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滾動 > 正文
後浪奔涌,匯入“為人民創作”的大江大河
2021-02-22 09:11:37來源:文匯報編輯:武若曦

  牛年春節檔,全國電影市場連破多個票房紀錄的同時,有一個現象引人關注:一批1980年前後出生的導演挑起了大梁。其中《刺殺小説家》的路陽、《唐人街探案3》的陳思誠、《人潮洶湧》的饒曉志、《新神榜:哪吒重生》的趙霽等在此前都已經有了自己風格鮮明的代表作;賈玲則以處女作《你好,李煥英》成為中國影史票房最高女導演。

  尤其值得欣喜的是,他們在春節檔拿出的這幾部作品,讓人看到了國産電影在類型上的豐富性、題材上的多樣性和技術上的先進性。

  事實上,去年下半年以來,從100天完成攝製的《金剛川》到跨年上映的《送你一朵小紅花》……當全世界很多國家的電影業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陷入不同程度的停頓,中國的電影産業卻展現出蓬勃的創作活力,以創新多元的創作手法和藝術風格,豐富了新時代理想信仰的影視表達。而這些在全社會引起廣泛關注的作品背後,都閃現著年輕一代文藝工作者的身影。他們被視為正在崛起的中國電影創作新力量的代表。

  在學界看來,如果説紮根現實熱土、回應人民關切、真正與時代形成對話,是“為人民創作”的應有之義的話,那麼新一代電影人和他們的作品所折射出的,不僅是新一代文藝工作者對不同題材和先進技術的駕馭能力,更是他們對長久以來形成的文藝寶貴資源的傳承與開拓。

  與世界電影技術最新發展同步,拓寬國産電影作品的美學表達空間

  創新的創作手法、多元的藝術風格,是新一代電影創作者及其作品帶給大眾的突出印象。

  上海出品的《刺殺小説家》,是首部大規模使用“虛擬拍攝”的國産電影。這意味著,對於把動作捕捉、面部捕捉,虛實結合拍攝和虛擬拍攝這些新流程全部融入到一部電影的製作中,沒有任何現成的國産電影經驗可借鑒,需要創作者反過來為國産電影建立一套全新的工業化製作流程。導演路陽曾對媒體介紹,劇組為此準備了11個月,幾乎每一套拍攝方案在前期都演練過。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的影片《金剛川》,則被評價為“顯示了中國電影工業邁向體系化的成熟進步”。不僅如此,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教授詹慶生注意到,該片在市場主流的國産戰爭片中第一次使用了多視點的復現性敘事手法,一個相對簡單的故事因此具有了內在張力,展現了主旋律電影美學尋求突破的新嘗試,為經典影視題材賦予了新的思想與藝術魅力。

  在學界看來,最近一段時間一批國産電影在不同方向上表現出的創新與探索,與年輕一代創作者的崛起密切相關。清華大學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注意到,新一代電影人對於新的創作方法、手段和技術都有高度的敏感,實現了與世界電影技術的最新發展同步,保證了作品的工業水準。比如《金剛川》導演之一郭帆就對當前國際上最先進的電影工業流程和特技製作流程有非常細緻的研究,甚至還有想法要編制一套電影工業化流程的製片手冊;包括《送你一朵小紅花》導演韓延在內的一批80後電影人,都能夠熟練運用專門的視覺預覽軟體,在正式拍攝之前用動畫將演員走位、取景、攝影機角度、攝影機運動等大方向進行模擬展示,取代了分鏡、概念圖和實體模型道具等傳統工具。

  以自己的身體力行,重新審視與實踐“為人民創作”的優良傳統

  如果説技術手法和藝術表達上的創新體現為一種外在呈現的話,學界更注意到了作為內核的“為人民創作”這一文藝觀念在新一代創作者中的回歸。

  在尹鴻看來,中國新一代電影創作者普遍更加尊重市場的反應,尊重觀眾的感受——這種尊重並不是表現為一種迎合,而是更注重在創作中尋找跟觀眾的共鳴共情共通,用創作來回應社會的普遍關切。

  具體表現在幾部作品中:《刺殺小説家》希望通過對信念和希望的探討,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起到治愈的作用,讓人們因此獲得從疫情陰霾中走出的內生動力;而無論是跨年上映的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以疾病這樣一個新鮮而邊緣的題材對生命之光進行折射,還是春節檔上映的《你好,李煥英》以穿越的方式講述母女之間的誤解與理解,都是進入到生活的細小處和人情的細微處,在觀眾中引發了普遍的共鳴,同時通過對多種類型元素的創新融合,讓故事擁有了豐富感和多樣性。

  上海師範大學影視傳媒學院副教授趙宜用“從背對人民到面向人民”來比喻這樣一種回歸。在他看來,這意味著電影作品不僅僅具有商業功能,更是能夠與時代進行對話的回應性文本;意味著不再把人民當作産業鏈上用來産生票房的一環,而真正視人民為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

  值得追問的是:為什麼這樣的回歸會發生在當下這一代年輕創作者身上?

  在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看來,這一代創作者和他們的同齡人,都是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成長起來的。他們和他們的作品受眾身處同一個文化空間,共同感受著這片土地上已經和正在發生著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並因此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産生強烈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推動著創作者去書寫時代,從而與民間涌動的強烈的愛國熱情實現了同頻共振,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共同體。

  更重要的是,在很長時間裏,人類在文學藝術領域所取得的成就,被普遍認為是建立在西方文學藝術發展的基礎之上。然而今天,太多的事實證明,西方的文化經驗不能解決人類面臨的所有問題,西方的文化産品更不能滿足人類所有的精神文化需求。這一代創作者正是以自己的身體力行,重新審視我們長久以來形成的文藝的優良傳統,發現蘊含其中的豐厚資源,並證明其寶貴价值,與此同時,他們自身也從這一過程中受到了滋養,匯入了“為人民創作”的大江大河。(記者 邵嶺)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