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市民文化節成公共文化“金名片”

2018-02-09 15:50:57|來源:國際在線|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國際在線上海微網消息:2018年2月5日下午,上海市民文化節指導委員會召開新聞發佈會,總結五年工作成效,展望未來五年發展,發佈了2018年市民文化節總體安排和2018年市民文化節社會主體徵集令。發佈會當天正式開啟市民文化節互聯網辦節新模式,啟動“2018雲上市民文化節”。站在新時代的市民文化節將實現再出發、再超越。

  2013年,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探索社會動員舉辦大型文化活動的新機制,上海創新推出了市民文化節這一貫穿全年、覆蓋全市的活動平臺。五年來,上海市民文化節逐漸成為全面展示上海群眾文化建設成果和市民文化風采的平臺,成效顯著。

  五年來,上海市民文化節秉持“政府主導、社會支持、各方參與、群眾受益”的工作理念,深入挖掘辦節主題,充實辦節內涵,創新辦節機制,“為人民辦節、辦人民的節、人民節日人民辦、辦節成果人民享”的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五年裏,上海市民文化節累計開展各類活動近25萬項,累計服務人次超過1億,40項全民賽事共催生出4000余支(位)百強市民文藝團隊和高手達人,有逾千家社會主體先後承辦、舉辦、參與、服務各項活動,圓滿實現了“百個社區大展示、萬支團隊大競技、社會各界齊參與、千萬市民共享受”的活動目標。通過五年深耕,上海市民文化節取得了五大成效:

  一是以文載道,引導凝聚市民文化核心價值。將核心價值觀融入辦節全過程。圍繞重大節點,開展全市群眾文化系列活動。統籌全市開展上海市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和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群眾文化系列活動、“壯麗的豐碑”上海市紀念建黨九十五週年群文系列活動、迎十九大系列活動等項目,激發群眾永記歷史,開創未來的豪情;按照“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建設工作的要求,開展“家文化”系列活動,通過舉辦寫家史、續家譜、議家訓、樹家教、傳家風、説家事、秀家寶、賽家宴等一系列活動,做好家風家訓文化普及,讓好家風好家訓深入人心;貫通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海書展、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等重要節展平臺,弘揚真善美與城市文明觀。與重大品牌節慶聯手推出“電影中的真善美”、“閱讀中的真善美”、“藝術中的真善美”系列徵文活動,邀市民分享一部電影、一本好書、一場好戲之中或背後的美好故事,用文化藝術的形式將文明的種子撒播到市民的心中,激起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把“真善美”根植在千千萬萬普通市民身邊。

  二是以文化人,增強市民文化自信。組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大賽、中華戲曲演唱大賽、中華古詩詞大賽、中華傳統經典誦讀大賽、中華語言文字大賽等全市群文活動,內容從思想、文字、語言拓展到藝術與民俗等,突破以往群文賽事的固有門類與模式,以傳統文化精華與核心價值鍛鑄賽事靈魂。通過聽説讀寫,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入耳入腦入心。

  三是以文動人,營造城市文化氛圍。逐漸形成、不斷完善的市、區、社區三級公共文化體系,並與上海市民文化節的開放平臺相疊加,營造無處不在的城市文化氛圍。培育、提升“舞蹈長寧”、“金秋閔行”、“創意普陀”等區域特色文化品牌,指導幫助各區通過承接市級重大活動增強文化氛圍營造能力。它們通過市民文化節平臺擴大賽事規模、創新活動模式、夯實本區品牌地位,使舞蹈、合唱、手工創意大賽成為全市市民的文化盛宴。指導社區開展“文化服務日”“社區日”等活動,壯大公共文化服務基層隊伍,建立各類群文活動融入市民文化節機制,集聚大批來自社會的優質文化資源,輸送到市民身邊的基層文化活動中心,80%的活動立足社區開展,保障優質群文資源向遠郊傾斜,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化。

  四是以文引領,激發社會主體活力。面向全社會開放群文舞臺,廣發“英雄帖”,政府、企事業單位、非營利組織和基層群眾文體團隊共同為公共文化生活提供內容、資源與服務,形成了承接項目、自帶項目、合作共辦、政府購買、群文團隊參與等五種社會主體參與模式。如上海市文聯的各專業委員會、上海語言工作委員會、上海工藝美術行業協會、上海市飲食行業協會、上海市收藏協會等專業力量積極為上海市民文化節相關活動貢獻資源,在活動策劃、規則制定、賽事命題、評審專家庫的建立、對選手的培育提升等方面給予極大的支持。突破以往群文活動樣式與邊界推出各類優秀項目,吸納各領域的優勢資源,使來自社會的項目、創意、資金、人才充分涌流,在更大範圍內産生更好的社會效應並形成品牌,五年來涌現了大量覆蓋各行各業的社會主體,集聚、培育、引導其中的100多家優秀主體,2015年底自發成立了市民文化協會。

  五是以文鑄魂,提升市民文化素養。堅持推進群文活動“去功利化”,始終將藝術普及、人文教育、市民素養提升作為開展活動的重要目的之一,打造市民文化講座、培訓、導賞等藝術教育網格化體系,推進“講詩團”、藝術大課堂、“e課藝堂”、歌劇藝術普及計劃、市民戲曲導賞等活動,為文化發展與傳承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

  積極搭建市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展示的平臺。讓高規格的藝術殿堂與炙手可熱的商業場所成為市民藝術展示的舞臺,如群眾舞蹈團隊舞進國際體操中心,少兒美術作品進入中華藝術宮,群眾合唱團隊在梅賽德斯一奔馳文化中心的大舞臺引吭高歌,市民創意作品亮相月星環球港。文化節平臺極大地激發了市民自主參與的熱情和積極創作的動力,公共文化成果得到更大程度的共享。各類賽事活動秉持低門檻參與、開放式比賽、高水準展示的原則,催生“百支優秀市民合唱團”、“百支優秀市民舞蹈團”、“百名市民作家”、“百名市民手工藝達人”等多個“市民百強”成果。市民夢想得以實現,百姓故事熠熠生輝。

  上海市民文化節舉辦五年來,已被譽為上海市民文化與全國公共文化的“金名片”。新的時期,市民文化節將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的工作要求,對標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於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對照上海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的指標體系,定位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的新使命,明確群文改革再出發的新擔當,進一步加強制度供給,探索市民文化節辦節理念、機制和模式創新,制定未來五年上海市民文化發展的新規劃。市民文化節將展現新面貌、實現新作為、打造新亮點。

  一是堅持人民性宗旨,推進市民文化節的供給側改革。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辦節導向,把市民文化節作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載體,不斷加大好作品、好産品的供給力度,不斷擴大文化成果的全民共享,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二是對標四大重要節點,突出市民文化節的價值導向。要把市民文化節作為學懂、弄通、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載體,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實現市民文化節主題活動與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年等重要節點的全面對接,凸顯市民文化節的主題性、引領性。

  三是對標國內先進水準,擦亮市民文化節的“金名片”。對照最高標準、最好水準,借鑒兄弟省市先進經驗,尋找差距,補好短板,拓展市民文化節辦節空間。聚焦建設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的目標,積極梳理市民文化節現有品牌、深入挖掘潛在品牌、下功夫培育未來品牌,將市民文化節打造成集賽事品牌、活動品牌、項目品牌、服務品牌、區域特色品牌為一體的城市公共文化品牌集合體,發揮其對城市文化的示範和引領作用。

  四是創新辦節方式,優化市民文化節功能定位。著力營造人文式、開放式、需求式、引領式的辦節環境,聚焦市民文化在內容供給、需求把握、品質效益、服務方式、機制保障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注重均衡市民文化節的內容形態,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加強數據分析和需求分析,緊緊依靠互聯網和廣播、電視等媒介,打造互聯網辦節新平臺、新模式。

  五是優化辦節資源,提升市民文化節的品質品格。著眼于增強市民的獲得感,著眼于市民的最需、最難、最盼和最憂,不斷做強放大市民文化節的平臺效應、社會效應、融合效應,挖掘、遴選、培育、支持新的社會主體成為市民文化節的合作夥伴和辦節力量,集聚更多優質文化資源服務於人民大眾。根據區域特點和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費習慣,不斷增強市民文化節內容生産、輸出和公共服務的精準性。

  六是探索辦節規律,創新市民文化節運行機制。深入研究新時代市民對文化節的新需求、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辦節的新特點及規律,總結經驗,發現問題,破解瓶頸,進一步提升辦節的品質和水準。優化辦節長效機制,鼓勵全社會力量參與支持本市重大文藝創作生産和重大文化活動,推動提升辦節影響力。(供稿 上海市民文化節組委會 編輯 彭麗)

分享到: