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演出 > 正文
瓊崖革命歷史的藝術再現
2021-07-14 10:44:02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武若曦

  圖片為瓊劇《紅旗不倒》舞臺照  梁學武攝

  由邱德群、林文祥編劇,鄧德森導演的瓊劇《紅旗不倒》近日在北京上演。作為“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劇目,該劇穿越波瀾起伏、硝煙飄蕩的燃情歲月,真實反映了海南23年紅旗不倒的革命鬥爭歷史,有歷史清晰的敘事脈絡、瓊劇鮮明的藝術特色、沁人心脾的審美意趣、振聾發聵的歷史強音,是瓊劇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的原創舞臺藝術作品。

  《紅旗不倒》的創作始於海南解放70週年,完成于中國共産黨建黨百年之際,一經舞臺展演,就憑藉厚重的題材、鮮明的主題、深刻的內涵和精彩的演繹,恢弘又不失精巧地打開了一幅瓊崖革命鬥爭的歷史畫卷,向觀眾奉上了一道具有海南氣象、海島風味的藝術大餐,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既叫好又叫座。劇作的敘事源回溯到1928年至1933年間,以瓊崖革命鬥爭歷史為背景,通過對中共瓊崖特委書記馮白駒北上上海找到黨中央,帶回中央指示,開創瓊崖革命新局面以及遭受軍事失敗後成功率領紅軍余部突圍的文學性書寫,用藝術性的表現手法再現了瓊崖革命波詭雲譎又光輝燦爛的歷程,展示了紅旗不倒的主要旗手馮白駒同志的英雄形象,謳歌了瓊崖紅軍和瓊崖人民的革命精神。

  儘管對一些歷史事件和敘事場景做了藝術化處理,《紅旗不倒》還是嚴謹地還原了瓊崖革命鬥爭的歷史。劇中,瓊島人民因國民黨反動派的殘暴統治而遭受壓迫的痛苦和災難,讓觀眾切身感受到當年海南人民盼救星、求解放的迫切之情;進而描繪的紅旗不倒的壯闊畫卷,使觀眾在感受槍林彈雨之時,頻頻慨嘆,熱血賁張。

  作品在勾畫馮白駒這位英雄人物的同時,也展現了瓊崖紅軍戰士的群體形象,通過主次的人物關係和人物活動,使劇作敘事産生審美張力,獲得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出場角色中有出身卑微卻為革命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王惠周,有深明大義支持兒子鬧革命的馮母,還有像阿松仔和阿鳳那樣善良勇敢的紅軍戰士,他們為了“紅旗升起紅艷艷,太陽出來光燦燦”貢獻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鑄就瓊崖革命歷史中無數革命者的群像,呈現出他們具有的遠大理想、堅定信念和為民族謀解放謀幸福的高尚情懷,揭示出瓊崖革命鬥爭之所以能夠堅持23年紅旗不倒的原因所在——中國共産黨與人民群眾始終在一起。

  《紅旗不倒》用倒述的手法鋪展開鬥爭畫卷,一開始就描繪人民解放軍橫渡瓊州海峽,瓊崖縱隊裏應外合接應大軍登陸海南島的戰爭場面。一面巨大的五星紅旗在瓊州土地上冉冉升起,馮白駒接過紅旗扛在肩上,百感交集,紅色光芒照耀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緊接著,王惠周等眾多人物顯影,場景轉入瓊崖革命鬥爭的崢嶸歲月,揭示出瓊島人民的解放既是瓊崖革命鬥爭的結果,更是中國共産黨領導民族解放運動,人民解放軍英勇鬥爭、不怕犧牲的勝利。這種倒述手法,不僅舞臺表現形式新穎,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與心靈震撼,更重要的立意在於讓人們在美好的現實生活中緬懷往昔、珍惜當下。同時,這樣的表現方式也增加了作品的敘事魅力,使作品獲得了藝術隱喻和時代力量。

  《紅旗不倒》的故事體現了十分突出的完整性和邏輯性,始終圍繞著不倒的紅旗這個敘事主題來展開。馮白駒、王惠周和馮母等人物的出現都與這個主題相連、交融。先是馮母護旗傳旗,接著是王惠周送旗參加紅軍,揚旗壯烈犧牲。劇作更是用了大量筆墨塑造馮白駒扛旗、接旗、捧旗、舉旗的鮮活生動形象,將“紅旗不倒”幻化成一種精神象徵,這種精神是信仰的力量,也是人民群眾支持的力量。為了突出紅旗不倒的主題思想,劇中還安排了一場打不打城市的爭論戲,通過這場爭論表現出革命要取得勝利,不光要有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更為重要的是要有正確的路線,堅持紅旗指引的方向。

  敘事語言準確、生動、形象,是《紅旗不倒》彰顯藝術魅力的又一重要因素。許多觀眾在觀演後高度讚賞唱詞優美動人、催人淚下、極具感染力——這是恰如其分的評價。比如馮白駒目送戰友,悲憤交加後的唱詞“母瑞山,五指山,山山相連、莽莽蒼蒼……山不藏人人藏人,老百姓就是紅軍的親爹娘,老百姓才是我們的大靠山”,刻畫出馮白駒對老百姓的深切牽掛。王惠周送旗上山,哽咽地將紅旗交給馮白駒,馮白駒雙手顫抖,跪地呼喊爹娘,唱道:“這片旗浸透了多少親人的鮮血,寄託著多少窮人的希望。”王惠周望著馮白駒唱:“原以為他是遙不可及的天上月亮,今日見面多像是我鄰家的兄長。”這段描寫送旗、接旗的説唱詞,感情色彩豐富,直擊人心。“原以為他是個鐵打的漢,卻也是有傷心的熱淚、百轉的柔腸”“我好想叫他聲阿哥,話到嘴邊口難張”等對白,則準確生動地表達了王惠周見到馮白駒時喜悅和緊張的心情。

  《紅旗不倒》在敘事的時間軸上,選取的雖然是一段只有5年的歷史,卻藝術再現了瓊崖革命風煙滾滾、熱血奔流的動人畫卷。這段鬥爭歷程是瓊崖革命的典範,是23年紅旗不倒的深刻注腳。這5年中,瓊崖革命先輩們的浴血鬥爭與犧牲,最能詮釋紅旗不倒的精神價值和歷史貢獻,也最能體現瓊崖革命鬥爭的文化傳承。這段鬥爭歷程為瓊崖革命最後的勝利和輝煌找到了力量的源泉,高揚了精神的旗幟,譜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作品集聚歷史共識,用視覺和聽覺的藝術延伸,縱深展現瓊崖革命鬥爭歷史河流中最艱險的一段,使我們看到了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芒。這是創作者銘記初心、深入生活、紮根土地、熟讀歷史、放歌時代的見證,是在瓊崖革命故事裏得到的喜人收穫,是在瓊崖革命鬥爭歷史現場發掘出的藝術瑰寶。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