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滾動 > 正文
火樹銀花,元宵節應該這樣“鬧”
2021-02-26 14:01:12來源:新華網編輯:武若曦

  《南都繁會圖》中的“鰲山燈”。

  今天恰逢農曆正月十五,是傳統的元宵佳節。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賞花燈、吃湯圓是最主要的元宵民俗,但除此之外,在各地,還流傳著眾多其他的元宵民俗。火樹銀花、流光溢彩,多姿多彩的花燈、香甜可口的元宵、頗費思量的燈謎、精彩紛呈的元宵節巡遊表演,繪就了一幅令人眼花繚亂的元宵民俗圖景,也將過年的熱鬧氣氛推向了頂點。

  上元佳節,賞花燈千年傳承

  一元復始,春回大地。在農曆中,正月十五是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之夜,被稱為“上元節”。“宵”與“夜”“夕”同義,因此,“元宵”即“元夜”“元夕”。

  天邊明月升起,地上燈火輝煌。中國人將吉祥喜慶之時懸挂的綵燈叫做“花燈”。賞花燈玩花燈,是元宵節最為重要的民俗活動,也是年味最濃的民間狂歡,元宵節有“燈節”之稱。

  “上元觀燈”的習俗究竟起于何時,至今還是未解之謎,存在著多種説法。有學者認為,至遲在漢代,宮廷中就已出現了高達七尺半的巨型花燈。但很長一段時間內,花燈只是皇族專屬的賞玩之物。梁簡文帝《列燈賦》:“南油俱滿,西漆爭然。蘇徵安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描繪的是蕭梁皇室元宵夜在建康(南京)皇宮張燈結綵的場面。隋唐之後,花燈走出皇宮,稍有規模的城市都會舉辦熱熱鬧鬧、全民參與的元宵燈會。

  和現在各地舉辦的燈會一樣,在古代,“燈節”並不僅僅限于元宵節當天。唐代規定,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為燈節;宋代的燈節一般是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八;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後,將燈節從正月初八延長到正月十七,長達十天;清代,江蘇各地的燈節,大多是正月初八“上燈”,正月十三“試燈”,正月十五“正燈”,正月十八“落燈”。

  明初,在南京當過皇帝的朱元璋、朱棣父子都推動過元宵觀燈民俗的發展。

  出身貧寒的朱元璋對年俗興趣非常濃厚,他下旨推廣了張貼春聯的習俗,明確規定了上元燈節的起始時間。他曾命人在秦淮河上燃放萬盞水燈,滿河明滅,流光溢彩。元宵之夜,他更是多次換上便裝,來到街頭觀賞百姓扎制的各色綵燈,並由此衍生出多個民間傳説。

  明成祖朱棣也喜愛多姿多彩的各色花燈。永樂七年,他下旨大小官員在元宵節前放假十天,回家與親人歡度燈節。永樂十年,朱棣又集中能工巧匠,在皇宮午門外扎制了美輪美奐的“鰲山萬歲燈”,“聽臣民赴午門外觀鰲山三日,自是歲以為常”(《皇明通紀》)。這種輝煌閃耀、燦若星辰的“鰲山燈”到底是什麼模樣?人們可以從描繪明代秦淮河兩岸繁華的長卷畫作《南都繁會圖》中找到它的身影。

  江南江北,火樹銀花不夜天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辛棄疾用絕美的文字,記錄了那個繁華熙攘、滿城花燈的浪漫元宵之夜。從保留至今的大量史料中,我們可以還原江蘇眾多歷史文化名城如夢似幻的元宵夜和豐富多彩的賞燈民俗。

  擁有千年曆史的南京秦淮燈會是中國最著名的燈會之一。“煌煌閒夜燈,修修樹間亮。燈隨風煒燁,風與燈升降”(東晉習鑿齒詩),從六朝以來,無數個元宵之夜,暮靄四合,華燈齊放,秦淮河兩岸火光倒映,宛若白晝。《正德江寧縣誌》載,明代中後期每逢元宵夜,“加松棚于通衢,棚中奏樂,上下四旁,綴以華燈,燦若白晝,簫鼓聲聞,燈火迷望……”明清之際,南京還出現一種懸挂綵燈的燈船,往來穿梭于秦淮河上,“薄暮須臾,燈船畢至,火龍蜿蜒,光耀天地”(余懷《板橋雜記》)。

  清初,南京元宵燈會燈市的“主場”在笪橋、夫子廟兩處。甘熙《白下瑣言》中説:“笪橋燈市由來已久,正月初魚龍雜沓,有銀花火樹之觀,然皆剪紙為之。若彩帛燈,則在評事街迤南一帶。五光十色,尤為冠絕。”清末,燈會的“主場”遷移至夫子廟,延續至今。1986年,“秦淮燈會”恢復舉辦,至今已成功舉辦35屆。

  萬千燈火不夜天,疑是瑤池在人間。蘇州富甲天下,這座城市的元宵節自然也是熱熱鬧鬧、紅紅火火。元宵節還沒到,蘇州街頭就擺開了燈市。南宋詩人范成大的《燈市行》寫到:“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燈影戲。春前臘後天好晴,已向街頭作燈市。疊玉千絲似鬼工,剪羅萬眼人力窮。兩品爭新最先出,不待三五迎東風。”蘇州本地藝人製作的花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南宋文人週密給出了“元夕張燈,以蘇燈為最”的評價。

  蘇州元宵盛景世代傳承。清代顧祿《清嘉錄》中説,蘇州街頭貨郎出售各色花燈,精奇百齣,令人目不暇接。千門萬戶燈影中,千影萬影燈市紅。元宵當天,蘇州人“各採松枝、樹葉,結棚于通衢,晝則懸彩,雜引流蘇,夜則燃燈,輝煌火樹,朱門宴賞,衍魚龍,列膏燭,金鼓達旦,名曰燈市。凡閶門以內,大街通路,燈彩遍張,不見天日。”

  在無錫,崇安寺燈市、甘露燈會盛極一時,賞燈人群摩肩接踵,狂歡通宵達旦。燈彩藝人將惠山泥人裝飾在花燈上,體現出濃濃的無錫地方特色;清代和民國年間,常州元宵燈會集中在府城隍廟、鼓樓、覓渡橋、青果巷等處,“甘棠橋,對鼓樓,鼓樓對著廟門口。鐙鐙鐙,鐙鐙鐙,燈來咧,燈來咧……”一首流傳至今的童謠,唱出了常州小娃娃元宵玩燈的歡樂心情;徐州的元宵燈會曾在南門大街、察院街、大同街、車站廣場等處舉辦,爆竹聲聲噪耳,火花簇簇炫目。在徐州民間,還流行一種有趣的元宵“面燈”,形似蓮花,以棉花做燈捻。孩子手提面燈玩耍,燈中豆油燃盡後,還可以將面燈當點心吃下。

  全民狂歡,上燈元宵落燈面

  正月十五不但要“賞花燈”,更要“鬧元宵”。在傳統民俗圖譜中,元宵節更是一個全民參與的“狂歡節”。

  《清嘉錄·鬧元宵》:“元宵前後,比戶以鑼鼓鐃鈸敲擊成文,謂之鬧元宵,有跑馬、雨夾雪、七五三、跳財神、下西風諸名。或三五成群,各執一器,兒童圍繞以行,且行且擊,滿街鼎沸,俗呼走馬鑼鼓。”在蘇州、南京、無錫、揚州等地,傳統元宵節,在看燈會同時,人們耍龍燈、舞獅子、划旱船、踩高蹺,喧囂達旦,節日的熱鬧氣氛被推向頂點。

  元宵的民俗有動也有靜,“猜燈謎”就是需要靜下心來,費一番腦筋的活動。蘇州、南京、無錫等地的傳統燈會上,有很多貼有謎語的花燈。“燈一面覆壁,三面貼題,任人商揣,謂之‘打燈謎’。謎頭皆經傳詩文、諸子百家、傳奇小説,及諺語什物、羽鱗蟲介、花草蔬菜,隨意出之”。猜中者,能獲得墨塊紙張、毛筆硯臺、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等贈品。南京學者夏仁虎的《歲華憶語》中對文人“射虎”場景描繪的極其生動,宛在眼前:“萬頭攢動,聚影一燈,忽然有悟,高聲請問,則群耳傾注,或拍手狂噱”。

  蘇州、無錫、揚州等地還流行過一種元宵節婦女“走三橋”的風俗。元宵節晚上,平日足不出戶的女子們結伴走出家門,走過三座橋後才回家,她們相信,這樣可消除百病。清代費軒《揚州夢香詞》曰:“揚州好,年歲到元宵,曾許拈香燒十廟,好因卻病走三橋,姊妹坐相邀。”南京的“走百病”民俗與“走三橋”相近,但時間則是在元宵節次日,即正月十六日,人們登上古老的南京城墻,在城頭上走一走,寄託免疾除疫的心願。

  上燈元宵落燈面,元宵節擁有獨特的食俗。元宵出現于宋代,當時叫“浮圓子”,詩人周必大就寫有《元宵煮浮圓子》。千百年來,人們在元宵節這天吃象徵闔家團圓的元宵,期盼生活和美幸福。在江蘇各地,元宵有“湯圓”“湯丸”“糰子”“浮果”等多種名稱。元宵的餡料多為芝麻或者豆沙,甜口,但在“世界美食之都”揚州,元宵還有菜肉、鮮肉等“鹹口”風味,也一樣深受歡迎。到了正月十八“落燈”了,家家戶戶要吃麵,這個燈節就算畫上了圓滿句號,年也算過完了。

  各地還出現過祭猛將、迎紫姑、照田蠶、放田財、舞火把等和元宵相關的民俗,但大多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消失。在著名民俗學家、南京農業大學季中揚教授看來,看燈會、玩花燈、猜燈謎、鬧元宵等元宵核心民俗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凸顯了元宵節的獨特意義。如今,看燈會不僅可以現場看,也可以線上看;猜燈謎走進了中小學,培養了很多“小粉絲”;花燈製作技藝成為傳統非遺……他認為,彰顯文化自信的元宵民俗在當代得到了有效傳承,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于鋒)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