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演出 > 正文
滬上劇場迭代更新拓展“亞洲演藝之都”新圖景
2021-03-02 09:08:11來源:文匯報編輯:武若曦

  創新海派皮影戲《九色鹿》見證了“仙樂斯演藝廳”到“木偶劇場”的蛻變升級。

  “全國各地的戲曲從業者都爭著要進天蟾。上海這座城市就像磁鐵一樣,有凝聚力,也有海納百川的包容性。”在農曆新春華麗歸來的上海天蟾逸夫舞臺上,喜迎新朋舊好的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開心地説。

  這些天裏,春意盎然的不僅是迎來開門紅的天蟾舞臺;創新海派皮影戲《九色鹿》歡騰于上海木偶劇團新館4000平方米的空間內,見證了“仙樂斯演藝廳”到“木偶劇場”的蛻變升級;去年3月開啟改造工程的茉莉花劇場有了新動向,建築已經完成結構封頂,有望在今年年中完工;滬上知名喜劇文化品牌“開心麻花”正式落戶普陀區,入駐的中海劇場宣佈正式開工……

  白玉蘭悄然綻放的季節裏,滬上多家劇場傳來開臺或開工的好消息,引起舞臺觀演者和業內人士的關注。它們的地理坐標從市中心的“演藝大世界”劇場群出發,逐步朝週邊的城市副中心擴散。這種欣欣向榮的活力昭示著申城演藝市場的巨大需求和發展潛力,也讓上海邁向“亞洲演藝之都”的圖景愈發清晰與燦爛。

  內外兼修,曾經的“戲曲殿堂”期待見證新歷史

  雖然眼前的大紅色座椅仍能勾起戲迷們的往日回憶,但經歷了34個月大修的上海天蟾逸夫舞臺可謂內裏和外在都煥然一新。無論是招牌上著名書畫家謝稚柳的手書“天蟾”二字、劇場半弧形門廊入口處的三組亞光古銅色大門還是大廳裏按老照片還原的水磨石樓地坪、特色天花線腳以及復古水晶吊燈,都讓劇場“戲曲殿堂”的歷史地位呼之欲出。

  “不進天蟾不成名”的梨園佳話早已深入人心。自1926年2月開臺後,南北名伶巨匠都對此地情有獨鍾。百年來,歷代菊壇大師競相粉墨登場,常春恒、李桂春、周信芳都曾長期主演天蟾舞臺,演出《狸貓換太子》《封神榜》等連臺本戲。1918年移居上海後的梅蘭芳多次在天蟾舞臺演出,天蟾也見證了他戲劇藝術爐火純青的巔峰年代。

  然而,歷史悠久的劇場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消防設施、舞檯燈光、音響等設備老化的問題,逐漸無法滿足現代戲曲演出與觀演需求。此次自1994年重新開臺以後最大規模的停場修繕將觀眾體驗擺在了首位,如今的天蟾主劇場舞臺硬體設備已達到國際標準,複式平衡吊桿達到40道,配有數字調音臺、數字音頻處理器、資料錄音存儲設備在內的擴聲系統設備,燈光系統配有兩個網絡燈光綜合控制臺,可控制12000個光路,讓戲迷的視聽享受度完成了實實在在的進階。

  緊跟當代演藝空間的佈局潮流,修繕的另一大亮點便是公共空間的設置,劇場收回租賃店舖,改為多功能廳小劇場以滿足曲藝、評彈、話劇等不同演出需求,兩側的咖啡吧和文創區為觀眾提供休憩交談之處,讓過去“天蟾茶座”的雅興延續。“修繕期間,天蟾逸夫舞臺採取‘停場不停業’的策略,所有劇目都被安排到周邊的‘13分鐘演出步程圈’劇場。”天蟾逸夫舞臺總經理潘熠文對記者説,“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探索適合當代文化演出市場運營的新模式,提升劇場綜合服務品質與服務水準的同時,發揚‘天蟾’傳承與開拓相融的文化精神。”

  從《于無聲處》綻放,“茉莉花”又將飄香

  從天蟾逸夫舞臺出發,沿著雲南中路向前走,不出五分鐘便能來到上海市中心最小的劇場——茉莉花劇場。與上海市工人文化宮對望,茉莉花劇場前身先後為“北海影劇場”“上海市工人文化宮影劇場”。“劇場雖小,但它承載著上海工人文化的時代記憶。”文藝評論家毛時安對記者説道。

  茉莉花劇場與“驚雷閃電般”誕生的話劇《于無聲處》有著不可分割的緣分。1978年9月,由宗福先編劇、蘇樂慈導演的四幕話劇《于無聲處》在文化宮二樓的小劇場首演,演出反響大大超過主創的預期,這部激動人心的劇作形成一股熱潮,工人文化宮的售票窗口也破天荒地排起長隊。

  《于無聲處》的巨大成功讓人們關注起那支工人業餘話劇隊,宗福先與蘇樂慈此後再度合作,創排了大型話劇《血,總是熱的》。這部戲從排練、合成、演出的全過程正是發生在當時的 “北海影劇院”、如今的茉莉花劇場。

  “過去劇場白天要放電影,我們就晚上排練。”回想起那段歲月,蘇樂慈的第一反應便是“熬通宵”,“演員們下了班來不及吃飯就趕來排練,天濛濛亮吃個早飯便又去上班了。那時候沒有什麼報酬,也沒有利益可圖,大家就憑著一腔熱情把戲排了下來。”值得一提的是,《于無聲處》的30週年紀念演出也是在茉莉花劇場舉行,“那天老演員們都來了,新老會面,印象深刻”。知曉劇場即將換上新裝,蘇樂慈充滿好奇,“不知道那裏會變成什麼樣”。

  《于無聲處》首演的二樓小劇場早已不再被使用,但棲身於北海路的茉莉花劇場被一直沿用至今。舞蹈、曲藝、合唱、交響樂……種類齊全的茉莉花藝術團在此演出,凝結了來自各行各業文藝愛好者的結晶。駐場演出音樂劇《尋找初戀》和各類小眾話劇則不時將劇場帶入公眾的視野。如今,修繕項目團隊正秉持著“承古”和“傳今”的理念對劇場進行升級改造,在保留其人文底蘊和文化內涵的同時增強劇場的功能性。“茉莉”再飄香指日可待,新一段藝術篇章等待被書寫。

  劇場設施標準對接國際,分佈日趨均勻化

  時隔500多天后,位於南京西路的仙樂斯廣場五樓再度迎來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和好奇目光,修繕一新的上海木偶劇團新館日前亮相,揭幕之作《九色鹿》廣受好評,春節期間更是加演兩場,而此前的演出場所“仙樂斯演藝廳”也正式進階為“木偶劇場”。從演藝廳到劇場,其中最重要的標識便是專業度的提升。

  在此次升級修繕過程中,團隊在舞臺機械和聲學建立上都做出全面的升級,除了增加旋轉舞臺設計和LED大屏外,還依據在實際操作中累積的諸多經驗,完善了多處硬體設施,更好地服務於劇目的創新發展。為解決過去後排觀眾觀看視野稍窄的問題,劇場的整體空間向上挑高,座椅也換成更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排列設置也進行了調整。

  無獨有偶,與天蟾逸夫舞臺一樣,上海木偶劇團的新館也大幅度增加了公共開放空間。五樓入口處的展廳一直都是觀眾看演出前的必經之地,據上海木偶劇團團長何筱瓊介紹,過去的佈置都靠院團員工集思廣益,這次請來專業團隊,陳列變得更加簡約清晰。多媒體技術也活用在各個細節處,極大豐富了觀展體驗。著名木偶造型雕刻家江加走的“福建花園虎”通過全息技術找回了色彩,皮影雕刻大師薛宏權雕刻的108米長《皇帝出巡圖》借助科技得以完整呈現。團隊還運用視頻投影技術將院團代表劇目《最後一頭戰象》中的精彩片段和劇團成立60年來的大事記展示在展區,新增的“金玉蘭”國際木偶藝術節展示體驗區則通過電子屏和互動技術,讓觀眾可以自主翻閱歷屆藝術節的精彩瞬間。

  如今,去劇場的目的不僅僅只是看戲,多層次的文化享受為越來越多觀眾所期待。“隨著演出類型的日漸多樣化,綜合化和縱橫化是如今劇場發展的趨勢。”毛時安對記者表示,“教育、互動、傳播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劇場在滿足觀眾主體需求即藝術欣賞的同時,還要兼及與此相關的需求。”新館中的第二演藝空間“木偶BOX”以及第三演藝開放空間和副展區正是從這個理念出發,沉浸式、實驗性表演,非遺講座、青年沙龍等主題活動將借助靈活的佈局推動人群與藝術的深度融合。

  與此同時,劇場發展的腳步並不止于“演藝大世界”劇場群,正大步向外邁進。《烏龍山伯爵》《夏洛特煩惱》《羞羞的鐵拳》等口碑劇目將在真如城市副中心找到新“家”,預計明年末竣工開業的中海劇場將成為喜劇團隊“開心麻花”的駐場演出場所,這座擁有1000座規模的通用型多功能劇場將能滿足國內90%以上的劇目演出需求。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