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滾動 > 正文
“面人郎”傳人生活中尋靈感
2020-06-16 09:06:57來源:北京晚報編輯:武若曦

  郎佳子彧是誰?他是參加過《最強大腦》的選手,也是活躍于短視頻平臺上的一位“網紅”。他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郎派面塑藝術的第三代傳承人。他的爺爺郎紹安,就是冰心曾拜訪並創作《“面人郎”訪問記》中的“面人郎”。

  近日,“雲遊非遺·影像展”在線上舉辦。非遺通過線上傳播,吸引更多人的關注,離不開年輕傳承人的努力,95後的郎佳子彧就是其中一個。

  面塑短視頻吸引大批粉絲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煙熏粧”哪吒、經典的“葛優癱”、呆萌的卡通形象熊本熊,還有經典動漫灌籃高手……在郎佳子彧的短視頻平臺上,這些造型可愛的面人贏得很多人的喜愛。今年疫情期間,他還製作了鐘南山院士的面人,也為女性醫護人員製作面塑。他的作品讓人感覺到,面塑作為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遙遠。

  郎佳子彧今年25歲,五歲就開始跟著父親學習面塑。但和眾多95後男生一樣,他愛打籃球,喜歡動漫,捏面人只是他眾多愛好中的一個。直到大學畢業時,他突然意識到:“我們這一代中的大多數人,成長中都沒機會接觸傳統手藝,可當傳統技藝離生活越來越遠,我們所説的東方美學不就沒有了嗎?”就這樣,他找到了自己做面人、傳播這項手藝的意義。

  除了做一些公開課,教小朋友學習捏面人外,他嘗試過很多方法,直到在短視頻平臺上推廣自己的面人作品,一大批粉絲被吸引而來,他成為了一名非遺項目的“網紅”。

  找到面塑與時代的共鳴

  在新媒體上推廣面人的同時,他也在持續創作。他發現現代人欣賞藝術的觀念已經改變,作品傳達的意義更加重要,現代人更喜歡強烈的觀點和視覺的刺激。於是,他創作了反思當代人社交生活的作品,也用面塑作品回應社會熱點事件。與此同時,他還設計新的形象,創造出了《山海經》中“南方祝融”,“最難的是從無到有的過程,《山海經》裏的描述就一行字,歷代那麼多人闡述過,我想從已有的框架中跳出來,把無變成有。”這個過程讓郎佳子彧很受煎熬,一連十幾個晚上想到睡不著覺。

  “傳統的東西很美,但不能孤芳自賞,尤其傳統技藝處在瀕臨失傳的狀態,我們更不能自己做給自己看了。”創作與時代息息相關的新作品時,郎佳子彧更能意識到自己肩上“傳承人”的擔子,“如果是藝術家,那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但我是傳承人,就得在時代中找到共鳴,讓大家懂。”

  希望被10後傳承人取代

  作為“傳承人”,有時也會在創新和堅守之間抉擇。近年來,一些創作者嘗試改善面人的材料,在面中加入一些膠粉,把它變成錘子砸不壞、有骨架的材料。“我也曾經想過,面這種材料是不是限制了我的創作,如果我用的是泥或者其他材料會不會更好?”可後來,郎佳子彧突然想明白,這項技藝之所以叫“面人”,就是因為它的造型、黏性和張力都靠面來完成。

  “面是對中國人很重要的一種糧食,在祭祀或節日時,把剩餘的面做成有觀賞性的面人,有特殊的意義。”郎佳子彧説,如果面塑造型能力不來源於面,就算砸不壞也不再有意義。直到現在,他還堅持用最傳統的麵粉、蜂蜜和鹽來製作面塑。

  目前,郎佳子彧在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讀研究生,大家習慣性地稱呼他為“95後非遺傳承人”。“這個叫法是我13歲的時候出現的,當時我初一,現在我讀研二了,‘95後傳承人’還是個稀奇的叫法,不覺得有點奇怪嗎?”郎佳子彧説,當代年輕人對國潮很感興趣,希望有更多新人涌現出來,比如05後、10後傳承人,特別希望有人取代我。 (記者 韓軒 文並圖)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