力在全國各省的排位趕超。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實施江西高校新的發展戰略,力促兩大轉變。

  一是發展方式上,實現從規模擴張向品質提升轉變。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我省高校已經完成了規模化發展。實踐證明,當年我省大力推進新校園建設敏銳地抓住了歷史機遇,很好地實現了我省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讓更多的年輕人跨進了大學校門。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高校建新校區、擴大招生規模只是階段性的特徵和任務,下一步高校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心要從注重外延擴張、規模發展向注重內涵建設、品質提升轉變,全面提升辦學水準,花更大的工夫來提高教育品質和科研能力。要控制總量,改善結構,基本不再建新校區,穩定大學的招生總數,努力提高研究生的招生人數。

  二是發展路徑上,實現從均衡推進向重點突破轉變。一些高校在迅速擴張的同時,辦學講求面面俱到,追求大而全,希望迅速整體推進,實現全面趕超。結果專業設置雷同、教學內容重復、研究課題單一,同質化辦學現象嚴重,缺乏特色和優勢。前一段,通過專業評估,減少了一些專業和學科,取得了明顯進展。下一步高校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心要從注重均衡推進、整體發展向注重重點突破、特色發展轉變。要進一步更新觀念,學會“舍得”,勇於“放棄”,切實按照“唯一性” 和“獨特性”的原則,找準優勢特色學科,整合優質資源,加大投入力度,推進協同創新,完善體制機制,全力以赴提升江西高等教育創新能力。

  要實現兩大轉變,重點是要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找準優勢學科

  實現優勢特色學科的重點突破,首先必須找準優勢特色學科。要堅持集思廣益,廣泛聽取多方意見,選對了學科就事半功倍。關鍵是要做到“四個結合”:一是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科研需求。主要圍繞我省綠色生態等具有地域特殊性的科研需求,凝煉學科的發展方向。二是結合江西人文、自然的獨特資源。要從高校所處區域的人文、自然等方面的獨特資源中汲取養分,選擇學科突破的方向。三是結合高校自身發展的既有優勢。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積澱中,一些高校形成了自己有影響、有地位的特色學科。要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再加一把火”,謀求新突破。四是結合學科發展的前沿趨勢。要從學科與學科、科學與技術、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交叉、滲透、融合中尋找到優勢特色學科發展的方向、重點、途徑與舉措。

  整合教育資源

  一個地區、一個高校、一個部門的資源總是有限的,要實現重點突破,必須整合各方優勢資源,集中攻關,重點是做到“四個集中”:一是集中精力。教育行政部門和各高校領導班子的精力應當主要放在特色優勢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上。省級行政部門協調有關單位,在省級重大科研項目、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創新項目、社科重點研究課題等的立項上,採取更為靈活的方式,向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傾斜。二是集中人力。要多管齊下、多措並舉,將本校甚至外校的科研領軍人才延攬和集聚到優勢特色學科建設上來,形成優秀的團隊。三是集中財力。要構建起政府、高校、企業、社會共同建設優勢特色學科的多元投入機制。財政對高等教育投入的增量今後應主要用於優勢特色學科建設;組織實施的“中西部基礎能力建設計劃”,設立“高等教育社科基金”等項目,在立項和資金分配時,要立足優勢特色學科發展。高校自身的資金也要優先安排優勢特色學科項目建設。四是集中物力。在全省高校建立若干個優質科研和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平臺,包括實驗室及試驗設備、圖書資料、學科團隊及科研成果共建共享平臺,形成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

  提升創新能力

  要堅持創新引領,以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為根本出發點,以項目為抓手,實現高校內部各學科之間、高校與高校之間、高校與科研院所之間、高校與企業(行業)之間、高校與區域之間的協同,以及高校與國際合作的協同,在政府、科技服務仲介機構、金融機構等相關主體的協同支持下,合作攻關,從而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和突破。

  3、實現“五個一流”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麼培養人的問題。完備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是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道德教育和知識技能、學術能力和行政能力、黨的意志和個人發展相結合的系統工程。為完成這個任務,必須實現五個一流。

  01.打造一流的師資

  大學之所以有名,是因為教授有名。教育家梅貽琦先生曾經説過,“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當前擺在江西高等教育面前的一個首要問題就是缺少大師和領軍人物。因此,必須把高校師資隊伍建設作為高校最重要的基礎工程來抓。要為教師心無旁騖安守教學科研工作崗位提供制度保障,改革教師評價辦法,突出教學科研業績評價,建立合理的激勵競爭機制;要建立和完善教學名師評選制度,吸引更多優秀人才長期從教、終身從教;要堅持內部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加強中青年教師培養,延攬高層次領軍人才;要抓好師德師風教育,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02.培養一流的學生

  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於學生的成長成才,任何時候、任何情況都不能偏離培養學生成長成才這一永恒使命。要尊重人才培養規律,不僅要加強專業教育,更要注重“厚基礎、寬領域、廣適應、強能力”,把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創新思維和社會實踐、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結合起來,增強學生服務國家服務地方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要堅持分類指導,按照不同高校的培養目標,努力培養一批拔尖創新人才、一批高層次專門人才、一批高技能應用人才,為建設富裕美麗幸福現代化江西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03.鑄就一流的品質

  品質是高校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一流的大學都是把教育品質放在重要的位置,因為高品質的教育對莘莘學子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同時,高品質高校培養出的畢業生也往往是用人單位爭搶的“香餑餑”。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一個不為教學操心的校長是不合格的校長,一個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的教師是不合格的教師;要進一步加強教學基本建設,服務教學一線,保障教學一線;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豐富教學內涵,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創新學習方式;要把本科教育作為學校最基礎、最根本的教育,要把教授為本科生上課作為基本制度。

  04.建設一流的設施

  無論是科研創新,還是應用型人才培養,都需要一流的實驗實訓設施作支撐。要加大硬體投入,舍得在重點學科的教學科研設施設備的配置、在重大研究項目上花錢;要加強資源整合,推進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同建設實驗室或實訓基地;要推進校校協同,改變一個課題多家重復、封鎖資料、互相拆臺的情況;要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領域的廣泛應用,增強學生應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的能力。

  05.創新一流的管理

  沒有一流的教育管理,就沒有一流的教育環境,也談不上一流的學校。要加強高校領導班子建設。正確協調好黨委領導和校長負責的關係,書記、校長要團結共事,把握好各自的角色定位,既要有戰略眼光,又要保證全身心投入教學和管理,還要善於調動中層幹部的積極性,凝心聚力推動學校發展;要建設優良作風。各高校都要制定符合自身發展方向的校訓,堅持不懈地培植良好的學風教風校風,增強高校自身的“軟實力”;要加強精細化管理。為廣大師生營造安全、有序、樂學、舒適的校園環境和學習生活條件。要堅持廉潔辦校,防止腐敗現象的發生。

  4、服務地方建設

  高等學校是人才的搖籃、知識的殿堂、創新的基地,是經濟社會進步的“發動機”和“助推器”。江西高校關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總體上看,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吸引本地優質生源就讀和畢業生留江西工作的比例不高。二是“人才流血”現象比較突出,優秀中學畢業生到發達地區去讀書、謀發展,窮地方幫助富地方培養人才。三是一些科研項目“上不著天,下不著地”,不切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際。

  有作為才能有地位,只有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高校的發展才能得到地方、社會、企業的認同和支持。否則,教育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01.努力成為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基地

  高校要為我省推動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要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實踐教學。

  02.努力成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的思想庫

  高校要發揮人才優勢和科研優勢,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關鍵問題立項研究,積極為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決策提供諮詢服務,為區域、行業、産業的加快發展提供科學論證。

  03.努力成為科研成果轉化的孵化器

  高校要面向地方經濟社會建設一線,組織精幹力量,開展課題攻關,破解發展難題,加強成果轉化,為地方提供可選擇的最優方案。一是要為推動産業發展服務,二是要為“三農”服務,三是要為現代服務業服務,四是要為民生工程和可持續發展服務。

  04.努力成為學習型社會的推動者

  高校要切實發揮培養培訓職能,發揮繼續教育的主陣地作用,推動學習型社會建設。一是服務技能培訓,二是服務終身教育,三是服務社區教育。

  05.努力成為文化傳承創新的引領者

  一方面,高校要在傳承地方特色文化上下功夫,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和運用,努力把高校建成全省文化建設的高地。另一方面,高校要在弘揚主旋律上下功夫,在當前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推進紅色基因的傳承,堅定地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促進高校與社會的和諧穩定。

  五、 江西現代職業教育發展戰略

  職業教育是事關江西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問題,也是關係民生就業的現實問題。江西對職業教育一直高度重視,始終把職業教育作為實現江西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戰略舉措來抓,持續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措施、破解發展難題,全省職業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江西職業教育仍然是整個教育鏈的短板,總體發展水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不相適應。如對職業教育的認識還不到位,重學歷教育、輕職業教育的觀念沒有根本扭轉,尊重勞動、崇尚技能的社會氛圍尚未全面形成。符合技術技能型人才特點的人事制度和待遇政策還不健全,校企合作缺乏內生動力,學校教育與企業需求“兩張皮”的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契合度、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滲透度還不夠深,降低了職業院校的吸引力,部分職業院校辦學條件差、特色不鮮明、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品質不高。

  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的聯繫最直接、最密切,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江西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必須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加快適應技術進步和生産方式變革的需求,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著力推動兩個轉型:即在辦學目標上向為地方經濟高品質發展服務轉型,在人才培養上向應用型技能型特色人才轉型。加快構建一個體系:即加快構建産教融合、校企合作、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高水準、有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1、抓體系建設 

  整合中職教育資源。通過撤銷、合併、劃轉、建設等形式,每個縣集中力量辦好一所達標中職學校。統籌區域內中職學校專業設置,優化調整專業結構,引導學校錯位發展、特色發展。

  引導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省、市應在發展措施、資源配置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指導轉型高校進一步明確辦學定位、凝練辦學特色、轉變辦學方式。

  貫通人才培養通道。逐步擴大中職與高職“3+2”人才培養試點、高職院校和本科院校聯合培養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試點範圍,開展中職與高職、高職與本科對口貫通分段培養試點,適時開展高職教育與研究生教育貫通培養試點,系統構建職業教育從中職、專科、本科到專業研究生的培養體系,打通職業教育“斷頭路”和“天花板”。

  2、抓品質提升 

  提升人才培養品質是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核心任務。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堅持以就業為導向,貼近市場、貼近社會、貼近需求,深化産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構建服務江西高品質發展的職業教育專業體系,推動專業設置與産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産過程、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的“五個對接”,切實提高人才培養的專業性、針對性、適應性。

  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建立職業教育與企業技術技能人才雙向交流機制,推進高水準職業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院校與企業行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基地,完善專業教師到企業定期實踐制度,提高教師動手操作、實踐應用能力。

  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大力實施現代職業教育品質提升工程,繼續建設一批産教融合、特色鮮明的中、高等職業院校和職業教育集團,繼續建設一批實訓教學水準與企業技術水準相適應的實訓基地,繼續實施一批基礎能力建設項目,建設一批具有引領作用的國家級、省級示範特色職業院校、特色學科、特色專業和有影響力的職業教育品牌。

  3、抓改革深化 

  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必須深化改革,以制度創新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釋放改革“紅利”。應著力抓好以下三個方面的改革。

  進一步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積極支持各類辦學主體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舉辦民辦職業教育,積極推動院校、行業、企業、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開展集團化辦學,探索公辦和社會力量舉辦的職業院校相互委託管理的機制,推動公辦、民辦職業教育共同發展。

  進一步深化辦學模式改革。充分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積極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推進校企一體化育人;認真落實《江西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搭建校企合作交流平臺,著力激發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內生動力,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

  進一步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擴大職業院校辦學自主權,建立職業教育專項督導常態機制,推動職業院校面向市場、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建設現代職業學校制度。

  4、抓投入保障 

  經費投入是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儘管近年來江西加大了職業教育的投入,建立了中、高等職業院校生均撥款標準,但職業教育總體投入水準仍然偏低。今後,要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對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責任,加大對職業教育投入的傾斜力度。

  建立與辦學規模和培養要求相適應的財政投入機制。做到“三個確保”:確保省制定的普通公辦高等職業學校生均財政撥款標準和中等職業院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落實到位;確保新增財政教育投入主要用於職業教育,並根據財力狀況,逐步提高中職和高職院校生均財政撥款標準。

  突出改革和績效導向。在經費的投入上,強化對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的支持,向改革力度大、辦學效益好、就業品質高、校企合作緊密的學校傾斜,向産業轉型升級亟需的專業傾斜,引導學校主動對接需求,更好地服務發展,促進職業院校辦出特色、辦出水準。

  完善資助政策。進一步完善扶持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職業院校助學金覆蓋面和補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切實落實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和國家助學金政策,加大免費和補助資助力度,逐步解決各類職業學校教師“五險一金”保障政策。

  5、抓宣傳引導 

  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需要社會各界的理解和參與。要加大職業教育宣傳工作的力度,廣泛宣傳現代職業教育理念,大力宣傳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和職業教育就業有優勢、創業有本領、升學有通道、發展有保障的獨特優勢,提高全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堅定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信心。

  抓好“職業教育宣傳周”活動,大力宣傳優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典型,宣傳工匠精神和崗位模範,促進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行行出狀元”的社會氛圍。

  大力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推動整個社會進一步轉變觀念,形成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

  推進教育政策、産業政策、用人政策銜接配套,不斷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的地位待遇,引導社會樹立新的教育觀、人才觀、擇業觀,確立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技術、尊重創新、尊重職業人才的觀念,進一步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影響力和吸引力。

  六、 江西民辦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民辦教育在教育體系中已經佔了很大的比重,是江西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江西自古人文薈萃,私學發達。改革開放以來,江西民辦教育事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不斷壯大。面對新形勢,我們要全面深化江西省民辦教育改革,促進民辦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1、傳承輝煌,肯定成績,增強民辦教育發展的信心

  我國是世界上私學發展最悠久的國家。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孔子等教育家就開始興辦私學;到了戰國時期,我國已經形成了以儒、墨、道、法為代表的私學“百家爭鳴”的局面。秦漢以後,我國佔主導地位的是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主辦的官學;隋唐確立科舉制度以後,官辦學校成為官吏的養成之所。但同時民間私學仍然存在,並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啟蒙教育為主的書館或學館,另一類是傳授經學的精舍。到了宋代,隨著書院的興起,私學進入了鼎盛時期,其後各個時期的私學發展雖有曲折,但一直興盛不衰。總之,私學的發展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發揮了重要作用。

  江西自古人文薈萃,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私學十分發達。從孔子開私學之風起,孔子弟子澹臺滅明就遊學南昌,結草為堂,授徒講學;尤其唐宋以後,江西的書院更是蓬勃興起,其數量之多居全國之首。高安的桂岩書院和德安的東佳書院是我國創辦最早的一批私家招徒授業書院;廬山的白鹿洞書院學規成為後世書院的辦學準繩;上饒的鵝湖書院首開學術自由辯論之風;吉安的白鷺洲書院綿延800年,至今興學不衰。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江西民辦教育傳承輝煌歷史,破浪前行,同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為江西省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其成就主要有五。

  一是壯大了教育事業。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努力,江西省民辦教育事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不斷壯大。“十五”期間,江西省已與陜西、北京並稱為全國民辦高等教育三強省(市),進入了民辦教育大省行列。“十一五”期間,江西省民辦教育辦學領域覆蓋了整個國民教育體系,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從普通教育到職業教育,從學歷教育到非學歷教育,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多門類的辦學格局。進入“十二五”後,江西省在適齡人口持續減少、生源明顯萎縮的情況下,民辦教育仍然保持持續較快發展態勢。直至今天,江西省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高校、民辦中職、民辦高中和民辦幼兒園的佔比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尤其是民辦學前教育為普及江西省學前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是提高了教育品質。在教育規模快速擴大的同時,近年來,江西省民辦學校認真貫徹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逐步將發展重點從規模擴張轉到內涵發展和提高品質上來,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師隊伍素質顯著提升,辦學規範程度大大改善,整體辦學水準明顯提高,涌現出了一批辦學條件較好、辦學特色鮮明、教育品質較高、具有良好社會聲譽的民辦學校,帶動了江西省民辦教育整體水準的提高。據統計,江西省民辦高等教育的整體實力處於全國第一方陣,同時,還培養和鍛鍊了一支思想解放、理念新穎、管理嚴格的民辦高校校長和教育管理者隊伍,形成了一種開拓創新、甘於奉獻、服務社會的民辦教育精神,走出了一條以人為本、市場化運作、內涵式發展的辦學路子。比如,江西新東方烹飪學院享譽全國,江西中山舞蹈學校90%的學生能考入國家一流舞蹈學院深造,江西服裝學院是我國服裝職業教育領域的業內翹楚,南昌工學院的民族教育成為江西的一張重要名片,江西科技學院、南昌理工學院在民辦高校排名中處於全國前列。

  三是激發了辦學活力。各地各有關部門解放思想,大膽試驗,積極探索全新的辦學機制和辦學形式,通過個人獨資、股份合作、民辦公助、公辦民助等多種形式發展民辦教育,走出了一條符合市場經濟規律、教育規律和江西省情的民辦教育發展新路子。民辦教育的活力不斷增強,路子越走越寬,滿足了人民群眾對教育的多樣化需求。同時,各地各有關部門也開拓了江西省教育理念、辦學模式和管理體制的創新發展之路。如新餘市把發展民辦教育作為辦學體制改革的突破口,大膽鼓勵、扶持社會力量辦學,出臺了鼓勵民辦教育加快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因此,當地的民辦職業教育走在了全國前列,被譽為“新餘現象”,得到了教育部等國家有關部委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推廣。

  四是緩解了財政壓力。江西是個經濟欠發達省份,儘管多年來江西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為增加教育經費投入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政府的教育投入與教育事業的發展需求仍不相適應。在財政投入有限的情況下,民辦教育的發展極大地彌補了江西省公辦教育資源的不足,有效地緩解了政府財政支出的壓力。同時,民辦教育還促進了江西省經濟的增長,民辦學校大規模的校園建設和固定資産投資,拉大了城市框架,強力撬動了經濟內需,拉動了相關産業的發展。

  五是培養了大批人才。民辦教育的發展為青年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了求學機遇。廣大青年面對應運而生的民辦學校,拓寬了自己的求學之路,增加了個人對不同教育的選擇。40年來,江西省各級各類民辦學校,尤其是民辦職業學校和高等學校累計為江西省培養了一大批多種層次、多種類型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這些民辦學校的畢業生職業技能紮實,廣受企業和社會歡迎,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為江西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源支撐。

  2、找出差距,認清困難,以改革精神直面民辦教育問題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江西省民辦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期待還有不少差距,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其差距和困難主要有三。一是對發展民辦教育的認識存在一定偏差。有的地方和部門對民辦教育在教育事業發展中的性質、地位、作用,以及發展民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認識,甚至把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對立起來看,沒有很好地解決“破”與“立”的問題,怕改革、怕承擔風險,導致政策制定滯後,扶持、優惠政策難以落實。二是民辦教育的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支持民辦教育的政策還不能很好地落實,體制機制還不健全,民辦教育還缺乏一個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比如民辦學校的教師身份不明確、民辦學校辦學自主權得不到落實、公共財政資助政策執行不到位、對民辦學校仍存在一些歧視性政策。三是民辦學校的教師隊伍不穩定。許多民辦學校教師流失嚴重,特別是骨幹教師流失嚴重。一些年輕教師只要有機會就會選擇離開,有的寧願到公辦小學任教,也不願意到民辦高校當教師。許多民辦學校成了公辦學校“入門教師的接納部”“初級教師的培訓部”“骨幹教師的輸送部”。四是民辦學校的辦學行為不規範。一些民辦學校在招生、管理、教學等方面還存在混亂現象;財務管理缺乏有效監督;教職工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辦學定位脫離實際,求大求全攀高,辦學方向不明;內部治理結構還不健全,家族式管理在不少民辦高校依然存在。

  從各地改革試點探索的經驗來看,目前民辦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更加清晰。為推進民辦教育改革,教育部從2011年開始在全國各地開展了12項改革試點。溫州、上海、深圳等地作為改革試點省市,積極創新體制機制,著力清除和破解民辦教育發展的政策障礙,推出了諸多突破之舉。

  3、明確目標,突出重點,尋求民辦教育改革的突破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江西省民辦教育改革總的要求是,堅持積極鼓勵、大力支持、依法管理、打造特色的方針,使教育發展的活力得到充分釋放,有利於教育發展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適宜教育發展的社會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加快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辦學主體多元、辦學形式多樣、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協調發展的格局,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教育需求。

  江西省民辦教育發展的目標任務是:到2025年,初步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民辦教育治理體系和有利於民辦教育健康持續發展的制度環境和社會氛圍,民辦教育結構趨於合理。其中,民辦高等教育在省級科學研究平臺、重點學科建設以及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取得突破,建成一批國家級、省級示範性高職民辦院校和優質特色民辦高校,力爭3—5所民辦高等學校辦學水準在全國同類民辦高等學校中名列前茅;民辦中等職業教育辦學條件改善、規模穩定,與民辦高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民辦基礎教育品質提升、各具特色,為少年兒童成長成才提供更多個性發展機會;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得到健康發展,成為普及學前教育的重要力量。

  要實現上述目標,當前的重點是要在以下五個方面尋求改革的突破。

  一是在轉變教育觀念上求突破。長期以來,社會上包括一些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對民辦學校是有偏見歧視的,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享受的待遇不一樣:公辦學校姓“公”,政府部門為公辦學校服務是責任和政績;民辦學校身份是“民”,給民辦學校投錢則擔心造成國有資産的流失,不能給政績加分,甚至會被懷疑有利益上的牽連。政府部門因而顧慮重重。如何看待民辦教育?教育之分是在品質還是身份?那就要看教育的本質屬性是什麼。民辦學校在經費來源上雖有別於公辦學校,但是兩者沒有本質區別,都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首先,從目標來看,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都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次,從性質來看,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一樣都為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承擔了相應的社會責任;再次,從創新發展和人才培養來看,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可以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因此,全社會包括教育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都要樹立“教育只分品質不分身份”的觀念,給予民辦學校“國民待遇”,讓民辦學校沐浴國家政策的陽光,享受“春風也過玉門關”的溫暖。

  二是在穩定教師隊伍上求突破。教師隊伍是民辦教育發展的核心要素,是提高民辦教育品質的關鍵。有了好教師,民辦學校內涵式發展才有堅實的人才支撐。從體制上看,民辦學校最大的優勢是教師體制的優勢,人才引進上沒有制度障礙;但同時,制約民辦教育的一個突出問題也是教師問題,當前民辦學校的教師隊伍很不穩定,總體素質與事業發展還存在較大差距。造成這一問題的重要原因是,民辦教師與公辦教師存在著身份上的客觀差異,民辦學校教師待遇與公辦學校教師待遇相比差距較大。要破解民辦師資不穩難題,首先,要解決教師的身份問題,這是保證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關鍵,各地和學校在這方面要進行積極大膽的探索,教育部等國家有關部委也正在研究民辦學校參照同級公辦學校教師配置標準給予事業單位編制的有關管理規定。其次,要建立政府、學校和教師個人共同分擔的社會保障新機制,使民辦學校教職工在醫療、住房、養老等方面保障水準與公辦學校相當。再次,要維護民辦學校教職員工的合法權益,使民辦學校教師在資格認定、職稱評審、進修培訓、課題申請、評先選優、國際交流等方面與公辦學校教師享受同等待遇,在民辦高校開展教師高級職稱評審試點,在戶籍遷移、住房、子女就學等方面享受與當地同級同類公辦學校教師同等的人才引進政策。最後,要探索建立民辦學校教師人事代理服務制度,構建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之間人才流動的橋梁,加大對民辦學校校長、教師培訓的指導力度,幫助民辦學校建設好自己的人才隊伍。

  三是在特色發展上求突破。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品質是學校的生命線,教育市場的多樣化需求使得我們各級各類民辦學校都必須通過品質創優、特色創新來提供具有個性化的教育服務。各級各類民辦學校總的目標是學校有特色、專業有特點、學生有特長。當前,江西省民辦教育已經邁入了上水準、創特色的發展階段,不少民辦學校探索了一些值得研究和推廣的經驗。但總體上來看,江西省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之間、民辦學校相互之間,同質化傾向都比較嚴重,整體品質不高、辦學特色不夠明顯。如很多學校的校名相互模倣,讓外界搞不清楚,就連很多省直部門都容易混淆。隨著社會需求不斷變化升級,今後一個時期,江西省民辦教育只有走創特色、提品質、塑品牌的內涵發展道路,才能更好地生存發展,除了學前教育對民辦教育尚有較強的補充性需求外,其他學段的民辦學校,都要逐步從滿足補充性需求轉向滿足選擇性需求,尋求特色發展。要尋求民辦學校特色發展,首先,要抓定位。民辦學校應該發揮自身優勢,選擇公辦學校尚未形成強勢的人才培養領域作為切入點,深入挖掘教育市場,找準適合自身特點的辦學定位,走與公辦學校錯位發展、特色發展之路。各地各部門要對重點學科、優勢特色專業給予支持;允許民辦學校申報課題,給予其課題經費。其次,要抓市場。在辦學過程中,民辦學校一定要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市場為導向,不斷調整和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辦學水準,凝練辦學方向,創新育人模式,形成比較優勢,只有這樣,民辦學校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勝出,才能在教育領域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再次,要抓品牌。民辦教育特色發展的前提是合理定位,核心是打造品牌。有人説現在民辦教育的市場已經飽和了,我覺得,其實對高品質的民辦學校而言,市場永遠是不飽和的,高品質永遠是稀缺的。民辦學校要有強烈的品牌意識,努力形成自己的具有獨特優勢的品牌學科、品牌專業,樹立自己的名校品牌。大家要知道,品牌不是廣告“吹”出來的,而是靠品質做出來的。民辦學校單靠打招生戰、打本位戰、打廣告戰,不僅容易産生負面影響,而且屢屢傷及自身,最終是沒有出路的。沒有品質的學校,也就談不上是品牌學校。

  四是在轉型發展上求突破。當前,國家根據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轉型升級的需要,提出要加快高校的轉型發展,要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中國自己的應用技術型大學。民辦高校作為地方性院校,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力量,在轉型發展上具有獨特的優勢,也將會起到重要作用,同時這對民辦中職學校也是一個重要啟示和引領。對此,各學校要主動適應職業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不要片面追求高大全,要把學校定位在應用型職業院校上,把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現代産業需要的高素質的技術技能操作型人才上。特別是民辦高校和獨立學院,作為江西省民辦教育的排頭兵,這方面要先行一步,做出榜樣,儘早實現轉型發展。要尋求民辦學校轉型發展,第一,辦學模式上要切實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鼓勵行業、企業參與辦學,參與學校董事會、理事會決策,從而真正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這樣既可以使民辦高校儘快擺脫家族式作坊管理的窘境,實現民主決策、科學發展,又可以使獨立學院擺脫對母體學校的過分依賴,儘快通過教育部的轉設驗收,實現規範辦學。第二,專業設置上要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重點建設與江西省實體經濟、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相關的工程、技術管理類等緊缺專業。第三,課程設計上要深入分析産業和企業對人才能力素質、知識結構的要求,科學設計、重點建設。第四,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上要進一步加大軟硬體投入,確保設施設備要達到相關企業的先進水準,並配備一定數量的來自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和高技能人才擔任專任教師或兼職教師。第五,民辦學校要面向行業、企業,作為行業、企業的技術中心參與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江西省民辦高校在探索校企深度合作、培育辦學特色和服務行業社會上先行一步並取得成效的是江西服裝學院。該校緊扣服裝設計特色,下大氣力加強內涵建設,現已成為我國服裝職業教育的業內翹楚。我國很多服裝企業的設計師、設計總監都是江服校友。福建石獅這個全國著名的服裝生産基地與江西服裝學院簽訂了合作協議,不但為該校學生提供充足的機會,而且當地政府對每一個實習生還給予每月1000多元的補貼。這類學校有特色、專業有特點、教師有特技、學生有特長的民辦高校,不僅為民辦教育發展樹立了榜樣,也是公辦高校應該學習的典型。當然,江西省一批省級示範民辦中職學校在這方面也積累了不少經驗,與民辦高校一道,都是江西省職業教育實現轉型發展的基礎。

  五是在優化發展環境上求突破。當前江西省民辦教育進入了規範成熟期,但也面臨著學校法人屬性、財政資助、産權歸屬等制約發展的一系列發展環境問題。這些問題由來已久,錯綜複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各地各部門必須堅持“統籌謀劃與重點突破、大膽創新與穩步推進、大力支持與規範管理”相結合的原則,按照“頂層設計、分類管理”的思路,全面清除制約民辦教育發展的政策障礙。要優化民辦教育的發展環境,首先,要努力形成區分合理的民辦教育公共政策體系,使民辦教育在權益保護、市場準入、稅費徵收、師生待遇、土地使用、經費籌措等方面享受應有的“國民待遇”。教育部現在正在制定這方面的有關扶持政策,江西省將積極落實到位。其次,要努力營造適合民辦教育發展的社會保障環境。民辦教育的健康蓬勃發展,最終離不開一個尊重市場競爭、尊重民辦教育舉辦者和從業人員的社會大環境,各地各部門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對民辦教育的規劃制定、政策完善和標準實施,提高管理服務水準,鼓勵和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發展民辦教育。再次,要擴大民辦學校收費自主權。民辦學校收費應堅持成本核算、標準公示、分段收取的原則。登記為民辦事業單位法人的民辦學校,以當地上年度生均教育事業費為基準價,在規定的幅度內自主確定具體學年收費標準,報同級價格主管部門備案並向社會公示後執行;登記為企業法人的民辦學校,收費標準由學校自主定價,報同級價格主管部門備案並向社會公示後執行。同時,民辦學校應堅持普惠性、公益性原則,所收學費除用於辦學必要開支外,要努力提高教師待遇,改善辦學條件。各地各部門也應清理和取消民辦教育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費項目。最後,要擴大民辦學校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教材選用的自主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實施高等教育和中等職業技術學歷教育的民辦學校,可以按照辦學宗旨和培養目標,自行設置專業、開設課程,自主選用教材。從目前執行來看,民辦本科學校所設置的專業、開設的課程、選用的教材要報教育部備案,將來會逐步下放給學校;民辦高職和中職在設置專業、開設課程與選用教材方面已經完全可以自主了。

  4、加強領導,強化責任,形成民辦教育發展的合力

  民辦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民辦教育發展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各地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對民辦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分工,落實扶持措施,優化發展環境,努力形成促進民辦教育發展的強大合力。

  要實現上述目標,我們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著手。

  一是深化辦學體制改革。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江西省民辦教育改革已經進入了深水區和攻堅區,改革既要面對觀念障礙,又要面對體制障礙,還要面對政策障礙,特別是要面對已經形成的利益格局。這個利益格局既有已經形成的學校格局所産生的利益,也有已經形成的管理格局所産生的利益。因此,我們必須站在科教興贛和人才強省的戰略高度,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深化民辦教育辦學體制改革,用市場機制激發民辦學校活力,放寬準入條件,支持行業、企業等各類辦學主體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形式舉辦民辦教育學校,探索發展民辦學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允許以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辦學並享有相應權利;探索建立公益融資機制,鼓勵金融機構為民辦學校提供多種形式的融資服務,對那些産權明晰、辦學規範、信譽良好的民辦高等院校給予資金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應為捐資舉辦和出資舉辦不要求合理回報的民辦學校給予貸款貼息,大力推進江西省民辦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政策是民辦教育的生命,而政策的制定和落實主體還在各級政府。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加強對民辦學校的財政支持力度。江西省政府已經設立了民辦教育發展專項資金,用於支持民辦學校內涵建設、教師培養培訓、學科專業建設等,各地也要因地制宜設立民辦教育發展專項資金,在民辦學校基本建設、設施設備、教學科研、教師保障、學生資助等方面給予補助和獎勵,支持民辦教育發展。我們要積極探索公辦和社會力量舉辦的職業院校相互委託管理和購買服務的機制;要通過政府補貼、派駐公辦教師、培訓教師等方式,引導和支持民辦幼兒園提供面向大眾和收費較低的普惠性服務;要鼓勵地方政府通過財政購買教師崗位等方式,支持民辦學校教師隊伍建設;要從民辦學校最關心的問題入手,根據其特點,主動為民辦學校的發展制定扶持優惠政策,消除歧視性政策,保護民辦學校舉辦者的合法權益,落實民辦學校、教師、學生與公辦學校、教師、學生同等權利,使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在發展上真正體現平等待遇、平等競爭、一視同仁。今後只要是公益性的學校,在稅費優惠、教師隊伍建設、科研支持等方面都要和公辦學校實行一致的政策。對已出臺的扶持政策,我們要加快落實的速度和力度,急民辦學校之所急,全心全意為民辦學校服務,為民辦教育事業服務。

  三是加強規範管理。從維護行業整體利益角度講,依法加強對民辦教育的管理是促進民辦學校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就現實而言,通過一定的制度性安排,確保民辦學校依法誠信辦學和良性穩健運行,也是十分必要的。當前的規範管理,應重點放在推進民辦學校完善治理結構、公開辦學信息、健全財務管理、防範辦學風險等方面,尤其要重視清理整頓教育培訓市場存在的不當競爭和失范行為。各地各部門要按照非營利性和營利性民辦學校屬性,實施分類登記、分類管理、分類扶持,防止在倡導和鼓勵非營利性教育機構發展的過程中,有意或無意産生對營利性民辦教育機構新的制度歧視乃至道德綁架;否則,這將可能導致民辦教育舉辦者的“政策性恐慌”,使其産生“逆向選擇”。無論是營利性教育還是非營利性教育,都是教育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都有其存在的社會價值,只要依法、誠信、規範辦學,我們都應該鼓勵、支持和尊重。各地各部門要規範民辦學校投資者和舉辦者合理回報的界定和方式;要加強對民辦教育的督導,實行民辦學校年檢制度,推行年度報告制度,將年度檢查結果向社會公佈並作為政府扶持資助和評優表彰的重要依據;要開展辦學水準評估,規範民辦學校辦學行為,提高民辦學校辦學水準,對辦學目的不端正、內部管理混亂、教育品質較低、社會信譽較差的辦學機構予以整頓,堅決遏止違法辦學、惡性競爭、欺騙招生等現象,切實提高民辦教育的整體公信力。這裡要特別指出的是,要加強對民辦幼兒園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門要對民辦幼兒園辦學資格進行嚴格審查,嚴把“準入關”,並將其納入日常監管,規範管理;民辦幼兒園要遵循 “依法辦園、誠信辦園、科學管理、保證品質、互相尊重、公平競爭和接受監督”的基本原則,規範辦園行為,樹立民辦學前教育機構的良好形象,促進江西省民辦學前教育事業健康發展。要積極推進校務公開,教育行政部門要指導民辦學校及時主動向社會發佈招生章程、收費項目標準、財務管理、辦學條件等重要信息。要建立風險防範機制,各級政府要依法履行監管職責,建立民辦學校風險預警、防範、處置機制,維護學校安全穩定。各地各部門要加強財務監管,完善民辦學校財務會計制度和審計監督制度。要健全法人變更機制,探索民辦學校退出機制。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對民辦學校採取任何行政規制,包括實施學費專戶監管、開展年度驗審檢查等,都應依法、依規進行,把握好一個“度”,絕不允許損害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干擾學校的正常運行和教學秩序。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民辦學校的體制機制優勢,增強其辦學活力。

  四是要落實部門責任。民辦教育在改革內容上涉及招生考試、培養模式、課程學制、內部管理等方面;在外部環境上涉及登記、産權、稅費、社保等政策法規;在管理職能上涉及教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發展改革、民政、財政、稅務、工商等眾多部門。因此,推進民辦教育改革,要加強統籌協調,使相關部門團結協作,形成合力,共同支持民辦教育發展;要堅持綜合改革,使各環節、各領域的政策銜接一致,協同推進民辦教育發展。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把發展民辦教育擺到重要位置,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積極研究制定促進民辦教育發展的新思路、新對策,當好政府的參謀助手。各相關部門和新聞單位要主動為民辦學校提供配套服務,加強指導與監督,創造和改善支持民辦教育發展的法制環境、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各教育行政部門要堅決遏止向民辦學校亂收費、亂罰款等行為,為民辦教育的發展保駕護航。各類媒體要大力宣傳民辦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民辦教育得到全社會的關心、理解和支持。

  七、 樹立素質教育的六大觀念

  1、素質教育的內涵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徵的教育。這裡的素質包括內在素質和外在素質。內在素質是指人們對世界、環境、人生的看法,包括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外在素質是指人們具有的能力、做出的行為、取得的成就等。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既有聯繫,又有區別,二者是矛盾的統一體。一方面,考試作為當前社會條件下相對公平、公正、公開的人才選拔方式,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選拔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很多家境貧寒、沒有“背景”的孩子就是通過高考走進了大學,最終成為國家的棟樑。所以,考試作為評價、衡量教育和人才的有效方法,仍會在一定歷史時期記憶體在,現在就想讓應試教育退出歷史舞臺,是脫離實際的。我們應該選擇在教學內容、課程設置、試卷選題、考試方式中來體現素質教育的內容。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正確認識兩者間的差異。應試教育,在教學目的上,片面追求升學率;在教育對象上,主要是面向少數人的“英才教育”;在教育內容上,考什麼就教什麼;在課程結構上,重“主科”輕“副科”;在學生負擔上,作業量大、考試頻繁、復習資料氾濫;在師生關係上,是一種管與被管、灌與被灌的關係;在教育方法上,學生是被動地學習;在教學途徑上,是把課堂和書本作為教學的唯一途徑;在評價標準上,簡單以“考分論成敗”。而素質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在教育對象上,是促使每個學生充分發展的“通才教育”;在教育內容上,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都得到發展;在課程結構上,不僅平等對待所有課程,還注意開發校園文化等“隱性課程”;在學生負擔上,嚴格按教育教學規律辦事,強調生動、活潑的學習;在師生關係上,強調尊師愛生、平等交流;在教育方法上,注重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在教學途徑上,實行開放式的現代教育;在評價標準上,確立社會實踐的評價權威,淡化分數的警告、懲戒作用。

  2、素質教育發展的六大觀念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正確處理好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係,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總的指導思想是,既要有升學率,又不唯升學率,不能用升學率一個標準評價學校,要建立科學的完善的教學評估體系,樹立有利於素質教育實施的“六大觀念”。

  01. 正確的教育政績觀

  各級黨政領導是推行素質教育的第一責任人,他們是否有科學正確的教育政績觀,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保證。判斷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績,關鍵應當看地方教育經費的投入水準和使用效益,以及區域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水準。各級財政要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供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各級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不應違背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貪大求全,搞大規模學校、大班額;不應用升學率作為唯一指標,對學校和師生進行排名獎懲;不應目光短視,姑息縱容當地學校的不規範辦學行為。各級政府要以更堅定的信心和更大的勇氣,真心實意地支持素質教育實施,堅決不給本地區和學校爭不符合教育規律的“名聲”和“榮譽”,引導學校排除各種干擾,踏踏實實辦學,克服浮躁和虛榮的心理,為學校推進素質教育創造寬鬆條件。

  02. 正確的教育目標觀

  基礎教育的根本要求是育人為本。具體來説,其根本要求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辦好每一所學校,關心每一個學生,促進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是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是基本普及學前教育,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準,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為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人才打下教育基礎。從人才培養目標來説,是要把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基礎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培養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健康的身體、良好的心理素質、較強的實踐和動手能力。樹立充分發展個性特長為宗旨的素質教育目標觀,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03. 正確的教育評價觀

  理想的考試評價制度,可以實現“一手托兩家”,既能滿足對各類人才的選拔需求,又能始終把正評價導向、教育方向。然而,現行教育評價制度下,考試依然是整個教育教學活動的“指揮棒”,對學生的評價仍然集中在考試分數上,對學校和教師的評價仍然集中在升學率上。為此,考試改革勢在必行。改革重點要做到三個轉變:一是調整考試內容,變“為考試而學”為“為選才而考”,努力使考試科目和命題內容進一步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考生實際,更科學地考查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探索分類考試,變“格式化”為“個性化”,要落實教育規劃綱要,逐步實施高等學校分類入學考試;三是推行多元錄取,變“獨木橋”為“立交橋”。長期以來,高考是依據單一考試成績來錄取學生,很多學生因一次失利而影響一生。各地正在積極探索多元多次錄取機制,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以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為基本方式,同時積極探索多次考試、自主錄取、推薦錄取、定向錄取和破格錄取等多種方式。

  04. 正確的教育人才觀

  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有創造性、有想像力、身心健康的人才。我們不能用一個模式辦教育,不能用一個標準去衡量、評價學生。我們要樹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觀念,做到因材施教,尊重、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專家、教授是人才,合格的勞動者也是人才。我們一定要轉變“只有升學者是人才,唯升學者能成才”的人才觀,確立多渠道成長、多規格育才的人才觀。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類別、多層次、多結構的,社會不僅需要自然科學人才,也需要社會科學人才;不僅需要科學家、思想家、理論家,更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長的能工巧匠;不僅需要高層次的社會管理人才,而且更需要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高素質的勞動大軍。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人才不僅要知識豐富、學有專長,而且要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古今中外的無數事例反復證明,具有高學歷的人不一定都能成才;沒有高學歷的人只要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也完全能夠在實踐中逐步成為某一方面的優秀人才。

  05. 正確的教育品質觀

  教育品質觀主要的含義,就是要徹底拋棄以考分高低、升學率高低論成敗的舊觀念,樹立以各種基本素質全面提高、個性特長充分發展為標準的教育品質觀。考分和成績不是對學生的學習提供終結性結論,而是主要説明學習的起點和新狀況。正確的品質觀,應當是發展的品質觀、相對的品質觀、多元的品質觀。發展的品質觀,即應當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發展,凡是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的都應得到肯定。相對的品質觀,即對一個地區、一所學校的品質判斷,不能單純地使用統一的標準,而應使用不同的標準正確衡量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教育水準差異,提高地區和學校的積極性。多元的品質觀,即我們常講的“全面提高教育品質”,也就是要用整體、綜合的觀點去看待教育,從過去僅僅看分數的提高轉變為全面地去看思想道德、文化科學知識、勞動技能、個性特長和身體心理健康等全面素質的提高;同時,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的學生採用多把尺子衡量。中小學校要進一步強化“以特色求發展,以品質求生存”的辦學宗旨,走內涵發展之路,改變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情況,通過打造“一校一品”,來提高辦學品質。優質示範學校要切實發揮其在提升品質方面的輻射、示範、引領作用,努力將自身打造成為在江西乃至全國有影響的學校,為推動江西省基礎教育科學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06. 正確的教育教學觀

  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戰場和關鍵環節。各中小學校都應樹立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教學觀。素質教育的教學觀,最根本的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科學學習與創造性地學習。教師必須徹底拋棄單純重視“尖子”學生,忽視一般學生;重知識輕能力、重書本輕實踐、重灌輸輕啟發、重死記輕思考、重傳授輕自學、重接受輕創造和重課堂輕課外的傳統教學觀。各中小學校要運用現代教育科研成果,優化教學內容,合理設置課程和課程標準,既重視基礎課、必修課,又要開設更多選修課供不同能力與志趣的學生自由選擇;要切實解決課程和作業偏多、偏深、偏難問題,真正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和學習壓力,讓學生有更多的自由時間參加體育鍛鍊、社會實踐,發展個人興趣愛好;要創新教學方式,注重啟髮式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讓學生不僅要學會書本上的東西,還要學會書本以外的知識;要將教育和文化很好地結合起來,創造條件開設音樂、美術、文學等藝術課程,努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藝術素養。(來源: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微信公眾號“江西風景獨好”)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